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线缆防水附件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30 18:06:52     926



电气元件制品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防水附件。背景技术:2.室内设备通常不会进行防水处理,设备网络接口等连接端口一般是裸露在设备表面,线缆插入连接端口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鼠尿或者飞溅的液体等可能会顺着线缆流入设备内部,造成设备的损坏。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线缆防水附件。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5.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包括塑胶套件、金属件、线缆,所述金属件嵌入塑胶套件内,所述塑胶套件穿过线缆后套接在线缆上。6.优选的,所述金属件穿过线缆后套接在线缆上。7.优选的,所述塑胶套件为喇叭特征结构。8.优选的,所述金属件通过螺钉安装在设备端口处。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塑胶套件采用喇叭特征包裹线缆,有效解决线缆进水风险;塑胶套件采用喇叭特征可匹配不同直径线缆,提升方案适用性;塑胶套件内嵌金属件,可通过螺钉安装密封连接端口,提高设备防水等级,解决室内设备使用过程中线缆进水的风险。附图说明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缆防水附件的结构示意图。11.图中:1塑胶套件、2金属件、3线缆。具体实施方式1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13.参照图1,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包括塑胶套件1、金属件2、线缆3,金属件2嵌入塑胶套件1内,塑胶套件1穿过线缆3后套接在线缆3上。14.本实用新型中,金属件2穿过线缆3后套接在线缆3上。15.本实用新型中,塑胶套件1为喇叭特征结构,可使沿着线缆流下的液体被阻断,可匹配不同直径的线缆,同时保证塑胶套件1与线缆 3之间的密封性。16.本实用新型中,金属件2通过螺钉安装在设备端口处,实现密封端口的目的,提升设备的防水等级。17.本实用新型中,将金属件2嵌入至塑胶套件1中,然后,通过螺钉安装在设备端口处,实现密封端口的目的,提升设备的防水等级,将塑胶套件1穿过线缆3后套在线缆上,通过塑胶套件1的喇叭特征结构,可使沿着线缆流下的液体被阻断,可匹配不同直径的线缆,同时保证塑胶套件1与线缆3之间的密封性。1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技术特征:1.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套件(1)、金属件(2)、线缆(3),所述金属件(2)嵌入塑胶套件(1)内,所述塑胶套件(1)穿过线缆(3)后套接在线缆(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2)穿过线缆(3)后套接在线缆(3)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2)通过螺钉安装在设备端口处。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线缆防水附件,包括塑胶套件、金属件、线缆,所述金属件嵌入塑胶套件内,所述塑胶套件穿过线缆后套接在线缆上。本实用新型塑胶套件采用火山口特征包裹线缆,有效解决线缆进水风险;塑胶套件采用火山口特征可匹配不同直径线缆,提升方案适用性;塑胶套件内嵌金属件,可通过螺钉安装密封连接端口,提高设备防水等级,解决室内设备使用过程中线缆进水的风险。室内设备使用过程中线缆进水的风险。室内设备使用过程中线缆进水的风险。技术研发人员:郭达洲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拓尼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2.04.28技术公布日:2022/9/29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