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

作者:admin      2022-07-23 18:14:28     672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重症监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背景技术:2.重症监护(intensivecare)是指医院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病病人,采用各类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其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从而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的生命质量。重症监护室,则是专门收治危重病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医疗单位。3.由于收治在重症监护室内的病人都是重症病人,很多都需要进行插管、输液、输氧等治疗以及生命体征监控,病人会感到不适,当镇静药效或麻醉药效过去后,病人在不清醒状况下,会不自觉摆动身体,甚至会直接抬手拔管或连接在身体上的其他监控设备,给医护人员造成麻烦,有时甚至威胁自身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上,为了使病人比较稳定的接受治疗,常常采用约束带或者约束装置对病人身体进行约束,防止其移动。4.现有的约束装置大多为固定型,固定后无法调整病人的姿态,病人长期处在一个姿态下,会导致病人感到非常疲惫,且不利于病人的血液循环,影响身体康复;同时,重症病人在检查时需要反复转运病人,转运病人时需要多人配合将病人转移到转运床上,非常不便。5.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重症监护约束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8.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翻转板,所述底座与所述翻转板之间设置有翻转组件,所述翻转板上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第一约束组件,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第二约束组件,所述第一约束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约束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翻转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9.优选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两电动推杆,两所述电动推杆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所述底座上还固接有两固定杆,两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底座远离两所述电动推杆的一侧,两所述电动推杆、两所述固定杆均与所述翻转板转动连接。10.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翻转板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平行设置有两限位条;11.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底端的两立杆,两所述立杆之间固接有横杆,所述横杆与两所述限位条垂直设置,所述横杆与两所述限位条限位连接,所述限位条位于两所述立杆之间。12.优选的,所述第一约束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一拉环,两所述第一拉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约束带;13.所述第二约束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拉环,两所述第二拉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约束带。14.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翻转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若干合页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若干所述合页上罩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上。15.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把手。16.优选的,所述底座底端边角处固定安装有滚轮。1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18.本实用新型中,病人躺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上,通过两第二约束组件约束病人的双手,通过两第一约束组件约束病人的双脚,从而将病人约束;当病人需要转运检查时,首先松开第二约束组件与第二约束组件,然后通过翻转组件缓慢的将翻转板翻转,方便将病人转运至转运病床上,方便病人的转运;通过转动第二支撑板即可调整病人姿态,缓解疲劳,支撑组件对第二支撑板起支撑作用。19.本实用新型能够约束病人,同时还能够调整病人姿态,方便病人转运。附图说明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的俯视图;22.图2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撑板调整后的主视图;24.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撑板调整后的右视图;26.其中,1、底座;2、翻转板;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电动推杆;6、固定杆;7、限位条;8、立杆;9、横杆;10、固定板;11、第一约束带;12、连接环;13、第二约束带;14、合页;15、保护罩;16、把手;17、滚轮。具体实施方式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29.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重症监护约束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设置有翻转板2,底座1与翻转板2之间设置有翻转组件,翻转板2上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第一约束组件,第二支撑板4上方对称设置有两第二约束组件,第一约束组件位于第一支撑板3远离第二支撑板4的一端,第二约束组件位于第二支撑板4靠近第一支撑板3的一端,第二支撑板4与翻转板2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30.本装置中,病人躺在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上,通过第一约束组件将病人的双脚约束在第一支撑板3上,通过第二约束组件将病人的双手约束在第二支撑板4上,实现对病人的约束;通过翻转组件可以将翻转板2缓慢的翻转,方便将病人转移到转运床上;通过转动第二支撑板4,可以调节病人的姿态,支撑组件使第二支撑板4可以长期保持一个位置。当需要转移病人时,首先需要将病人调整至平躺姿态,然后解开第一约束组件和第二约束组件,通过翻转组件将翻转板缓慢翻转。31.进一步优化方案,翻转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的两电动推杆5,两电动推杆5位于底座1的同一侧,底座1上还固接有两固定杆6,两固定杆6位于底座1远离两电动推杆5的一侧,两电动推杆5、两固定杆6均与翻转板2转动连接。32.当需要将病人转移到转运床上时,首先将转运床推到固定杆6的一侧,然后启动电动推杆5,此时翻转板2绕固定杆6的顶端缓慢转动,当翻转板2翻转一定角度时,通过人工辅助将病人转移到转运床上。本装置的总体高度大于转运床的高度,方便将病人转移到转运床上。33.进一步优化方案,支撑组件包括开设在翻转板2上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平行设置有两限位条7;34.支撑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4底端的两立杆8,两立杆8之间固接有横杆9,横杆9与两限位条7垂直设置,横杆9与两限位条7限位连接,限位条7位于两立杆8之间。35.其中两限位条7对称设置,限位条7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槽,横杆9位于限位槽内,通过将横杆9房子在不同的限位槽内,可以调节第二支撑板4的角度。两限位条7均位于两立杆8之间,限位条7与第一凹槽靠近翻转板2端部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横杆9的直径,当第二支撑板4完全放平时,立杆8以及横杆9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二支撑板4与翻转板2的顶面完全贴合。36.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约束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一拉环,两第一拉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约束带11;37.第二约束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拉环,两第二拉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约束带13。38.第一拉环包括固定板10,固定板10固定安装在第二凹槽内,固定板10的一侧固接有连接环12,任一连接环1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约束带11的一端,另一连接环12与第一约束带11可拆卸连接;第一约束带11为粘扣带,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第二拉环与第一拉环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做赘述;两个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病人脚腕的最大直径,两个第三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病人手腕的最大直径。39.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支撑板3固定安装在翻转板2的上方,第一支撑板3通过若干合页14与第二支撑板4转动连接,若干合页14上罩设有保护罩15,保护罩15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上。40.保护罩15可以保护病人不被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之间的缝隙夹伤。41.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支撑板4远离第一支撑板3的一端设置有把手16。第二支撑板4远离第一支撑板3的一端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第四凹槽,把手16安装在第四凹槽内。把手16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转动第二支撑板4。42.进一步优化方案,底座1底端边角处固定安装有滚轮17。43.在底座1的底端安装滚轮17,可以直接将本装置当做转运床使用,直接通过本装置将病人推到检查室,将病人转移到检查床上即可,更方便使用。其中,滚轮17为带自锁装置的万向轮,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45.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