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03 13:58:29     860



工程元件,部件;绝热;紧固件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背景技术:2.双车体全地形车,主要用于沼泽、雪地、山林、湖泊等恶劣的地形,双车体全地形车主要由前车体、后车体、铰接转向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前、后车体为船型密闭箱体构造,具备良好的防水结构,而铰接转向装置在实现转向、俯仰、偏转的功能时,不能采用船型密闭箱体构造进行防水,导致各转动的关节部位生锈,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包括转动轴、固定座、水密封圈与油密封圈;所述转动轴外端面设有轴向台阶,轴向台阶设有环形槽,所述油密封圈安装于环形槽内;所述油密封圈上表面设有u型环形槽,所述水密封圈安装于油密封圈设置的u型环形槽中,所述水密封圈下端与油密封圈紧密接合,上端沿外侧斜向上设有倾斜变形舌;所述转动轴与固定座安装时,固定座的下端与水密封圈以及油密封圈紧密接合;所述转动轴、固定座以及油密封圈之间为存油区,涂有固态润滑油,所述转动轴、固定座以及水密封圈之间为水域区,可与外部的水液接触。6.进一步的,所述水密封圈随着转动轴的转动而转动,静止而静止。7.进一步的,所述油密封圈随着转动轴的转动而转动,静止而静止。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接触圆柱面,所述油密封圈与固定座接合于固定座接触圆柱面处。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接触圆锥面,所述固定座接触圆锥面与倾斜变形舌的倾斜度相适应,所述固定座与水密封圈结合于固定座接触圆锥面处。10.进一步的,所述倾斜变形舌的内侧面为水密封圈内接触面,所述水密封圈内接触面与存油区接触;所述倾斜变形舌的外侧面为水密封圈外接触面,所述水密封圈外接触面与水域区接触。11.一种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包括前车俯仰转动副、转向转动副、后车俯仰转动副以及偏转转动副,所述前车俯仰转动副、转向转动副、后车俯仰转动副以及偏转转动副设有以上任一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使用油密封圈内套入水密封圈的结构设置,并在水密封圈上设置倾斜变形舌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将水阻挡在水域区区域内,而变质的液态油可以从存油区流向水域区,实现了传动副的排油防水功能,解决了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关节润滑不足以及进水而产生生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双车体全地形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13.图1是本发明的排油防水结构示意图;14.图2是本发明水密封圈的横截面示意图;15.图3是双车体全地形车的铰接转向装置上各个转动副位置的示意图;16.图中:1-前车俯仰转动副,2-转向转动副,3-后车俯仰转动副,4-偏转转动副,5-转动轴,6-存油区,7-固定座,8-固定座接触圆柱面,9-固定座接触圆锥面,10-水密封圈,11-油密封圈,12-水域区,13-水密封圈内接触面,14-水密封圈外接触面,15-倾斜变形舌。具体实施方式17.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18.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包括转动轴5、固定座7、水密封圈10与油密封圈11;转动轴5外端面设有轴向台阶,轴向台阶设有环形槽,油密封圈11安装于环形槽内;油密封圈11上表面设有u型环形槽,水密封圈10安装于油密封圈11设置的u型环形槽中,水密封圈10下端与油密封圈11紧密接合,上端沿外侧斜向上设有倾斜变形舌;转动轴5与固定座7安装时,固定座7的下端与水密封圈10以及油密封圈11紧密接合;转动轴5、固定座7以及油密封圈11之间为存油区6,涂有固态润滑油,转动轴5、固定座7以及水密封圈10之间为水域区12,可与外部的水液接触。倾斜变形舌的内侧面为水密封圈内接触面13,水密封圈内接触面13与存油区6接触;倾斜变形舌的外侧面为水密封圈外接触面14,水密封圈外接触面14与水域区12接触。水密封圈10与油密封圈11随着转动轴5的转动而转动,静止而静止。固定座7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接触圆柱面8与固定座接触圆锥面9,油密封圈11与固定座7接合于固定座接触圆柱面8处;固定座接触圆锥面9与倾斜变形舌的倾斜度相适应,固定座7与水密封圈10结合于固定座接触圆锥面9处。19.水密封圈10中水密封圈内接触面13和水密封圈外接触面14在水压或油压的作用下可以使倾斜变形舌产生位移变形。20.当整车在陆地进行俯仰、转向、偏转等动作时,转动轴5相对于固定座7旋转,存油区6里的固态油脂在油密封圈11与固定座接触圆柱面88在旋转产生的油膜作用下达到润滑转动轴5的目的,当存油区6里的油脂变质为液体且转动轴5相对于固定座7静止时,液态油通过油密封圈11与固定座接触圆柱面8之间的间隙流出,液态油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水密封圈内接触面13,倾斜变形舌产生位移变形,使水密封圈10与固定座接触圆锥面9产生一定的间隙,此时液态油可以流出,达到排除变质油的目的。21.当整车在水中进行俯仰、转向、偏转等动作时,转动轴5相对于固定座7旋转或静止时,水域区12的水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水密封圈外接触面14上,倾斜变形舌产生位移变形,紧贴在固定座接触圆锥面9上,从而达到防止水进入存油区6的目的。22.如图3所示,一种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包括前车俯仰转动副1、转向转动副2、后车俯仰转动副3以及偏转转动副4,所述前车俯仰转动副1、转向转动副2、后车俯仰转动副3以及偏转转动副4设有本发明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轴、固定座、水密封圈与油密封圈;所述转动轴外端面设有轴向台阶,轴向台阶设有环形槽,所述油密封圈安装于环形槽内;所述油密封圈上表面设有u型环形槽,所述水密封圈安装于油密封圈设置的u型环形槽中,所述水密封圈下端与油密封圈紧密接合,上端沿外侧斜向上设有倾斜变形舌;所述转动轴与固定座安装时,固定座的下端与水密封圈以及油密封圈紧密接合;所述转动轴、固定座以及油密封圈之间为存油区,涂有固态润滑油,所述转动轴、固定座以及水密封圈之间为水域区,可与外部的水液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密封圈随着转动轴的转动而转动,静止而静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密封圈随着转动轴的转动而转动,静止而静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接触圆柱面,所述油密封圈与固定座接合于固定座接触圆柱面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底部设置有固定座接触圆锥面,所述固定座接触圆锥面与倾斜变形舌的倾斜度相适应,所述固定座与水密封圈结合于固定座接触圆锥面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变形舌的内侧面为水密封圈内接触面,所述水密封圈内接触面与存油区接触;所述倾斜变形舌的外侧面为水密封圈外接触面,所述水密封圈外接触面与水域区接触。7.一种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包括前车俯仰转动副、转向转动副、后车俯仰转动副以及偏转转动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俯仰转动副设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转动副设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俯仰转动副设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转动副设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技术总结一种用于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副的排油防水密封结构,包括转动轴、固定座、水密封圈与油密封圈;油密封圈上表面设有U型环形槽,水密封圈安装于油密封圈设置的U型环形槽中,水密封圈下端与油密封圈紧密接合,上端沿外侧斜向上设有倾斜变形舌;转动轴与固定座安装时,固定座的下端与水密封圈以及油密封圈紧密接合。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将水阻挡在水域区区域内,而变质的液态油可以从存油区流向水域区,实现了传动副的排油防水功能,解决了全地形车铰接转向装置转动关节润滑不足以及进水而产生生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双车体全地形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研发人员:韦天山 肖伟伟 罗芸滢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2.06.10技术公布日:2022/9/2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