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轮胎载力加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26 21:53:57     737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载力加持机构。背景技术:2.材料的磨耗损性能,用磨耗量或磨耗指数表示。磨耗性又称磨耗耗性。磨耗性几乎和材料所有性能都有关系,而且在不同磨耗机理条件下,为提高磨耗性对材料性能亦有不同要求。3.为了精准的测试材料的磨耗性能,人们研发出专门用于检测材料磨耗型的磨耗测试装置,该测试设备尤其适用于针对载具轮胎的磨耗性能测试领域中。4.传统的轮胎工装包括安装框和连接转轴,所述安装块设置有匚型安装槽,连接转轴延伸至匚型安装槽内,连接转轴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能够紧配在车轮内圈的连接轮,轮胎在安装完毕后,轮胎的端部延伸至匚型安装槽的外侧,且能够与摩擦飞轮抵接,进行耐磨测试。5.然而,上述结构中,只能模拟轮胎单独旋转时的工况,而实际使用过程中,轮胎安装在不同载具上,例如轿车或重型货车时,轮胎与飞轮之间的压力不一样,导致轮胎与飞轮之间的摩擦力大不相同,传统的耐磨试验装置无法模拟轮胎在不同载力下的工况,导致耐磨试验的测试功能单一,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利于企业发展。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载力加持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耐磨试验装置无法模拟轮胎在不同载力下的工况,导致耐磨试验的测试功能单一,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载力加持机构,包括安装组件和加载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底板和安装基板,所述底板设置在耐磨试验的机座上,所述安装基板竖直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加载组件包括驱动部件、第一从动座、第二从动座和力量传感单元,所述驱动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侧壁上,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侧壁上,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之间始终存在间隙,所述力量传感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之间,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从动座驱动连接,所述力量传感单元的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座上,所述力量传感单元的感应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从动座上,所述第二从动座的端部与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固定连接。8.可选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电机、动力传导部和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和所述驱动电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主轴延伸至所述安装基板的外侧,所述导向部的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安装基板的外侧,所述动力传导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主轴和所述导向部的连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设置在所述导向部的引导端,所述导向部的引导方向朝向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设置。9.可选地,所述动力传导部包括传动座、传动轴、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和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轮紧配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主轴,所述传动座设置所述安装基板上,所述传动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传动座上,所述传动轴的端部延伸至所述传动座和所述安装基板的外侧,所述第二同步轮紧配连接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同步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第二同步轮的端部与所述导向部驱动连接。10.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11.可选地,所述导向部包括丝杆副和导轨副,所述导轨副的导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侧壁上,所述导轨副的导轨朝向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设置,所述导轨副的滑块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导轨副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副的丝杆与所述动力传导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丝杆副的螺母与所述第一从动座固定连接。12.可选地,所述导轨副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导轨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上,两组所述导轨副的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丝杆副的丝杆位于两组所述导轨副的导轨之间。13.可选地,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呈方形板材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从动座和所述第二从动座的背向所述安装基板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力量传感单元的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力量传感单元的感应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14.可选地,所述第二从动座的端部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传动杆互相平行设置,所述传动杆的端部与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加持工装固定连接。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载力加持机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驱动部件驱动第一从动座往轮胎夹持工装方向移动,第一从动座通过力量传感单元推动第二从动座移动轮胎夹持工装往耐磨试验机的飞轮方向移动,使设置在轮胎夹持工装的待检测轮胎收到作用在飞轮上的载力,进而模拟轮胎在大小不同的负载情况下与支撑面的接触摩擦情况,力量传感单元实时反馈驱动部件的载力增加程度;相较于传统的耐磨试验装置无法模拟轮胎在不同载力下的工况,导致耐磨试验的测试功能单一,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载力加持机构采用间隔设置的两组从动结构通过力量传感单元连接,逼真的模拟轮胎在不同负载下与路面的摩擦情况,有效地提高了耐磨试验机的测试功能,同时提高耐磨试验机的测试精准度,有利于提高耐磨试验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载力加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18.图2为图1中的轮胎载力加持机构的正视图。1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20.10—安装组件ꢀꢀꢀꢀꢀꢀꢀꢀꢀꢀꢀ20—加载组件ꢀꢀꢀꢀꢀꢀꢀꢀꢀꢀꢀꢀ11—底板21.12—安装基板ꢀꢀꢀꢀꢀꢀꢀꢀꢀꢀꢀ21—驱动部件ꢀꢀꢀꢀꢀꢀꢀꢀꢀꢀꢀꢀ22—第一从动座22.23—第二从动座ꢀꢀꢀꢀꢀꢀꢀꢀꢀ24—力量传感单元ꢀꢀꢀꢀꢀꢀꢀꢀ211—驱动电机23.212—动力传导部ꢀꢀꢀꢀꢀꢀꢀꢀ213—导向部ꢀꢀꢀꢀꢀꢀꢀꢀꢀꢀꢀꢀꢀ214—传动座24.215—传动轴ꢀꢀꢀꢀꢀꢀꢀꢀꢀꢀꢀꢀ216—第一同步轮ꢀꢀꢀꢀꢀꢀꢀꢀꢀ217—第二同步轮25.218—同步带ꢀꢀꢀꢀꢀꢀꢀꢀꢀꢀꢀꢀ2131—丝杆副ꢀꢀꢀꢀꢀꢀꢀꢀꢀꢀꢀꢀ2132—导轨副26.221—第一连接块ꢀꢀꢀꢀꢀꢀꢀꢀ231—第二连接块ꢀꢀꢀꢀꢀꢀꢀꢀꢀ232—传动杆。具体实施方式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轮胎载力加持机构,包括安装组件10和加载组件20,所述安装组件10包括底板11和安装基板12,所述底板11设置在耐磨试验的机座上,所述安装基板12竖直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所述加载组件20包括驱动部件21、第一从动座22、第二从动座23和力量传感单元24,所述驱动部件21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基板1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之间始终存在间隙,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之间,所述驱动部件2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从动座22驱动连接,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的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座22上,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的感应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从动座23上,所述第二从动座23的端部与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为力量传感器。32.具体的,驱动部件21驱动第一从动座22往轮胎夹持工装方向移动,第一从动座22通过力量传感单元24推动第二从动座23移动轮胎夹持工装往耐磨试验机的飞轮方向移动,使设置在轮胎夹持工装的待检测轮胎收到作用在飞轮上的载力,进而模拟轮胎在大小不同的负载情况下与支撑面的接触摩擦情况,力量传感单元24实时反馈驱动部件21的载力增加程度;相较于传统的耐磨试验装置无法模拟轮胎在不同载力下的工况,导致耐磨试验的测试功能单一,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载力加持机构采用间隔设置的两组从动结构通过力量传感单元24连接,逼真的模拟轮胎在不同负载下与路面的摩擦情况,有效地提高了耐磨试验机的测试功能,同时提高耐磨试验机的测试精准度,有利于提高耐磨试验机的实用性。33.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21包括驱动电机211、动力传导部212和导向部213,所述导向部213和所述驱动电机21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2上,所述驱动电机211的输出主轴延伸至所述安装基板12的外侧,所述导向部213的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安装基板12的外侧,所述动力传导部2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211的输出主轴和所述导向部213的连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设置在所述导向部213的引导端,所述导向部213的引导方向朝向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设置,具体的,所述驱动电机211和导向部213的端部均延伸至所述安装基板12的外侧,驱动电机211、动力传导部212和导向部213可以呈匚型状结构设置,相较于传统的驱动电机211通过联轴器形成较长的线性传动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匚型驱动源有效地节省空间,同时保证传动效率,有利于提高该载力加持机构的实用性。34.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导部212包括传动座214、传动轴215、第一同步轮216、第二同步轮217和同步带218,所述第一同步轮216紧配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211的输出主轴,所述传动座214设置所述安装基板12上,所述传动轴215转动连接在所述传动座214上,所述传动轴215的端部延伸至所述传动座214和所述安装基板12的外侧,所述第二同步轮217紧配连接在所述传动轴215上,所述同步带21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同步轮216和所述第二同步轮217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215远离所述第二同步轮217的端部与所述导向部213驱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轮216和所述第二同步轮217的外径相等,以便于驱动电机211控制转速,进而提高载力增加的精准性。35.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211为伺服电机,采用伺服电机有利于通过电机主轴的旋转圈数计算螺母移动距离,进一步提高该加持机构的载力增加精准度。36.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213包括丝杆副2131和导轨副2132,所述导轨副2132的导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2的侧壁上,所述导轨副2132的导轨朝向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夹持工装设置,所述导轨副2132的滑块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导轨副2132的滑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副2131的丝杆与所述动力传导部2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丝杆副2131的螺母与所述第一从动座22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与所述安装基板12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所述丝杆副2131的丝杆在该间隙内转动,所述丝杆副2131的丝杆与所述传动轴215通过联轴器连接。37.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轨副213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导轨副2132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12上,两组所述导轨副2132的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丝杆副2131的丝杆位于两组所述导轨副2132的导轨之间,两组导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的两端,采用两组导轨有效地降低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振动,提高检测效果。38.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呈方形板材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从动座22和所述第二从动座23的背向所述安装基板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块221和第二连接块231,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的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21固定连接,所述力量传感单元24的感应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231固定连接,具体的,两组从动座的厚度相等,其中,所述第一从动座22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从动座23,第一从动座22的重量小于第二从动座23,采用相对较轻的第一从动座22与驱动部分连接有利于降低驱动部分的负载,防止第一从动座22的自身重力影响压力加载效果,同时,厚度相等的第一从动座22和第二从动座23使力量传感单元24的感应端和本体处于同一平面,防止感应端的作用力倾斜而导致第二从动座23受到的力的实际值与力量传感单元24的读取值有差异。39.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从动座23的端部设置有传动杆232,所述传动杆23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传动杆232互相平行设置,所述传动杆232的端部与耐磨试验机的轮胎加持工装固定连接,采用两组传动杆232与轮胎夹持工装连接,而且,本实施例中,两组传动杆232分别位于第二从动座23的两端边沿位置,第二从动座23对夹持工装施加的力通过两组传动杆232全数作用在夹持工装上,防止因第二从动座23的施力点偏位而导致载力施加精准性降低。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