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23 18:13:43     714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非接触供电系统相关申请的援引1.本技术以2019年12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224374号专利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技术领域2.本公开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背景技术:3.已知从配置于路面的送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车辆侧的受电线圈供电的电动汽车。在这样的电动汽车中,已知如下的技术:为了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在车辆中的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的位置处包括中继器,上述中继器具有使用线圈和电容器的谐振电路(例如,国际公开第2011/108403号)。技术实现要素:4.在这样的中继器中,存在使装置整体小型化,提高向车辆和路面配置的自由度的需求。5.本公开能实现为以下的方式。6.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提供了一种车辆用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送电器,上述送电器具有第一电容器和输送交流电力的送电线圈,并且具有由上述送电线圈和上述第一电容器确定的第一谐振频率;受电器,上述受电器具有第二电容器和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线圈,并且具有由上述受电线圈和上述第二电容器确定的第二谐振频率;以及中继器,上述中继器将从上述送电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力输送到上述受电线圈。上述中继器包括:中继受电线圈部,上述中继受电线圈部用于接受从上述送电线圈输送的交流电力,并且包括对用于形成与上述第一谐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即第一自谐振频率的第一寄生电容进行确定的至少一个线圈;以及中继送电线圈部,上述中继送电线圈部用于向上述受电器输送交流电力,并且包括对用于形成与上述第二谐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即第二自谐振频率的第二寄生电容进行确定的至少一个线圈。7.根据该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将从送电线圈接受到的交流电力向受电线圈输送的中继器。中继器的中继受电线圈部通过至少一个线圈对用于形成与第一谐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即第一自谐振频率的第一寄生电容进行确定。中继送电线圈部通过至少一个线圈对用于形成与第二谐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即第二自谐振频率的第二寄生电容进行确定。因此,中继器能够在不包括电容器的情况下从送电器接受交流电力,并且向受电器输送交流电力。因此,能够使中继器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中继器的配置的自由度。附图说明8.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图1是表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包含在中继器中的线圈的结构的说明图。图4是图3的iv-iv位置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v-v位置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继器的线圈的结构的说明图。图7是图6的vii-vii位置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中继受电线圈部的结构的图。图1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中继受电线圈部的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中继受电线圈部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9.a.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是能够从送电器100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车辆200供给电力的系统。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包括:送电器100,上述送电器100设置于道路rs;受电器205,上述受电器205装设于车辆200;以及中继器270,上述中继器270接受来自送电器100的交流电力并向受电器205送电。10.送电器100包括送电谐振电路110、送电电路120和电源电路130。送电谐振电路110、送电电路120和电源电路130埋设在道路rs内部。送电谐振电路110和送电电路120包括多个,并且沿作为车辆200的行进方向的道路rs的延伸方向连续地设置。送电电路120和电源电路130不需要埋设在道路rs的内部,例如可以在道路rs上设置在不会对车辆200的行驶造成不利的位置。优选的是,送电电路120和电源电路130设置在送电谐振电路110附近。11.电源电路130将直流电力供给至送电电路120。送电电路120是具有逆变器电路、滤波电路的交流转换电路。送电电路120将从电源电路130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高频的交流电力并供给至送电谐振电路110。12.送电谐振电路110将利用电磁感应现象而在送电线圈112中感应出的交流电力输送到中继器270的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如图2所示,送电谐振电路110包括送电线圈112和作为谐振电容器起作用的第一电容器116。以下,由第一电容器116的电容和送电线圈112的自感确定的谐振频率被称为第一谐振频率。13.车辆200例如由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装设驱动马达的车辆构成。如图1所示,车辆200包括中继器270、受电器205和电池230。受电器205具有受电谐振电路210和受电电路220。14.如图2所示,受电谐振电路210包括受电线圈212和作为谐振电容器起作用的第二电容器216。受电谐振电路210从受电线圈212接受在中继器270的中继送电线圈部260中感应出的交流电力。以下,由第二电容器216的电容和受电线圈212的自感确定的谐振频率也被称为第二谐振频率。15.受电电路220将从受电谐振电路210输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受电电路220例如包括滤波电路、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整流电路、以及转换为适于作为负载的电池230的充电的直流电力的电力转换电路。电池230是输出用于驱动作为车辆200的驱动源的驱动马达的直流电力的二次电池。从受电电路220输出的直流电力能够用于电池230的充电。来自受电电路220的直流电力用于未图示的辅助电池的充电、驱动马达或辅助装置的驱动。16.中继器270将从送电谐振电路110接受到的交流电电力输送到受电谐振电路210。如图1所示,中继器270包括:中继受电线圈部250,上述中继受电线圈部250接受从送电线圈112输送的交流电力;以及中继送电线圈部260,上述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向受电器205输送交流电力。1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包括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这两个线圈。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包括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这两个线圈。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以及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形状,并且是将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的铜配线多次卷绕而形成的。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以及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例如能够通过对将铜板切成线圈状后的构件进行树脂模制而得到。1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中继器270包括所谓的开路方式的线圈。更具体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一端251t1和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一端261t1通过配线c1电连接。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另一端251t2和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另一端261t2是开放的。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一端252t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一端262t1通过配线c2电连接。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另一端252t2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另一端262t2是开放的。19.如图3所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电连接的一端25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电连接的一端25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也可以是从一端25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电连接的一端25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电连接的一端25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包括上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中继受电线圈部250的线圈结构的组合也被称为“第一组合”。20.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以彼此的面平行的状态相对,并且以彼此的轴心一致的状态配置于车辆200的下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配置于比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更靠车辆200的下侧、即送电器100侧的位置。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作为用于与送电线圈112进行磁共振的谐振线圈起作用。21.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中,如图4所示,构成线圈的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1大于厚度t1。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是指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最短距离。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也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同样地构成。22.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以相互接近到足以产生串联连接的寄生电容的程度的状态固定。换言之,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以变小到产生串联的寄生电容的程度的方式进行调节。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中产生的寄生电容除了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串联连接的寄生电容之外,还产生例如在各线圈的导体配线之间并联连接的寄生电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串联的寄生电容明显大于并联的寄生电容的程度,因此,作为仅产生串联的寄生电容的情况进行处理。以下,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产生的串联的寄生电容的合成电容也被称为第一寄生电容257。2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配置有电介质材料256。电介质材料256是例如钛酸钡那样的铁电体。电介质材料256除了铁电体之外,还可以是氧化铝或镁橄榄石(日文:フォルステライト)等普通电介质,还可以是介电常数为1以上的任意的电介质材料。24.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具有由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第一寄生电容257确定的第一自谐振频率。第一自谐振频率设定成与送电器100的送电谐振电路110的第一谐振频率相同。第一自谐振频率的串联谐振频率是比并联谐振频率小的频率。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与送电线圈112磁耦合并从送电器100接受交流电力。25.如图3所示,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包括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如图3所示,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电连接的一端26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电连接的一端26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也可以是从一端26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电连接的一端26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电连接的一端26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由上述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构成的中继送电线圈部260的线圈结构的组合也被称为“第四组合”。26.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以彼此的面平行的状态相对,并且以彼此的轴心一致的状态配置于车辆200内。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位于比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更靠受电器205侧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彼此的轴心与受电线圈212一致。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作为用于与受电线圈212进行磁共振的谐振线圈起作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轴心也可以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轴心不一致。27.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中,如图5所示,构成线圈的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2大于厚度t2。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2大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是指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最短距离。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也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同样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配置有电介质材料256。28.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以相互接近到足以产生串联连接的寄生电容的程度的状态固定。换言之,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以变小到产生串联的寄生电容的程度的方式进行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串联的寄生电容明显大于并联的寄生电容,因此,作为仅产生串联的寄生电容的情况进行处理。以下,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产生的串联的寄生电容的合成电容也被称为第二寄生电容267。29.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具有由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第二寄生电容267确定的第二自谐振频率。第二自谐振频率设定成与受电器205的受电谐振电路210的第二谐振频率相同。第二自谐振频率的串联谐振频率是比并联谐振频率小的频率。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与受电线圈212磁耦合并向受电器205输送交流电力。30.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包括将从送电线圈112接受到的交流电力向受电线圈212输送的中继器270。中继受电线圈部250通过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确定用于形成作为与第一谐振频率相同频率的第一自谐振频率的第一寄生电容257。中继送电线圈部260通过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确定用于形成作为与第二谐振频率相同频率的第二自谐振频率的第二寄生电容267。因此,中继器270能够在不包括电容器的情况下从送电器100接受交流电力,并且向受电器205输送交流电力。因此,能够使中继器270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中继器270的配置的自由度。3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包括开路方式的线圈,上述开路方式的线圈包括:产生串联连接的第一寄生电容257的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以及产生串联连接的第二寄生电容267的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由于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被电连接,因此,例如能够将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彼此分开地配置等,配置于彼此的轴心不一致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中继器270的配置的自由度。中继受电线圈部250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利用串联的寄生电容进行谐振,因此,电路设计变得容易。3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中继受电线圈部250的各线圈由第一组合构成。更具体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被电连接的线圈外周侧的一端251t1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被电连接的线圈外周侧的一端252t1向左卷绕的线圈。在各线圈中,电连接的一端侧配置于线圈外周侧,因此,不会产生各线圈的轴向上的导体配线的重叠。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各线圈的从铜板开始的加工。3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中继送电线圈部260的各线圈由第四组合构成。更具体地,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被电连接的线圈外周侧的一端261t1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被电连接的线圈外周侧的一端262t1向左卷绕的线圈。在各线圈中,电连接的一端侧配置于线圈外周侧,因此,不会产生各线圈的轴向上的导体配线的重叠。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各线圈的从铜板开始的加工。3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中的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1大于厚度t1。构成为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导体配线中,相互相对的面积增大,各线圈中的导体配线之间的相对的面积变小。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构成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变小,各线圈中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增大串联连接的第一寄生电容257。3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中的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2大于厚度t2。构成为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导体配线中,相互相对的面积增大,各线圈中的导体配线之间的相对的面积变小。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2大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构成为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的距离变小,各线圈中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增大串联连接的第二寄生电容267。3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以及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配置有电介质材料256。由于能够通过电介质材料256增大第一寄生电容257和第二寄生电容267,因此,例如能够削减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各线圈的卷绕次数。37.b.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中,包括具有短接方式的线圈的中继器270b。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在代替中继器270而包括中继器270b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相同。如图6所示,中继器270b包括中继受电线圈部250b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b。38.中继受电线圈部250b包括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中继送电线圈部260b包括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和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形状,并且是将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的铜配线多次卷绕而形成的。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和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例如能够通过将铜板切成线圈状并在导体配线之间填充电介质材料256而得到。在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和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中,除了平板状的线圈之外,还可以使用将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角形的导体螺旋地卷绕而成的弹簧状的绕线线圈(也称为弹簧型线圈)、将平板状的线圈层叠多个而成的层叠线圈等各种线圈。电介质材料256配置于与线圈的每种类型的导体配线之间对应的位置。39.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配置于车辆200的下部。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位于比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更靠受电器205侧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彼此的轴心与受电线圈212一致。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轴心也可以与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轴心不一致。40.如图6所示,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一端253t1通过配线c31与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一端263t1电连接。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电连接的一端253t1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另一端253t2通过配线c32与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另一端263t2电连接。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电连接的一端263t1向右卷绕的线圈。41.如图7所示,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3以变小到产生并联连接的寄生电容的程度的方式进行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电介质材料256配置于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导体配线之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导体配线之间并联连接的寄生电容变大。另外,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结构与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42.在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中产生的并联的寄生电容的合成电容也被称为第一寄生电容257b,在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中产生的并联的寄生电容的合成电容也被称为第二寄生电容267b。中继器270b能够由图8所示的电路表示。43.中继受电线圈部250b具有由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和第一寄生电容257b确定的第一自谐振频率。第一自谐振频率设定成与送电器100的送电谐振电路110的第一谐振频率相同。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作为用于与送电线圈112进行磁共振的谐振线圈起作用,通过与送电线圈112磁耦合来从送电器100接受交流电力。44.中继送电线圈部260b具有由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和第二寄生电容267b确定的第二自谐振频率。第二自谐振频率设定成与受电器205的受电谐振电路210的第二谐振频率相同。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作为用于与受电线圈212进行磁共振的谐振线圈起作用,通过与受电线圈212磁耦合来向受电器205输送交流电力。45.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包括短接方式的线圈,上述短接方式的线圈包括:产生并联连接的第一寄生电容257b的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以及产生并联连接的第二寄生电容267b的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因此,中继器270b能够在不包括电容器的情况下从送电器100接受交流电力,并且向受电器205输送交流电力。由于中继受电线圈部250b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b被电连接,因此,能够将中继受电线圈部250b和中继送电线圈部260b彼此分开地配置等,能配置于彼此的轴心不一致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中继器270b的配置的自由度。4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在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导体配线之间以及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导体配线之间配置有电介质材料256。能够通过电介质材料256增大并联连接的第一寄生电容257b和第二寄生电容267b,并且例如能够削减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和第三中继送电线圈263的各线圈的卷绕次数。47.c.其他实施方式:(c1)如图9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受电线圈部250中,还可以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中心包括第一导电板259,在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中心包括与第一导电板259相对的第二导电板258。根据该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能够增大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导体配线之间的相对面积,能够增大串联连接的第一寄生电容257。各导电板258、259可以在形成线圈时的加工中与线圈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将与线圈分体的平板状的导电体安装于线圈中心。如图9所示,在第一导电板259中的处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轴心的位置包括用于通过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磁通的开口259c,在第二导电板258中的处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轴心的位置具有用于通过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磁通的开口258c。除了设置开口258c、259c以外,各导电板258、259也可以配置于不阻碍各线圈的磁通形成的位置。48.(c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送电线圈部260中,还可以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中心包括第三导电板,在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中心包括与第三导电板相对的第四导电板。第三导电板和第四导电板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导电板259和第二导电板258的结构相同。根据该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能够增大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导体配线之间的相对面积,能够增大第二寄生电容267。各导电板可以在形成线圈时的加工中与线圈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将与线圈分体的平板状的导电体安装于线圈中心。除了设置开口以外,第三导电板和第四导电板还可以配置于不阻碍各线圈的磁通形成的位置。49.(c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中继受电线圈部250的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由第一组合构成。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也可以由以下的第二组合构成。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电连接的一端25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如图10所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一端251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也可以是从另一端25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电连接的一端25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50.(c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中继受电线圈部250的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由第一组合构成。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也可以由以下的第三组合构成。更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如图11所示,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一端252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如图11所示,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一端251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也可以是从另一端25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5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51.(c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中继送电线圈部260的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由第四组合构成。与此相对,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也可以由以下的第五组合构成。更具体地,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电连接的一端262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一端261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也可以是从另一端26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电连接的一端261t1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52.(c6)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中继送电线圈部260的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由第四组合构成。与此相对,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也可以由以下的第六组合构成。更具体地,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一端262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一端261t1从线圈中心延伸到线圈外周侧。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也可以是从另一端26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各线圈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反的,更具体地,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1t2朝向线圈中心向左卷绕的线圈,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是从配置于线圈外周侧且被开放的另一端262t2朝向线圈中心向右卷绕的线圈。53.(c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中继受电线圈部250、250b配置于车辆200的下部,但是中继受电线圈部250、250b也可以配置于例如车辆200的轮胎、轮辋等能够在车辆200中与输电谐振电路110磁耦合的任意位置。中继送电线圈部260、260b也可以配置于能够与受电谐振电路210磁耦合的车辆200的任意位置。中继受电线圈部和中继送电线圈部这两者也可以配置于道路rs。54.(c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和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中,示出了构成线圈的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1的示例,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和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中,示出了导体配线的宽度w2的示例。与此相对,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至少任一个导体配线中,将线圈的外周侧的宽度和线圈的中心侧的宽度设定成不同,例如使线圈的中心侧处的宽度比线圈的外周侧处的宽度大等,以使串联的寄生电容变大。根据该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能够增大串联连接的寄生电容,而不改变线圈的外形面积。55.(c9)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中,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1大于厚度t1,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的示例。与此相对,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中,也可以是导体配线的垂直截面中的宽度w1小于厚度t1,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1小于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距离g1。56.(c1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中,导体配线的宽度w2大于厚度t2,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2大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的示例。与此相对,在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中,也可以是导体配线的宽度w2小于厚度t2,导体配线之间的距离l2小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距离g2。57.(c1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以及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配置有电介质材料256,但是也可以不配置电介质材料256。58.(c12)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电介质材料256配置于第三中继受电线圈253的导体配线之间,但是也可以不配置电介质材料256。59.(c1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以及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配置有一种电介质材料256的示例。与此相对,也可以是在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与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之间、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之间中的至少任一方,将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的多个电介质材料配置在线圈之间,例如在线圈中心侧配置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在线圈外周侧配置具有与线圈中心侧相比较低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等,以使串联的寄生电容变大。根据该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能够使串联连接的寄生电容更大。60.(c14)在从上述第一组合到第六组合中,第一中继受电线圈251的一端251t1与第二中继送电线圈262的一端262t1电连接,第二中继受电线圈252的一端252t1与第一中继送电线圈261的一端261t1电连接。61.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超出上述主旨的范围内通过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与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或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实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上述技术特征只要未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必须结构而说明,就可适当删除。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