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在每单元至少两面每面都设置梯间和出入口的居住建筑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02 17:02:47     544



建筑材料工具的制造及其制品处理技术在每单元至少两面每面都设置梯间和出入口的居住建筑1.一、技术领域及本技术中部分词语含义2.本发明涉及居住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在每单元至少两面每面都设置梯间和出入口的居住建筑。3.单元式居住建筑,指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单元式建筑,包括若干居住单元。包括单元式住宅、单元式公寓、单元式宿舍或单元式老年居住建筑等。本发明的单元式居住建筑包括任意层数。4.居住单元,指包括居住主体、电梯间和/或楼梯间等的居住建筑基本单元。5.居住主体,指居住建筑中包括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或其中一部分的空间,不包括公共电梯间和/或公共楼梯间。包括若干户。6.电梯间和楼梯间,电梯间和/或楼梯间统称简称为梯间,电梯间和楼梯间一并设置的简称为楼电梯间,按设置位置包括内部梯间、外部梯间和间隔梯间。7.内部梯间,指无论设置于居住建筑室内、外或室内外各设置局部等,但进户门都设置于居住建筑室内的梯间,简称为内部梯间,包括内部电梯间和/或内部楼梯间。8.外部梯间,指设置于居住主体室外,与居住主体相连(指梯间与居住主体共用墙体,共用的墙体属于内墙),进户所需的梯间出入口(其不一定是进户门,详见后述)设置在梯间外墙,梯间出入口通过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与居住主体出入口连通的梯间,简称为外部梯间,包括外部电梯间和/或外部楼梯间。9.间隔梯间,指设置于居住主体室外,不与居住主体相连,进户所需的梯间出入口(其不一定是进户门,详见后述)设置在梯间外墙,梯间出入口通过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与居住主体出入口连通的梯间,简称为间隔梯间,包括间隔电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二、背景技术:10.现有单元式居住建筑在居住建筑室内集中设置内部梯间;每户只设置唯一1处从居住建筑室内进户的进户门;火灾时内部电梯间的普通电梯不能运行,不能用于疏散逃生;特别是总高度超过一定高度的居住建筑(以下简称为高层居住建筑),每单元需设置两部楼梯或相当于两部楼梯的疏散途径,导致公摊面积太大;内部梯间与每户室内之间没有每户独用室外隔离空间,户内没有联排别墅那样的每户独用室外庭院(先进庭院、后进室内那种庭院)。11.现有单元式居住建筑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缺点:12.1、火灾时不利疏散逃生和消防救援,火灾时内部普通电梯不能运行,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太大。居住建筑火灾多由居住主体引发,现有居住建筑火灾时住户只能通过唯一1处居住建筑室内的进户门逃出户内,然后通过内部梯间从所在楼层跑到一层室外,才能到达安全区域,其过程和时间都较长;但由于内部梯间容易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不利、特别是不利高层住户疏散逃生,一旦唯一1处室内进户门或者内部梯间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住户将无处可逃。13.由于内部梯间容易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不能用做消防救援通道,消防员只能通过消防云梯前往需要灭火救援的楼层,不仅费时费力,难度大有危险,而且由于消防云梯不能到达超过一定高度的楼层,导致其得不到灭火救援。14.由于内部普通电梯位于居住建筑室内,火灾时面临多种危险,导致普通电梯不能运行,不能用于住户疏散逃生,该问题亟待解决。15.高层居住建筑每单元需设置两部楼梯或相当于两部楼梯的疏散途径,导致公摊面积太大。16.2、不利防疫抗疫。现有居住建筑住户通过内部梯间到达所住楼层,经过居住建筑室内的进户门后直接进入住户室内,由于内部梯间与住户室内之间没有每户独用室外隔离空间,疫情时不仅不利避免病毒从内部梯间传播到住户室内,也没有空间用于设置住户进入自己家室内之前,进行室外清洗消毒的设施。17.3、户内没有联排别墅那样的室外独用庭院(先进庭院后进室内那种庭院)。三、技术实现要素:18.(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改善上述现有单元式居住建筑存在的缺点。19.(二)技术方案20.本发明是一种在每单元至少两面每面都设置梯间和出入口的居住建筑,包括居住主体和梯间,其特征是: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至少任意两面的外墙,每面都设置内部梯间、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并在对应的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外墙每面每户都设置对应的主体出入口,在对应的所述内部梯间内墙、所述外部梯间外墙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外墙每面每户都设置对应的梯间出入口,每户至少在两面共设置2处主体出入口和2处梯间出入口。21.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至少任意两面的外墙,在其中至少任意一面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其中至少任意另一面设置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2.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至少任意一面的外墙,设置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所述居住建筑还包括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所述庭院设置于所述居住主体、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室外,并将所述居住主体的主体出入口及其所在外墙,与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梯间出入口及其所在外墙连接连通起来;在对应的每单元所述居住主体外墙每户设置所述主体出入口,在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外墙每户设置所述梯间出入口,在对应的所述主体出入口、所述梯间出入口或者与其连接连通的所述庭院,每户设置进户门或进户庭院门。23.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至少任意两面的外墙,每面都设置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每面都设置所述庭院;并在对应的每单元所述居住主体外墙每面的每户设置所述主体出入口,在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外墙每面的每户设置所述梯间出入口,在对应的所述主体出入口、所述梯间出入口或者与其连接连通的所述庭院,每面的每户设置进户门或进户庭院门。24.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和背面、两个侧面或者正面背面其中之一和一个侧面的外墙,每面都设置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5.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和背面、两个侧面或者正面背面其中之一和一个侧面的外墙,在两面的其中一面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两面的其中另一面设置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6.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7.优选的,在至少包括2个单元的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外墙,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其相反面,每至少2个单元,设置共用的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8.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外墙,在每两户之间和/或每户侧面,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其相反面,在每两户之间和/或每户侧面,设置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29.优选的,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外墙,在每两户之间和/或每两户侧面,设置包括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并在其相反面,在上述每两户之间对应的每两户侧面和/或在上述每两户侧面对应的每两户之间,设置包括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30.优选的,在品字型、工字型、y字型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沿正面和/或背面的至少一面外墙,每面设置包括电梯或楼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沿两半部相对的至少一面外墙,设置包括楼梯或电梯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31.优选的,所述外部梯间与所述居住主体至少共用一面墙体。32.优选的,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或其中一部分设置为开敞式。33.优选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所述梯间出入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任意外墙。34.优选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所述梯间出入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正面、背面和/或侧面外墙。35.优选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梯间出入口与所述居住主体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米。36.优选的,所述庭院的主体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任意面。37.优选的,所述庭院的主体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的正面、背面和/或侧面。38.优选的,所述庭院至少两面不与或不全部与墙体连接。39.优选的,所述庭院只与所述主体出入口或所述梯间出入口所在处一部分外墙连接连通。40.优选的,居住建筑还包括室外透空空间,所述居住主体、所述外部梯间、所述间隔梯间和/或所述庭院,或其中一部分围合的空间,设置为室外透空空间。41.优选的,在所述内部梯间、所述外部梯间和/或所述间隔梯间,设置与所述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水、供电和/或通风设施。42.下面对居住主体和主体出入口、梯间及梯间出入口、外部梯间和间隔梯间、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和室外透空空间、进户门和进户庭院门分别说明如下:43.1、居住主体和主体出入口44.居住建筑或居住主体朝向不限,南北朝向的南北面,称为正面或背面,其它面称为侧面;其它朝向的以此类推。45.主体出入口,指设置在居住主体外墙(包括通过庭院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连通的任意居住主体外墙),居住主体室内通往庭院的室内、外出入口,其不一定是进户门,详见后述。46.2、梯间及梯间出入口、外部梯间和间隔梯间47.在内部梯间、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应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水、供电和/或通风设施,以使火灾时梯间有独立供电,电梯可运行,有独立供水可用于消防灭火,有独立通风有利疏散逃生。48.梯间出入口,指设置在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外墙,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室内通往庭院的室内、外出入口,其不一定是进户门,详见后述。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的梯间出入口可设置于其任意外墙,或设置于其正面、背面和/或侧面外墙。梯间出入口应与居住主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应尽量设置于距离居住主体较远方位,从利于疏散逃生角度,距离越大越好,应尽量使梯间出入口与居住主体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米。49.一部梯间,可以是一部电梯间、一部楼梯间或一部楼电梯间,或上述各种梯间的组合。梯间可设置为封闭式或开敞式。50.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可设置在居住主体室外任意方位,背对或相当于背对居住主体正面或背面的面称为正面,其相反面称为背面,其它面称为侧面;其它情形的以此类推。51.关于梯间数量。在每单元的两面每面各设置一部电梯间和一部楼梯间的,相当于将现有居住建筑每单元集中设置的一部楼电梯间,拆分成一部电梯间和一部楼梯间,因此不必然增加梯间数量。52.关于电梯运行。现有居住建筑中的普通电梯,由于位于居住建筑室内,火灾时面临多种危险,导致电梯不能运行,不能用于疏散逃生。本发明设置的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位于居住主体室外,其梯间出入口设置于其外墙,与居住主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其与居住主体之间设置的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因此火灾时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不易被火灾蔓延,是室外安全区域,在其中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电设施,火灾时普通电梯可独立供电运行,可像外部楼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53.关于高层居住建筑。现有高层居住建筑每单元需设置两部疏散楼梯或相当于两部楼梯的疏散途径,导致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太大。本发明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至少两面,为每户共设置至少2处主体出入口、2处室外庭院和2部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如上所述,火灾时其中的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可像外部楼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因此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可替代一部疏散楼梯,庭院可替代消防前室,因此不需要再设置两部疏散楼梯和消防前室,使用一部外部楼梯间或间隔楼梯间,及一部外部电梯间或间隔电梯间,就相当于两部疏散楼梯的疏散途径,可使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明显减少。54.关于公摊面积。公摊面积主要包括梯间面积、公共交通面积和消防前室面积;由于不必然增加梯间数量,因此不必然增加梯间面积;由于庭院相当于现有居住建筑的公共交通空间和消防前室,因此节省了这两者的面积;对于高层居住建筑,还节省了一部楼梯面积,因此不必然增加公摊面积。55.本发明中,将上述节省的面积,再加上阳台的面积,设置为庭院或独用庭院面积,因此庭院或独用庭院并未导致每户或公摊增加面积。56.当梯间仅为电梯间时,电梯应尽量成组设置,以便任意1台电梯损坏不能运行时,维修人员能乘其它电梯到达维修所需公共空间,尽量不进入住户室内维修。57.至少2个单元组合时,各单元的梯间可转变为至少2个单元共用的梯间,也可另外设置共用梯间。58.3、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和室外透空空间59.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本技术中有时简称为庭院,指连接连通居住主体、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其它庭院,包括连通连接主体出入口及其所在外墙与梯间出入口及其所在外墙,其不与墙体连接的边缘设置栏杆、栏板等围护设施,在多层、多处设置,主要供住户室外水平交通和室外活动的室外空中开敞式架空平台和/或走廊,包括共用庭院和/或独用庭院。60.独用庭院,指只供各户单独使用的庭院。共用庭院,指供至少2户共同使用或公共需要的庭院。同一处庭院,需要分隔为共用庭院和独用庭院的,可用栏杆等设施分隔。独用庭院与阳台的区别是,阳台只能与居住主体连通,而独用庭院直接或通过共用庭院,与居住主体和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均能连通。61.庭院设在居住主体、外部梯间、间隔梯间和/或其它庭院之间,将其连接;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直接连接的庭院,其主体可设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的任意面,或设置于其正面、背面和/或侧面。62.居住主体、外部梯间、间隔梯间、庭院之间可任意连接,庭院与居住主体、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连接的,可只与主体出入口或梯间出入口所在处的一部分外墙连接,而与其它外墙间隔适宜距离。63.庭院的尺度、面积等可任意设置;当尺度、面积等与现有居住建筑的阳台面积和前述节省的公摊面积,共同转化为庭院或独用庭院的面积相当时,造价与现有居住建筑相当,因此不必然增加造价。当设置为更大尺度、面积时,能够增加使用功能,造价的少量增加也是物有所值。64.庭院应尽量开敞,应尽量使一处庭院,包括一处独用庭院,或一处相对独立但包含独用庭院和共用庭院的庭院,其两面以上不与或不全部与墙体连接。65.室外透空空间,指在居住建筑平面上由居住主体、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庭院,或其中一部分围合的,在竖向上下透空的室外开敞式空间。66.4、进户门和进户庭院门67.进户门(包括设置在墙体上的进户门和设置在庭院的进户庭院门),指连通住户户内、外的门。在主体出入口室外设置共用庭院或公共空间时,其是住户户内、外分界线,是进户门;在主体出入口室外设置独用庭院时,其不是住户户内、外分界线,仅是室内、外分界线,是进、出室内的门;而在独用庭院与共用庭院或公共空间的分界线上设置的门,是进户门。68.在居住主体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之间只设置独用庭院时,相应的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外墙是户内、外分界线,相应的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的梯间出入口是进户门。69.进户庭院门,指连通住户独用庭院、共用庭院或公共空间的门。在居住主体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之间依次设置独用庭院、共用庭院或公共空间时,独用庭院与共用庭院或公共空间的分隔设施是住户户内、外分界线,在其上设置的门是进户门,但由于其设置在独用庭院与共用庭院分隔设施上,为与在墙上设置的进户门相区别,称为进户庭院门。70.(三)有益效果71.通过在每单元所述居住建筑室内和/或所述居住主体室外两面都设置不同的梯间,本发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有益效果,间隔梯间的效果最好,优于外部梯间,外部梯间优于内部梯间。72.1、火灾时内部电梯可运行,有利火灾时疏散逃生和消防救援,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减少。73.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本发明设置的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位于居住主体室外,其梯间出入口设置于其外墙,与居住主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其与居住主体之间设置的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因此火灾时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不易被火灾蔓延,是室外安全区域,在其中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电设施,火灾时普通电梯可独立供电运行,可像外部楼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74.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本发明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至少两面,每户共设置至少2处主体出入口、2处室外庭院和2部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如上所述,火灾时其中的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可像外部楼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因此每户具备2条疏散逃生途径,在其中1条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时,住户可以从另1条疏散逃生,能避免无处可逃。75.火灾时,住户只要能从居住主体逃到室外庭院(无论是通过主体出入口还是通过庭院内的住户外窗),进入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即到达了室外安全区域,然后可以安全的进一步远离,在本楼层就能方便快速完成疏散逃生,其过程和时间都很简短,疏散逃生条件明显好于现有居住建筑。76.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由于火灾时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不易被火灾蔓延,是室外安全区域,可以用做消防救援通道,消防员可通过其方便快速地前往任意楼层实施灭火救援,包括对消防云梯不能到达的较高楼层也能实施,比云梯省时省力,降低难度和危险。在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水、供电和/或通风设施时,火灾时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有独立供水可用于消防灭火,有独立供电可供电梯运行,有独立通风有利疏散逃生,则更方便疏散逃生和消防救援。77.现有高层居住建筑每单元需设置两部疏散楼梯或相当于两部楼梯的疏散途径,导致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太大。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本发明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至少两面,为每户共设置至少2处主体出入口、2处室外庭院和2部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如上所述,火灾时其中的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可像外部楼梯间和/或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因此对于高层居住建筑,外部电梯间和/或间隔电梯间可替代一部疏散楼梯,庭院可替代消防前室,因此不需要再设置两部疏散楼梯和消防前室,使用一部外部楼梯间或间隔楼梯间,及一部外部电梯间或间隔电梯间,就相当于两部疏散楼梯的疏散途径,可使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明显减少。78.现有居住建筑一旦唯一1处室内进户门或者内部梯间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住户将无处可逃。但如果火灾只蔓延唯一1处室内进户门或者内部梯间这一侧,并未蔓延另一侧,但因另一侧没有出口而无处可逃,则令人惋惜。本发明在只设置内部梯间时,也能在居住建筑室内不同方向,为每户设置2处进户门和2部内部梯间,火灾时也具备2条疏散逃生途径,至少能在火灾只蔓延一面时能疏散逃生,避免发生上述情况,疏散逃生条件也优于现有居住建筑。79.2、有利防疫抗疫。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独用庭院能用做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与住户室内之间的室外隔离空间,在疫情时不仅有利避免病毒从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传播到住户室内,而且可在独用庭院中设置室外清洗消毒设施,方便住户回家后进入室内之前,先实行室外清洗消毒。80.3、每户内拥有独用庭院。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时,由于其设置于居住主体室外,其梯间出入口和主体出入口均设置于各自外墙,两出入口之间必须设置某种形式的连通空间,将该连通空间以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形式利用起来,就成了室外庭院;在不需要共用庭院时,其直接成为独用庭院,在需要共用庭院时,可将其靠近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的一部分设置为共用庭院,其余靠近居住主体的部分设置为独用庭院。独用庭院不仅有利住户、特别是老年住户在家中经常开展户内室外活动,而且住户进出户方式与现有居住建筑明显不同,现有居住建筑住户经过内部梯间到达所住楼层,经过室内进户门后直接进入住户室内,而本发明住户到达所住楼层,经过进户门或进户庭院门后,先经过独用庭院这个户内室外空间,然后再进入住户室内,使住户的进出户方式、生活情景等发生有益改变,非常类似联排别墅的居住体验。四、附图说明81.为了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82.图1-图36分别是第1-第36个实施例的单线条居住建筑标准层平面图;图37和38是图6、图39和40是图7、图42和43是图17、图44和45是图19的正面和背面立体示意图,图41是图12的正面立体示意图。本发明的单元式居住建筑包括任意层数,图中层数仅为示意。83.平面图中单实线表示居住主体或梯间的墙体(包括窗),开口处为主体出入口或梯间出入口,居住主体室内平面布置省略,单实线小正方形表示柱子,双实线表示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的围护或分隔设施,其开口处为庭院门。平面图中不限定东南西北方向,不是指建筑制图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84.附图标记:1-居住主体,2-独用庭院或阳台,3-共用庭院,4-电梯间,5-楼梯间,6-室外透空空间,标记“δ”处为进户门或庭院门位置。五、具体实施方式8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这些附图和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附图和实施例,基于这些附图和实施例,所获得的其它附图和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86.下面重点对实施例1进行详细介绍,其它实施例仅作简介,不一一赘述。87.其它实施例,每户均在不同方向设置2处主体出入口或进户门,及对应的2部内部梯间、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设置外部梯间和/或间隔梯间的,还设置对应的2处庭院,梯间出入口和庭院的主体均设置在对应的梯间侧面,庭院两面以上不与或不全部与墙体连接;可以为1个单元,也可以至少2个单元组合;通过在每单元居住建筑室内和/或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的两面都设置不同的梯间,其它实施例也取得了与实施例1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间隔梯间的效果最好,优于外部梯间,外部梯间优于内部梯间。88.1、图1是实施例1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组间隔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1组间隔楼梯间;每户在不同方向的两面的居住主体外墙,共设置2处主体出入口,两面的两部间隔梯间的梯间出入口均设置于其侧面外墙,2处庭院均设置在间隔梯间侧面,每处庭院两面不与墙体连接,在间隔电梯间一侧的庭院,在共用庭院和独用庭院分界处设置进户庭院门,在其相反面的间隔楼梯间一侧,只设置独用庭院,梯间出入口是进户门。可以为1个单元,也可以至少2个单元组合。89.本实施例在两面设置的两部间隔梯间均位于居住主体室外,其梯间出入口设置于外墙,与居住主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其与居住主体之间设置的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因此火灾时间隔电梯间不易被火灾蔓延,是室外安全区域,在其中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电设施,火灾时普通电梯可独立供电运行,可像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90.本实施例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的两面,每户共设置2处主体出入口、2处室外庭院和2部间隔梯间,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如上所述,火灾时其中的间隔电梯间,可像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因此每户具备2条疏散逃生途径,在其中1条被火灾蔓延不能通过时,住户可以从另1条疏散逃生,能避免无处可逃。91.本实施例在火灾时,住户只要能从居住主体逃到室外庭院(无论是通过主体出入口还是通过庭院内的住户外窗),进入间隔梯间,即到达了室外安全区域,然后可以安全的进一步远离,在本楼层就能方便快速完成疏散逃生,其过程和时间都很简短,疏散逃生条件明显好于现有居住建筑。92.本实施例在火灾时,由于间隔梯间不易被火灾蔓延,是室外安全区域,可以用做消防救援通道,消防员可通过其方便快速地前往任意楼层实施灭火救援,包括对消防云梯不能到达的较高楼层也能实施,比云梯省时省力,降低难度和危险。在间隔梯间设置与居住主体互相独立设置、可独立使用的供水、供电和/或通风设施时,火灾时间隔梯间有独立供水可用于消防灭火,有独立供电可供电梯运行,有独立通风有利疏散逃生,则更方便疏散逃生和消防救援。93.现有高层居住建筑每单元需设置两部疏散楼梯或相当于两部楼梯的疏散途径,导致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太大。本实施例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不同方向两面,为每户共设置至少2处主体出入口、2处室外庭院和2部间隔梯间,庭院相当于室外消防前室,如上所述,火灾时其中的间隔电梯间,可像间隔楼梯间一样用于疏散逃生。因此对于高层居住建筑,间隔电梯间可替代1部疏散楼梯,庭院可替代消防前室,因此不需要再设置2部疏散楼梯和消防前室,使用一部间隔楼梯间,及一部间隔电梯间,就相当于两部疏散楼梯的疏散途径,可使高层居住建筑公摊面积明显减少。94.本实施例设置的独用庭院可用做间隔梯间与住户室内之间的室外隔离空间,在疫情时不仅有利避免病毒从间隔梯间传播到住户室内,而且可在独用庭院中设置洗手盆等室外清洗消毒设施,方便住户回家后进入室内之前,先实行室外清洗消毒。95.本实施例设置的间隔梯间设置于居住主体室外,其梯间出入口和主体出入口均设置于各自外墙,两出入口之间必须设置某种形式的连通空间,将该连通空间以室外开敞式空中庭院形式利用起来,就成了室外庭院;本实施例在间隔电梯间一侧的庭院,在共用庭院和独用庭院分界处设置进户庭院门,在其相反面的间隔楼梯间一侧,只设置独用庭院,梯间出入口是进户门。96.独用庭院不仅有利住户、特别是老年住户在家中经常开展户内室外活动,而且住户进出户方式与现有居住建筑明显不同,现有居住建筑住户经过内部梯间到达所住楼层,经过室内进户门后直接进入住户室内,而本实施例住户到达所住楼层,经过进户门或进户庭院门后,先经过独用庭院这个户内室外空间,然后再进入住户室内,使住户的进出户方式、生活情景等发生有益改变,非常类似联排别墅的居住体验。97.2、图2是实施例2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类同实施例1,用间隔楼电梯间替换间隔电梯间。98.3、图3是实施例3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的2单元组合。99.4、图4是实施例4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的2单元组合,但在设置间隔楼梯间一侧,只设置1部2个单元共用间隔楼梯间。100.5、图5是实施例5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的2单元组合,但在设置间隔楼梯间一侧,设置2部2个单元共用间隔楼梯间,并在进入共用楼梯间之前的区域,其间用共用庭院连通,适合需要2部共用楼梯间连通的情况。101.6、图6是实施例6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部间隔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且外部楼梯间的梯间出入口设置于距离居住主体较远方位。102.7、图7是实施例7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部外部楼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1部间隔楼梯间。103.8、图8是实施例8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1部间隔楼梯间;间隔楼梯间两侧的庭院,只与主体出入口所在处一部分外墙连接。104.9、图9是实施例9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且外部楼梯间的梯间出入口设置于距离居住主体较远方位。105.10、图10是实施例10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两个侧面,每面设置1部间隔电梯间和1部间隔楼梯间。106.11、图11是实施例11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2个居住主体室外相对的侧面之间,设置1部间隔电梯间和1部间隔楼梯间。107.12、图12是实施例12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0的2单元组合。108.13、图13是实施例13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1的2单元组合。109.14、图14是实施例14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设置1部间隔电梯间,并在其相反面的两个侧面,每面设置1部间隔楼梯间。110.15、图15是实施例15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是实施例14的间隔电梯间与间隔楼梯间互相替换。111.16、图16是实施例16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4的2单元组合。112.17、图17是实施例17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15的2单元组合。113.18、图18是实施例18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工字型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和背面每面各设置1部间隔电梯间,在两半部居住主体室外相对的面之间,设置1部间隔楼梯间。114.19、图19是实施例19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类同实施例18,用剪刀式间隔楼梯间替换间隔楼梯间。115.20、图20是实施例20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在两户之间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在两户之间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外部梯间与居住主体共用三面墙体。116.21、图21是实施例21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类同实施例20,外部电梯间和外部楼梯间的梯间出入口处设置共用庭院。117.22、图22是实施例22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20的2单元组合。118.23、图23是实施例23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20的2单元组合,但在设置外部楼梯间一侧,只设置1部2个单元共用外部楼梯间。119.24、图24是实施例24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21的2单元组合。120.25、图25是实施例25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建筑室内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两户之间设置1部内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的两户之间设置1部内部楼梯间。121.26、图26是实施例26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类同实施例25,只电梯数量不同。122.27、图27是实施例27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建筑室内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两户之间,设置1部内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的居住主体室外两户之间,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123.28、图28是实施例28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两户之间,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的居住建筑室内两户之间,设置1部内部楼梯间。124.29、图29是实施例29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两户外侧,每侧各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的两户外侧,每侧各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125.30、图30是实施例30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类同实施例29,外部楼梯间的正面外墙与居住主体外墙平齐。126.31、图31是实施例31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29的2单元组合。127.32、图32是实施例32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30的2单元组合。128.33、图33是实施例33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在每单元居住主体室外正面背面其中之一的两户之间设置1部外部电梯间,在其相反面的两户外侧,每侧各设置1部外部楼梯间。129.34、图34是实施例34的单元标准层平面图,是实施例33的外部电梯间与外部楼梯间互相替换。130.35、图35是实施例35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33的2单元组合。131.36、图36是实施例36的标准层组合平面图,是实施例34的2单元组合。132.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其进行的修改或对其技术特征进行的等同替换,仍然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