制冷或冷却;气体的液化或固化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属于热力学、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背景技术:2.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其中,利用机械能转换为热能是实现制冷和高效供热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制冷时冷却介质的温度是变化的,制热时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往往也是变化的;利用机械能制热时,很多时候被加热介质同时具有变温和高温双重特点,这使得采用单一热力循环理论实现制冷或供热时性能指数不合理;这些存在的问题是——性能指数不合理,供热参数不高,压缩比较高,工作压力太大。3.从基础理论看,长久以来存在重大不足:(1)采用逆向朗肯循环为理论基础的蒸汽压缩式制冷或热泵循环,放热主要依靠冷凝过程,导致放热时工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损失大;同时,冷凝液的降压过程损失较大或利用代价高;采用超临界工况时,压缩比较高,使得压缩机的制造代价大,安全性降低等。(2)采用逆向布雷顿循环为理论基础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或热泵循环,要求压缩比较低,这限制了供热参数的提高;同时,低温过程是变温的,这使得制冷或制热时低温环节往往存在较大的温差损失,性能指数不理想。4.在热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热力循环的创建及发展应用将对能源利用的飞跃起到重大作用,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其中,逆向热力循环是机械能制冷或制热利用装置的理论基础,也是相关能源利用系统的核心。针对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从简单、主动和高效地利用机械能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原则出发,力求为制冷或热泵装置的简单、主动和高效提供基本理论支撑,本发明提出了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具体技术实现要素:分项阐述如下:6.1.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九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45,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57,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78,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7.2.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或部分进行的十二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67,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79,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9c,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c1——组成的闭合过程。8.3.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一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45,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a,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ab,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b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57,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78,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9.4.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或部分进行的十四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67,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a,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ab,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b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79,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9c,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c1——组成的闭合过程。10.5.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三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45,(m2-m)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m2-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t,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t2,(m1+m)千克工质升压过程57,(m1+m)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7r,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rs,m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st,m1千克工质放热过程r8,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11.6.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或部分进行的十六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67,(m2-m)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2-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t,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t2,(m1+m)千克工质升压过程79,(m1+m)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9r,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rs,m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st,m1千克工质放热过程rc,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c1——组成的闭合过程。附图说明:12.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1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13.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2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14.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3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15.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4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16.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5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17.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第6种原则性流程示例图。具体实施方式:18.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详细描述本发明。19.图1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20.(1)从循环过程上看:21.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45,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62,m1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57,m1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78,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81——共9个过程。22.(2)从能量转换上看:23.①放热过程——一般地,(m1+m2)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的放热,m1千克工质进行78过程的放热,以及m2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一般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一般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热需求。24.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一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另一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25.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57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千克工质进行62过程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1千克工质进行8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26.图2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27.(1)从循环过程上看:28.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67,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82,m1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79,m1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9c,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c1——共12个过程。29.(2)从能量转换上看:30.①放热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m1+m2)千克工质进行67过程的放热,m1千克工质进行9c过程的放热,以及m2千克工质进行78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一般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一般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和(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的热需求。31.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32.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x千克工质进行36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79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千克工质进行82过程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1千克工质进行c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33.图3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34.(1)从循环过程上看:35.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45,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6a,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ab,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b2,m1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57,m1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78,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81——共11个过程。36.(2)从能量转换上看:37.①放热过程——一般地,(m1+m2)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的放热,m1千克工质进行78过程的放热,以及m2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m2千克工质进行ab过程的热需求(回热)。38.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2千克工质进行ab过程的吸热,可由回热来满足,或者由外部热源来满足。39.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57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千克工质进行6a、b2两过程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1千克工质进行8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40.图4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41.(1)从循环过程上看:42.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67,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8a,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ab,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b2,m1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79,m1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9c,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c1——共14个过程。43.(2)从能量转换上看:44.①放热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m1+m2)千克工质进行67过程的放热,m1千克工质进行9c过程的放热,以及m2千克工质进行78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一般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一般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和m2千克工质进行ab过程的热需求。45.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2千克工质进行ab过程的吸热,可由回热来满足,或者由外部热源来满足。46.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x千克工质进行36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79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千克工质进行8a、b2过程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1千克工质进行c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47.图5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48.(1)从循环过程上看:49.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4,(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45,(m2-m)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m2-m)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6t,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t2,(m1+m)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57,(m1+m)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7r,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rs,m千克工质吸热、汽化和过热过程st,m1千克工质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r8,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81——共13个过程。50.(2)从能量转换上看:51.①放热过程——一般地,(m1+m2)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的放热,(m1+m)千克工质进行7r过程的放热,m1千克工质冷凝液进行r8过程的放热,以及(m2-m)千克进行56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m千克工质进行st过程的热需求(回热)。52.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千克工质进行st过程的吸热,一般由回热来满足。53.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和(m1+m)千克工质进行57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m)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6t和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t2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千克工质进行rs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8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54.图6所示t-s图中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55.(1)从循环过程上看:56.工作介质进行——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m2)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23,(m1+m2-x)千克工质吸热升温过程34,(m1+m2-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45,(m1+m2-x)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56,x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36,(m1+m2)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67,(m2-m)千克工质放热降温过程78,(m2-m)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8t,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t2,(m1+m)千克工质升压升温过程79,(m1+m)千克工质放热降温、液化和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9r,m千克工质降压过程rs,m千克工质吸热、汽化和过热过程st,m1千克工质冷凝液放热降温过程rc,m1千克工质冷凝液降压过程c1——共16个过程。57.(2)从能量转换上看:58.①放热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56过程的放热,(m1+m2)千克工质进行67过程的放热,(m1+m)千克工质进行9r过程的放热,m2千克工质进行78过程的放热,以及m1千克工质冷凝液进行rc过程的放热,其高温部分一般用于被加热介质,低温部分一般用于(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和m千克工质进行st过程的热需求。59.②吸热过程——一般地,m1千克工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负荷,由被制冷介质或低温热源来提供,其过热部分或可由冷凝液的回热来满足;(m1+m2)千克工质进行23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1+m2-x)千克工质进行34过程的吸热,可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或者部分用于获取低温热负荷而部分由回热来满足,或者全部由回热来满足;m千克工质进行st过程的吸热,可由回热来满足。60.③能量转换过程——(m1+m2-x)千克工质进行45过程、x千克工质进行36过程和(m1+m)千克工质进行79过程,一般由压缩机来完成,需要机械能;(m2-m)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8t和m2千克工质降压膨胀过程t2由膨胀机来完成并提供机械能,m千克工质进行rs过程和m1千克工质进行c1过程可由涡轮机或节流阀来完成;降压膨胀作功小于升压耗功,不足部分(循环净功)由外部提供,形成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61.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62.(1)创建机械能制冷与制热利用(能差利用)基础理论。63.(2)消除或较大幅度减少相变放热过程的热负荷,相对增加高温段放热负荷,实现逆向循环性能指数合理化。64.(3)工质参数范围得到大幅度扩展,实现高效高温供热。65.(4)为降低工作压力和提高装置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66.(5)降低循环压缩比,为核心设备的选取和制造提供方便。67.(6)方法简单,流程合理,适用性好,是实现能差有效利用的共性技术。68.(7)单一工质,有利于生产和储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循环调节的灵活性69.(8)过程共用,减少过程,为减少设备投资提供理论基础。70.(9)在高温区或变温区,有利于降低放热环节的温差传热损失,提高性能指数。71.(10)在高温供热区采取低压运行方式,缓解或解决传统制冷与热泵装置中性能指数、循环介质参数与管材耐压耐温性能之间的矛盾。72.(11)在实现高性能指数前提下,可选择低压运行,为提高装置运行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73.(12)工质适用范围广,能够很好地适应供能需求,工质与工作参数之间匹配灵活。74.(13)扩展了机械能进行冷热高效利用的热力循环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机械能在制冷、高温供热和变温供热领域的高效利用。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逆向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1-01 22:56:13
214
- 下一篇: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 上一篇: 追踪系统中轨迹修正方法及装置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