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用于牵伸系统的加载单元和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8-27 11:22:24     952



造纸;纤维素;纸品设备的制造及其加工制造技术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的加载单元,该加载单元用于接纳牵伸系统辊,该牵伸系统辊包括轴,其中,加载单元具有用于引导该轴的引导装置且具有加载装置,借助于该加载装置可以与引导装置无关地向轴施加压紧力。2.还描述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该牵伸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牵拉纤维复合物的辊组件,其中,该辊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辊和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对辊,在该辊和对辊之间可以夹紧式地引导纤维复合物,其中,辊包括轴,且该牵伸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加载单元,该加载单元被构造用于向轴施加压紧力且引导该轴。3.本发明此外涉及一种纺织机,尤其是并条机、环锭纺纱机或空气纺纱机,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牵拉至少一个纤维复合物的牵伸系统。背景技术:4.相应的加载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加载单元的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在现有技术中以最大不同的实施方式已知。总的来说,牵伸系统用于牵拉纤维复合物,以便可以将其最终借助于纺纱装置纺成粗纱或纱线。例如在de 33 25 422 a1中描述一种类属的牵伸系统,其中,该牵伸系统被联接在空气纺纱喷嘴的上游,在该空气纺纱喷嘴中由牵伸系统牵拉的纤维材料最终可以被纺成纱线。5.牵伸系统辊例如由被可活动地支承的加载气缸施加力,以便可以在被加载的牵伸系统辊和相对应的对辊之间夹紧式地引导纤维复合物。加载气缸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直接作用到相应地待加载的牵伸系统辊的轴承上。在牵伸系统辊的交变负载和尤其是通过纤维复合物的不均匀厚度引起的可能的侧向作用力的情况下,在加载气缸中可能出现可活动部分的至少短时间的卡住(verkanten)。这也被称为“抽屉效应(schubladeneffekt)”且导致纤维复合物的不均匀牵拉。此外,这些加载设备中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间的周期性交变会对牵伸系统的牵拉品质有负面影响。6.同样地,例如在de 974 221 c中提出辊引导件,这些辊引导件经由杠杆被铰接且作用到共同的加载设备上。由此可能避免抽屉效应,不过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绕关节的转动产生了通过加载设备作用的压紧力的尽管是很微小的第二方向分量,该第二方向分量可能对纤维复合物的牵拉和辊磨损的均匀性有负面影响。技术实现要素:7.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加载单元、一种牵伸系统和一种纺织机,该加载单元、牵伸系统和纺织机消除或减少了上述缺点中的至少一个缺点。8.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的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用于接纳牵伸系统辊,该牵伸系统辊包括轴,该加载单元具有用于引导该轴的引导装置且具有加载装置,借助于该加载装置可与引导装置无关地向轴施加压紧力。牵伸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牵拉纤维复合物的辊组件,其中,该辊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辊和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对辊,在该辊和对辊之间可夹紧式地引导纤维复合物,其中,该辊包括轴。此外,牵伸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相应的加载单元,该加载单元被构造用于向轴施加压紧力且引导该轴。加载单元还包括用于引导该轴的引导装置且包括加载装置,借助于该加载装置可与引导装置无关地向轴施加压紧力。9.换言之,用于纺织机的牵伸系统的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用于接纳牵伸系统辊,该牵伸系统辊包括轴,该加载单元一般具有用于引导该轴的引导装置且具有加载装置,借助于该加载装置可与引导装置无关地向轴施加压紧力。加载装置包括力传递元件,该力传递元件在加载单元运行时与轴处于作用连接中且借助于该力传递元件可将压紧力传递到该轴上,其中,力传递元件浮动式地被支承在加载单元的接纳部中。10.在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或配备有至少一个加载单元的牵伸系统中,主要的创新在于将辊的加载和引导分开。本发明基于以下认识:已知的加载单元或牵伸系统的主要缺点由辊的共同的加载和引导引起。优选轴可以相对于静止的引导装置运动。由此,轴的运动可以被限制成,使得没有非期望的侧向力分量出现。11.加载装置例如包括力发生器和力传递元件。首先力发生器产生力的方式对于本发明是无关紧要的。可设想,力发生器是根据电磁、气动、液压的原理或利用弹簧元件的张力工作的。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例如相对于加载单元的壳体具有充足的运动间隙空间,使得其在微小的运动时不会卡住。12.常见的是,牵伸系统的辊被构造用于牵拉两个纤维复合物,也就是说,两个辊区段沿着轴尤其被布置成关于引导件对称。对辊一般被这样支承,使其可以旋转但其轴是位置固定的。通常压紧力仅经由辊施加。13.根据本发明,不仅在所提出的加载单元的情况中而且也在配备有该加载单元的牵伸系统中设置:加载装置包括力传递元件,该力传递元件在加载单元或牵伸系统运行时与轴处于作用连接中且借助于该力传递元件可将压紧力传递到轴上。力传递元件是加载装置的构件,该构件与力发生器处于作用连接中。同时,力传递元件也与辊或其轴处于作用连接中,使得通过力发生器产生的力经由力传递元件被传递到轴上。14.根据本发明现在设置:力传递元件浮动式地被支承在加载单元的接纳部中。这意味着,力传递元件可以相对于接纳部运动,其中,在这种情况中在力传递元件和接纳部之间,沿垂直于辊的转轴走向的方向且垂直于由力发生器作用到力传递元件上的力的方向在力传递元件和接纳部之间存在运动间隙空间。15.如果现在力传递元件通过由力发生器产生的力朝辊的轴的方向运动,那么该力传递元件垂直于其运动方向不会被形状锁合地通过接纳部引导。相反,在接纳部和力传递元件之间沿垂直于运动方向走向的方向可以出现相对运动。由此防止力传递元件相对于接纳部卡住。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抽屉效应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不会出现。16.尤其有利的是:接纳部部分地包围力传递元件,其中,在接纳部和力传递元件之间存在间隙。接纳部优选是加载装置或牵伸系统的构件,该构件至少在确定的区域中围绕力传递元件且优选也围绕力发生器。在此,接纳部除其他外也用于保护力发生器不受外部力的影响,其中,力发生器优选被接纳部完全包围。17.接纳部例如可以通过牵伸系统或加载单元的单个的壁区段构成。接纳部也可以作为插入件出现,该插入件被布置在牵伸系统或加载单元的为此设置的自由空间中且相对于牵伸系统或加载单元的壳体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中有利的是:接纳部像夹子一样包围力传递元件和/或力发生器。18.同样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在加载单元正常运行时(即在牵伸系统被运行且拉伸纤维复合物时)可自由活动,使得力传递元件的位置与轴的位置对准。在这种情况中,当力传递元件被力发生器施加相应的力时,力传递元件可以朝与该力传递元件处于作用连接中的辊的轴的方向运动。同样地,当由力发生器传递较小的力或根本不再传递力到力传递元件上时,可能出现朝相反方向的运动。最后,浮动式的支承允许力传递元件垂直于两个所提及的运动方向且垂直于辊的转轴运动。19.尤其有利的是:不仅引导装置而且加载装置的力传递元件都直接作用在轴上。直接,在该上下文中意味着没有附加的中间支承构件。由此引导装置和加载装置分别可以直接且彼此分开地作用到轴上。在具有附加的中间支承构件的情况中,出现非期望的力分量或卡住的风险会增加。20.同样有利的是:引导装置和力传递元件作用在轴的不同部位上。当尽可能地避免引导装置和加载元件或者说加载元件的力传递元件的相互影响。为了均匀地加载辊,特别有利的是:加载元件在辊的轴向中部的区域中作用在轴上。不仅引导装置而且力传递元件都例如关于辊的轴向中部对称布置。力传递元件例如可以沿轴向方向被引导装置围住。21.在加载单元或配备有该加载单元的牵伸系统的有利改进中,加载装置具有弹性的力发生器。在与压力介质的相互配合中,压紧力可以经由力发生器产生且经由力传递元件传递到轴或辊上。考虑将液体和气体作为压力介质。特别优选地使用例如来自纺织机的压缩机或压缩空气供应装置的空气作为压力介质。力发生器为此尤其经由管道且可能地经由附加的阀与压缩机或压缩空气供应装置连接。优选力发生器由壳体区段限界。22.力发生器例如具有膨胀肋,这些膨胀肋允许力发生器特别受控的膨胀和收缩。膨胀肋例如可以是力发生器表面中的同心的凹瘪部,这些凹瘪部提供了材料盈余用于力发生器的膨胀。23.尤其有利的是:力发生器被构造为波纹管。该波纹管是至少区段式地被构造成弹性的构件,该构件可以膨胀和收缩。波纹管在被装入到牵伸系统中之后经由牵伸系统的压缩空气管道与压缩空气源处于连接中。取决于由压缩空气源提供的空气压力,经由波纹管被施加到与该波纹管处于连接中的力传递元件上的力也会增加或减少。作用到内壁上的内压力的增加尤其引起由该内压力产生的合力的变大。波纹管的体积一般在通过合力引起力传递元件或轴发生位移(或变形)时才会增加。24.如果内压力(例如借助于与大压力罐的打开的流体连接)被保持恒定,那么由内压力作用到轴上的力也保持恒定,不论波纹管的相应的体积(或轴的位置)如何。通过改变空气压力,以此可以精细地且可再现地调节一个辊对的辊在相应的对辊上的支承压力。25.也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被构造为中空体。力传递元件尤其具有第一中空空间。此外,波纹管具有第二中空空间,其中,第一中空空间和第二中空空间构成共同的且对外封闭的压力空间。该压力空间在加载单元被装入到牵伸系统中之后又与牵伸系统的压缩空气管道处于流体连接中,经由该流体连接,压力空间在牵伸系统运行时被施加压缩空气。波纹管和力传递元件例如可以彼此粘接。尤其也有利的是:压缩空气管道直接通到力传递元件中。26.此外有利的是:力发生器和力传递元件具有屈曲的接触面。该屈曲的接触面可以预防力发生器在该区域中非受控的变形。压紧行为由此可被更好地控制。除此之外,力发生器和力传递元件可以至少略微地形状锁合地彼此嵌接。这促使力发生器和力传递元件的相对位置被更好地限定。屈曲的接触面例如在侧视图中可以是至少区段式地圆形的。27.为了力发生器和力传递元件之间最佳的力传递,有利的是:在接触面的区域中力传递元件呈凸形且力发生器呈凹形。力发生器的凹形除此之外又可以预防力发生器的非受控的变形。28.此外特别有利的是:引导装置被构造为线性引导。线性引导将轴或辊的运动自由度限制到一个方向上。这是有利的,因为另外的运动自由度一般来说更为不利且因此是非期望的。29.引导装置例如可以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滑槽,辊的轴位于这些滑槽中。引导装置的宽度在该情况中基本上对应轴的直径。引导装置例如也可以在下侧面上具有开口,以便可以为了更换或出于维护目的将辊取出。30.此外有利的是:引导装置是加载单元的壳体的部分。由此,引导装置可以被构造成特别节省材料或节约成本。如已简述的那样,引导装置例如由加载单元的壳体中的一个或多个铣出部组成,轴在这些铣出部中被引导。加载单元的壳体例如由金属制成,以此得到用于引导辊的必要的刚度。31.同样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具有至少一个例如止挡凸轮形式的止挡部,该止挡部嵌接到加载单元的滑槽中。止挡部也可以被构造为面或隆起,当力传递元件没有被力发生器施加力时,力传递元件与该止挡部发生接触。力传递元件的最大运动由此可以被限制,尤其用以防止加载单元的故障和/或损坏。止挡凸轮虽然原则上可以用于引导力传递元件,然而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在加载单元正常运行时可自由活动。力传递元件的位置尤其与轴的位置对准。以此避免引导装置和在滑槽中引导的止挡凸轮之间的冲突以及因此可能的卡住。32.特别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在与轴的接触区域中在侧视图中具有空缺部。通过该空缺部,力传递元件和轴可以相对彼此稳定地对准。如已描述的那样,力传递元件在这种情况中被适配到由引导装置引导的轴上。33.空缺部可以在侧视图中尤其具有梯形形状。可设想,该梯形是等腰梯形。同样地,空缺部可以在侧视图中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圆形空缺部的情况中,空缺部例如可以与轴的表面呈相同形状。此外,空缺部可以具有三角形形状。空缺部尤其能以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形式构造。力传递元件可以在接触区域中例如具有低摩擦的表面,用以最小化磨损。34.特别有利的是:轴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在加载单元中轴向定位的直径分级。换言之,轴具有至少两个区段,这两个区段具有不同的直径。优选轴具有至少两个直径分级且尤其具有一个具有较小直径的区段和至少两个具有较大直径的区段。直径分级能以有效率的方式用于辊的轴向定位。在多个直径分级的情况中,直径分级优选关于辊的轴向中部对称布置,其中,例如具有较小直径的区段被布置成更靠近轴向中部。直径分级例如可以通过车削、铣削和/或磨削制成。35.轴的具有较大直径的区段尤其贴靠在引导装置或力传递元件上且以此防止辊的轴向运动。36.此外有利的是:加载单元包括尤其是弹性的保持元件,该保持元件优选被构造用于将牵伸系统辊的轴保持在引导装置的作用区域中。在牵伸系统维护时有时需要将辊从对辊上抬起。保持元件在这种情况中尤其防止辊从引导装置中或从加载单元中掉出。然而,该尤其是弹性的保持元件允许辊例如被有效率地取出和再放入。37.保持元件优选被布置在引导装置和/或加载单元壳体的下侧面上。针对该保持元件可设想不同的弹性材料,例如金属、合成材料和/或硅酮。保持元件可以被构造成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可设想:在引导装置例如以已描述的多个滑槽的形式被构造成多件式时,保持元件仍被构造成一件式的且例如跨越滑槽之间的中间空间。38.加载单元或配备有该加载单元的牵伸系统可以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被构造用于控制压紧力。控制器例如可以控制压力调节器,该压力调节器视必需的载荷而定向加载装置供应压力介质。39.此外可设想,加载单元或配备有该加载单元的牵伸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被构造用于获取辊、力传递元件和/或力发生器的运动。由此可以在与相应地构造的控制器的相互配合中进行压紧力的调节。40.可设想,力传递元件被构造为中空体。由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较低的重量使该力传递元件能以更少的消耗同样地且可能更快地运动。41.出于维护目的,牵伸系统例如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翻折机构,该翻折机构允许将辊和可能整个加载单元从对辊上抬起。42.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被构造为并条机、环锭纺纱机或空气纺纱机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牵拉至少一个纤维复合物的牵伸系统,对于该纺织机提出:牵伸系统根据前面的描述来构造。如已描述的那样,由此避免抽屉效应、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间的急猛过渡和非期望的侧向力分量。43.这类纺织机一般具有带多个辊组件的牵伸系统,其中,这些辊组件为了牵拉纤维复合物以不同的速度旋转。每个辊组件例如都配属有加载单元。可设想,单个的加载单元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压紧力。44.于是尤其有利的是: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气动的加载单元和至少一个弹簧加载的加载单元。例如可设想压紧力的控制器仅在牵伸系统的确定的部位上是必要的。这里,通过弹簧加载的加载单元的不那么复杂的设计,可以节约成本。此外,在气动的加载单元的情况中存在以下优点:在纺织机较长的静止状态中可以进行去负载或部分去负载,以此可以避免相应的辊的变形。45.气动的加载单元例如可以关于纤维复合物的运输方向被布置在牵伸系统的第一辊组件上和/或最末辊组件上。同样地可设想气动的加载单元被附加地布置或仅布置在牵伸系统的小皮带气缸上。46.如果纺织机被构造为空气纺纱机,那么例如会在牵伸系统之后衔接一纺纱喷嘴,在该纺纱喷嘴中纤维复合物借助于旋涡空气流得到转动。在该纺纱喷嘴之后尤其又可以衔接一用于将已产生的纱线抽离的抽离辊对。附图说明47.借助于下面的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和附属的描述详述本发明的方面。其中:图1示出作为纺织机的部分的根据本发明的牵伸系统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牵伸系统的加载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开的侧视图;图3示出来自图2的加载单元的侧视图;图4示出来自图2的加载单元的其他的侧视图;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牵伸系统的加载单元的剖开的正视图;图6a示出第一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区段;和图6b示出第二状态中的来自图6a的实施方式的区段。具体实施方式48.在下面的附图描述中,针对不同附图中分别等同的和/或至少可比的特征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单个的特征、其设计和/或作用方式大多仅在其第一次被提及时予以详述。如果单个的特征没有被再次详细解释,那么其设计和/或作用方式对应相同作用或相同名称的特征的已描述的设计和作用方式。49.图1示出具有多个辊组件2的根据本发明的牵伸系统1的示意性的侧视图。辊组件2分别包括辊3和相对应的对辊4。纤维复合物5可以在辊3和相应的对辊4之间夹紧式地被引导且被牵拉。每个辊组件2都配属有加载单元6,该加载单元被构造用于引导和加载相应的辊3。为此,加载单元6分别具有用于引导相应的辊3的轴8(见图2)的引导装置7(见图3)和根据本发明的加载装置9(见图2),借助于该加载装置可以与引导装置7无关地向相应的轴8施加压紧力。50.牵伸系统1尤其是纺织机10的部分,该纺织机在当前示例中被构造为空气纺纱机。相应地,在牵伸系统1下游布置纺纱喷嘴11,在该纺纱喷嘴中纤维复合物5得到转动。所产生的纱线当前被一抽离辊对12抽出。替选地,牵伸系统1当然也可以被用于环锭纺纱机、粗纱机或并条机中。51.例如牵伸系统1的第一和最末加载单元6被构造为气动的加载单元6。气动的加载单元6尤其与纺织机10的未示出的压缩空气供应装置通过压缩空气管道13连接。中间的加载单元6例如被构造为弹簧加载的加载单元6。52.在图2中以更详细的剖开的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牵伸系统1的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6。在该视图中仅能看到辊3的轴8。轴8通过加载装置9被施加压紧力,该加载装置包括力传递元件14且在该示例中包括力发生器15。这里通过向力发生器15施加压缩空气来产生压紧力。为了受控的膨胀行为,力发生器15具有膨胀肋16。力发生器15在该情况中被构造为波纹管24。53.加载装置9被壳体17围绕,例如压缩空气管道13的一部分在该壳体中走向。此外,在壳体17中例如可以布置控制器和/或阀(未示出),该控制器和/或阀调整流入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壳体17同样地例如还预先给定用于力发生器15膨胀的区域。壳体17例如也可以形状锁合地限制力传递元件14朝轴8的方向的最大运动,使得力传递元件14尤其在维护期间不会从壳体17中掉出。为此,力传递元件14例如可以具有这里所示出的朝轴8的方向基本上逐渐变尖的横截面。在牵伸系统1的正常运行中,力传递元件14在壳体17之内具有一定的运动间隙空间,从而避免力传递元件14卡住。这通过力传递元件14和壳体17之间的对应的自由空间30来确保。54.力发生器15和力传递元件14在屈曲的接触面18上接触,其中,在接触面18的区域中力传递元件14呈凸形且力发生器15呈凹形。由此确保经由屈曲的接触面18传递的压紧力朝轴8的方向作用。55.力传递元件14在与轴8的接触区域中具有空缺部19,该空缺部至少部分地与轴8的形状适配。由此除其他外还保障力传递元件14的位置与轴8的位置对准。力传递元件14于是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浮动式地被支承。空缺部19在该示例中是梯形的。空缺部19尤其具有等腰梯形的形状。56.加载单元6具有保持元件20,该保持元件例如在加载单元6出于维护目的被抬起时防止辊3从加载单元6中掉出。保持元件20例如被布置在壳体17的下侧面上。为了仍然可以实现辊的简单的取出和再放入,保持元件20尤其是弹性的。57.图3和4以未剖开的侧视图示出来自图2的加载单元6。在图3中此外仅示出辊3的轴8。在图4中附加地示出辊3的外部区域,该外部区域用于引导和牵拉纤维复合物5。58.图3中所示出的内容除其他外还可见引导装置7。引导装置7当前被构造为线性引导件且基本上由加载单元6的壳体17中的两个平行的细长的空缺部组成。空缺部的宽度基本上与轴8的直径对应。有利地,辊3的引导和加载彼此无关。59.壳体17具有滑槽21形式的其他的空缺部,力传递元件14的止挡凸轮22嵌接到该空缺部中。止挡凸轮22可以限制力传递元件14的垂直运动。尤其通过限制力传递元件14朝力发生器15方向的运动,可以避免加载单元6可能的损坏。同时,止挡凸轮22被构造成,使止挡凸轮不影响力传递元件14的这里所描述的浮动支承。60.图5示出牵伸系统1的加载单元6和辊3的剖开的正视图。这里主要是可以清楚看到加载单元6和辊3的对称结构。在壳体17的两侧上存在用于止挡凸轮22的滑槽21,这些止挡凸轮同样地被布置在力传递元件14的两侧上。61.此外可以清楚看到,不仅引导装置7而且加载装置9的力传递元件14都直接但在不同的部位上作用在辊3的轴8上。辊3同样地具有两个对称的外部区域用于牵拉两个纤维复合物5。为了轴向的定位,轴8此外具有直径分级23,其中,在两侧,具有更大直径的区域贴靠在加载单元6的壳体17上或贴靠在引导装置7上。62.图6a和6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加载单元6的其他实施例的片段,其中,仅示出用于理解本发明的重要构件。当然,具有加载单元6的牵伸系统1包括其他的元件,例如未示出的对辊或辊3的实际的辊体,然而这些出于清楚的原因都未示出。63.图6a中示出加载装置9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加载装置包括力传递元件14,该力传递元件限界第一中空空间25,该第一中空空间朝上方(参考图6a)敞开。加载装置9还包括波纹管24形式的力发生器,该力发生器朝下方敞开且限界第二中空空间26。第一中空空间25和第二中空空间26一起构成共同的压力空间15,该压力空间与压缩空气管道13处于连接中。经由压缩空气管道13可以向压力空间15施加限定的空气压力,其中,第二中空空间26的体积可以通过波纹管24的收缩或膨胀被改变。图6a示出波纹管24的经膨胀的状态。当牵伸系统1的所示出的区域向上方运动时,力传递元件14例如就可以具有该示出的位姿,使得所示出的轴8从未示出的对辊4移开。例如当牵伸系统1为了修理被去负载/被打开时就是这样。64.图6b示出加载装置9的被加载的状态。当所示出的构件朝所提及的对辊4的方向运动到,使辊3和对辊4接触和/或通过在辊3和对辊4之间走向的纤维复合物被彼此间隔开的时候,则达到该状态。如果当前在图6b中所示出的状态中共同的压力空间15(见图6a,在图6b中未示出)中的空气压力升高,那么这会引起波纹管24微小的膨胀且同时将由空气压力产生的力经由力传递元件14传递到所示出的轴8上。65.此外如附图中可见,波纹管24和力传递元件14的区域也朝向外部被剖开地示出的接纳部27围绕,该接纳部与牵伸系统1的壳体17连接(壳体17,该壳体也包括引导装置7,仅在图6b中略示)。在前面所描述的附图的情况中,接纳部27直接通过壳体17的区段构成。也就是说,接纳部27不必强制性地作为与壳体17分离的构件存在。66.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接纳部27包括两个保持区段28,当加载装置9处于未加载的状态中时,这些保持区段与力传递元件14的相对应的贴合部29发生接触(见图6a)。由此防止力传递元件14以及波纹管24在未加载的状态中可能向下从接纳部27中掉出。67.如当前两附图中可见,在接纳部27和力传递元件14之间在力传递元件14的每个位姿中都存在自由空间30。这允许力传递元件14的参考附图呈侧向的微小的运动且因此允许相对于接纳部27的一定的间隙。也就是说,力传递元件14这里也浮动式地被支承。68.如果当前波纹管24和力传递元件14经由压缩空气管道13被施加限定的空气压力,那么力传递元件14被压向轴8。69.被牵伸系统1牵拉的纤维复合物的厚部位或薄部位决定了会持续地出现力传递元件14相对于接纳部27的尽管是非常小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浮动式支承有效地防止了力传递元件14在接纳部27中夹住或卡住。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抽屉效应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不存在,使得纤维复合物可以非常准确且无误地被拉伸。70.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和所描述的实施例。权利要求框架中的变型和特征的组合都同样地可以进行,尽管这些特征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被示出和被描述的。71.附图标记列表:1 牵伸系统ꢀꢀꢀꢀꢀꢀꢀꢀꢀꢀꢀꢀꢀꢀꢀꢀꢀꢀꢀꢀꢀꢀꢀꢀꢀꢀꢀꢀ16 膨胀肋2 辊组件ꢀꢀꢀꢀꢀꢀꢀꢀꢀꢀꢀꢀꢀꢀꢀꢀꢀꢀꢀꢀꢀꢀꢀꢀꢀꢀꢀꢀꢀꢀ17 壳体3 辊ꢀꢀꢀꢀꢀꢀꢀꢀꢀꢀꢀꢀꢀꢀꢀꢀꢀꢀꢀꢀꢀꢀꢀꢀꢀꢀꢀꢀꢀꢀꢀꢀꢀꢀ18 接触面4 对辊ꢀꢀꢀꢀꢀꢀꢀꢀꢀꢀꢀꢀꢀꢀꢀꢀꢀꢀꢀꢀꢀꢀꢀꢀꢀꢀꢀꢀꢀꢀꢀꢀ19 空缺部5 纤维复合物ꢀꢀꢀꢀꢀꢀꢀꢀꢀꢀꢀꢀꢀꢀꢀꢀꢀꢀꢀꢀꢀꢀꢀꢀꢀꢀ20 保持元件6 加载单元ꢀꢀꢀꢀꢀꢀꢀꢀꢀꢀꢀꢀꢀꢀꢀꢀꢀꢀꢀꢀꢀꢀꢀꢀꢀꢀꢀꢀ21 滑槽7 引导装置ꢀꢀꢀꢀꢀꢀꢀꢀꢀꢀꢀꢀꢀꢀꢀꢀꢀꢀꢀꢀꢀꢀꢀꢀꢀꢀꢀꢀ22 止挡凸轮8 轴ꢀꢀꢀꢀꢀꢀꢀꢀꢀꢀꢀꢀꢀꢀꢀꢀꢀꢀꢀꢀꢀꢀꢀꢀꢀꢀꢀꢀꢀꢀꢀꢀꢀꢀ23 直径分级9 加载装置ꢀꢀꢀꢀꢀꢀꢀꢀꢀꢀꢀꢀꢀꢀꢀꢀꢀꢀꢀꢀꢀꢀꢀꢀꢀꢀꢀꢀ24 波纹管10 纺织机ꢀꢀꢀꢀꢀꢀꢀꢀꢀꢀꢀꢀꢀꢀꢀꢀꢀꢀꢀꢀꢀꢀꢀꢀꢀꢀꢀꢀꢀ25 第一中空空间11 纺纱喷嘴ꢀꢀꢀꢀꢀꢀꢀꢀꢀꢀꢀꢀꢀꢀꢀꢀꢀꢀꢀꢀꢀꢀꢀꢀꢀꢀꢀ26 第二中空空间12 抽离辊对ꢀꢀꢀꢀꢀꢀꢀꢀꢀꢀꢀꢀꢀꢀꢀꢀꢀꢀꢀꢀꢀꢀꢀꢀꢀꢀꢀ27 接纳部13 压缩空气管道ꢀꢀꢀꢀꢀꢀꢀꢀꢀꢀꢀꢀꢀꢀꢀꢀꢀꢀꢀꢀꢀꢀꢀ28 保持区段14 力传递元件ꢀꢀꢀꢀꢀꢀꢀꢀꢀꢀꢀꢀꢀꢀꢀꢀꢀꢀꢀꢀꢀꢀꢀꢀꢀ29 贴合部15 力发生器 30 自由空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