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23 17:13:28     989



家具;门窗制品及其配附件制造技术1.本发明涉及对窗赋予功能性,尤其涉及一种不将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发热膜、隔热·绝热膜、电磁波屏蔽膜、可视屏幕等功能性玻璃膜、片和面板等与玻璃进行更换或直接贴于玻璃的情况下,使用具有通电性的膜保持框来赋予窗复合功能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背景技术:2.一般而言,房屋、大厦建筑物等的窗户通过设置透明玻璃来获得采光,但普通玻璃不会在功能上对光进行遮挡,因此,可以说使包含紫外线至红外线在内的太阳光全部通过。但是,若不遮挡红外线而采光,则夏季室内的温度过度上升。另外,若直接照射紫外线,则会伤害皮肤等,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室内的物品劣化。另外,在冬季还存在室内侧的热量从玻璃窗散失的问题。3.从防止这种普通玻璃采光引起的弊端的观点出发,近年来开发了用于在功能上对光进行遮挡的技术。除了设置使用了功能性布料的窗帘、遮挡板等之外,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遮挡一定的光线的功能性膜粘贴于窗玻璃的方法。4.即,该方法为,将利用限定太阳光的透过波长的方法得到的调光膜、隔热膜、绝热膜、紫外线uv屏蔽膜、发热膜、太阳光发电膜等功能性膜、以及兼具特殊用途的可视屏幕等粘贴于玻璃窗。5.在本发明的说明中,将这些调光膜、隔热膜、绝热膜、紫外线uv屏蔽膜、发热膜、太阳光发电膜、电磁波屏蔽膜等功能性膜、以及兼具特殊用途的可视屏幕、具有相同功能的面板等统称为“功能性膜片和面板”。6.另外,也考虑了在不直接粘贴于窗玻璃的前提下利用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的各种方法,也形成了文献介绍。对此,记载于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2中。7.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装置和方法的技术思想,即,在建筑物等的开口部(窗框的窗、门等)处的框(木制的情况较多)上,将具有弹性的膜(用于防晒板、文件盒等的透明或者着色的pvc等)或在膜上固定或贴合有布、纸等与之类似的材质而成的构件卷绕为棒状物的卷取装置、或者也能够伸缩的卷取装置被直接固定于在上部或下部、右或左与现有的窗玻璃、门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的位置,沿着左右或上下的导轨、根据需要设于其间的导轨安装膜和魔术贴(注册商标)的把手在上下或左右移动,利用安装于与具有卷取装置的框相反的框的储存式魔术贴(注册商标)等进行固定,能够设为第二个具备绝热、遮光效果的封闭的窗、门。8.但是,在该例中,膜的功能仅被规定为遮光、绝热,没有详细明示材质、功能及其效果。除此之外,膜的粘贴方法、固定方法在技术上也非常不成熟,可以说没有膜的张力,没有脱离布窗帘的范围。另外,固定方法也简单,没有避免掉落危险性的技术,非常缺乏实用性。9.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借助双面胶带在窗的主体的周围贴有橡胶状的磁铁。接着,也同样地在绝热材料的周围粘贴双面胶带并在其上粘贴橡胶状的磁铁。公开了借助磁铁的力使如以上那样制作的绝热材料吸附于主体的窗和框体的技术思想。10.但是,该例也是借助安装于墙壁的磁铁来粘贴绝热材料这样不成熟的技术,没有记载、提及关于避免掉落破损的危险的技术,可以说在实施要件和实用性上有很大的欠缺。11.除此之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主要目的停留在赋予遮光功能、绝热功能的方法,没有涉及到将更多功能合在一起的窗系统。另外,没有公开通过通电而发挥功能的膜、面板和屏幕的技术。12.现有技术文献13.专利文献1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4265号公报1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4701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1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17.在目前的技术或技术思想中,还有很多如上述那样未解决的课题,因此,尚未达到将调光膜、隔热膜、绝热膜、紫外线uv屏蔽膜、发热膜、太阳光发电膜、电磁波屏蔽膜等兼具特殊用途、特殊功能的功能性膜片、可视屏幕和被赋予上述功能性的面板等功能性膜片和面板设置于窗的技术。18.以往为了将上述功能性赋予玻璃窗,一种方法是更换为将功能性膜层叠于玻璃内的功能性玻璃,另一种方法是将功能性膜片直接粘贴于玻璃。19.但是,在功能性玻璃、功能性膜片相对于窗玻璃的设置中,功能性玻璃的更换方法和直接粘贴于玻璃的方法存在后述那样的课题。即,为了更换为在现有玻璃上加工有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可视屏幕的玻璃,需要大量的费用成本和长期的工期。20.另外,若将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可视屏幕等贴于玻璃,则在更新撤除各个膜时,需要剥离现有膜,此时,由于使用刮刀作为剥离工具,因此有可能损伤玻璃。21.在租赁大厦、住宅中,由承租方负担贴膜,在恢复原状时剥离膜,如果玻璃受损,则承租方会被租赁方要求更换受损的玻璃,因此也有赔偿负担。在租赁方所有的情况下,成为租赁方负担,因此租赁方当然会厌恶负担。在更新撤除膜时,需要剥离现有膜,因此存在同样的问题。22.近来,有时在现有玻璃粘贴防止玻璃飞散膜。若假设该情况,则在将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可视屏幕粘贴于玻璃时,需要剥离现有的防止玻璃飞散膜,与上述同样地,损伤现有玻璃的可能性较大。若在损伤的玻璃粘贴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可视屏幕,则也会降低各种膜性能和耐久性。此外,有时也无法粘贴。23.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上的问题并且扩大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的市场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内窗系统,该膜内窗系统能够确保主体玻璃窗的安全性,并且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的各种功能和用途,能够显著提高相对于玻璃窗进行设置的作业性以及经济效率,且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可视屏幕功能等复合功能。2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25.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为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可视屏幕功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窗框,所述窗框设于玻璃窗的上边和/或下边和/或右边和/或左边附近,该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窗框的所述层叠保持构造为,借助绝缘间隔部将具有所述复合功能的多个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的、上边和/或下边和/或右边和/或左边,针对各个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分别夹持并且进行面固定保持。26.即,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为形成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窗的四边外周附近的内窗的框体,该框体指的是如下的框体:并不限于将窗的四边连结为四边形形状,也可以形成窗的三边或两边,还可以形成一边。27.具有各种功能的膜片或面板借助绝缘间隔件被夹持于该内窗框体。各种功能是指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可视屏幕功能等。这些功能膜片和面板利用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框以在四个方向或三个方向或两个方向或一个方向上张力良好地拉伸的状态固定。28.而且,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特征也在于,在所述窗框的所述层叠保持构造的进行所述面固定保持的所述绝缘间隔部具有导电端子,每个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分别具有与外部导电的导电功能。29.根据功能膜片和面板的不同,也有需要导电功能的情况,在绝缘间隔件具有用于将这些导电电路连接于外部的导电端子。本发明并不限定形成导电端子的位置、大小、材质等。这些导电端子的位置、大小、材质根据功能膜片和面板选择最佳规格即可。另外,也能够自由设定功能膜片为几层。30.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在所述窗框的外周部具有由挠性树脂构成的垫圈固定构造,通过将所述垫圈固定构造与作为所述窗框外部的壁和/或线材和/或鸡眼扣构造连接固定,来保持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的拉伸强度(张力)。31.即,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框始终是框体,因此,如上述那样具有固定于玻璃窗附近的以往设置的窗框、壁等的结构。但是,这些固定方法在现有技术的范围内进行各种选择即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包含这些选择技术。32.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所述窗框的拐角部的构造如下,即,其为字母l形框构造部,所述字母l形框构造部和所述窗框之间的连接部分别为凹凸构造的嵌合形态,且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的所述绝缘间隔部的所述通电端子分别独立地与在所述字母l形框构造部的内部层叠存在的各绝缘间隔部的通电端子通电连接。33.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框在采取将上下左右四方连结起来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在其拐角部采取凹凸的插入形状,能够简单地形成框体,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各分割框体也能够具有导电端子。34.另外,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所述窗框的上边或下边或右边或左边为借助弹簧力卷取收纳所述膜片和所述面板的、膜片面板收纳部。35.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被夹持的功能膜片和面板大多为膜状且具有挠性,因此,能够进行卷取收纳,通过具有利用现有技术的弹簧力进行卷取收纳的膜片收纳部和面板收纳部,能够简单地收纳和移动。36.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所述窗框的右边和左边为与在脚下部具有脚轮的支柱连接固定的构造,能够借助所述脚轮移动。37.通过将带脚轮的支柱部连结于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框,能够简单地使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从玻璃窗向下一玻璃窗、以及从房间向下一房间的玻璃窗移动。能够提供一种可根据需要进行移动设置的复合功能玻璃窗框系统。38.另外,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该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具有:上接收框,其为日文假名コ字形,以夹持所述窗框的方式被夹持在所述窗框的上部与上壁之间;弹簧构造体,其以将所述窗框的上部下压的方式被夹持在所述窗框的上部与所述上接收框之间;以及下接收框,其为日文假名コ字形,以夹持所述窗框的方式被夹持在所述窗框的下部与下壁之间,在所述窗框的上下方向上消除间隙且牢固地保持所述窗框(参照图8、图9)。39.上述的日文假名コ字形的上接收框和下接收框为将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窗框)从上侧和下侧夹持而固定于上下壁内的机构,且设于上接收框内的弹簧构造体能够发挥将主体(窗框)下压的效果,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于上下壁内。弹簧构造体也可以使用例如板簧等。本发明并不限定弹簧构造体的材质和个体构造。40.即,上述的机构也具有阻挡并防止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里侧即窗侧的空气流入该内窗系统的表侧即房间内的功能。详细说明记载于具体实施方式中。41.除此之外,上述的日文假名コ字形的上接收框和下接收框在设置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窗框)时,通过将上接收框和下接收框先设于上下壁,仅将内窗系统的主体(窗框)从上向下插入就能够牢固地固定,因此,具有施工简单并且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性的效果。42.而且,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能够设为,该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具有多个较薄的长方形板状的间隙密封功能件,该间隙密封功能件借助形成于所述上接收框和/或所述下接收框的接收槽而固定,覆盖所述窗框的左横框与壁之间、以及所述窗框的右横框与壁之间,在所述窗框的左右方向上密封间隙且阻挡在所述窗框的背面和前面之间的空气移动(参照图10、图11)。另外,在本发明中,如上述那样记载为“间隙密封功能件”,例如橡胶类密封件等是其一例。不过,材质并不限于橡胶。只要是具有伸缩性及挠性、表面粘合性等的所谓间隙密封功能的材质即可,在本发明中,将具有对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功能的构件统称为“间隙密封功能件”或“橡胶类密封件”来进行说明。43.较薄的长方形板状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等具有对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窗框)与左右的壁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的功能。该功能也具有阻挡并防止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里侧即窗侧的空气向该内窗系统的表侧即房间内流入的功能。44.即,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为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可视屏幕功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内窗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上述功能,具有阻挡并防止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里侧即窗侧的空气流入该内窗系统的表侧即房间内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上述功能最大化,对本发明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里侧即窗侧与表侧即房间侧之间进行遮挡以防止存在间隙是重要的技术要素。45.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这些都是本技术思想的一部分。46.发明的效果47.根据本发明,能够产生下述的效果。48.1.降低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等的设置成本。49.2.降低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的更新撤除费用。50.3.能够防止因功能性膜片和面板的设置导致的玻璃损伤事故。51.4.容易采用功能性膜片和面板,能够唤起产品需求。52.5.对现有玻璃采用调光膜、太阳光发电膜而降低能量成本,降低环境负荷。53.6.将可视屏幕图像用于广告,能够对企业收益有较大贡献。54.7.通过在可视屏幕投影各种信息、行情信息、会议资料等,对生产率的提高、企业收益有较大贡献。55.8.能够期待通过在可视屏幕上投影自然、度假区等景色所得到的放松效果、生产率的提高。56.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功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内窗框、即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能够保护并调整房间内的环境不受光、热、紫外线uv、电磁波等外部有害因素的影响,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57.即,根据本发明,实现了提供一种膜内窗,该膜内窗能够确保主体玻璃窗的安全性,并且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功能性膜片的各种功能和用途,能够显著提高相对于窗进行设置的作业性以及经济效率,且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等功能性以及兼具特殊用途的可视屏幕功能等。附图说明5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构造图像的剖面示意图。59.图2是以纵剖面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60.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6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拐角部的图像的示意图。62.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构造图像的剖面示意图。63.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卷取体的图像的示意图。64.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65.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上下接收框的纵剖面的图像的示意图。66.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上接收框的图像的示意图。67.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从上方观察的图像的示意图。68.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的图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69.以下,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说明所需的范围,主要对本发明的相关部分的说明所需的范围进行说明,省略说明的部分为基于公知技术的内容。7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构造图像的剖面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构造主要由窗框体2、硅垫圈6以及绝缘间隔部4构成。图1为窗框体2的剖视图,窗框体2形成为被分割成右侧和左侧的构造,是相互通过嵌接部3对接嵌合而固定的形态。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将在权利要求书和上文中记载的“窗框”以相同的意思也记载为“窗框体”。71.如图1所示,为以下构造:在该窗框体2的窗中心侧,绝缘间隔部4以较薄的片状构成多个层,在该绝缘间隔部4的各自之间夹持并固定功能性膜片(例如太阳光发电膜)7、功能性膜片(例如红外线反射膜)8、功能性膜片(例如调光膜)9、功能性膜片(例如图形屏幕膜)10等的端部。以下将功能性膜片(例如太阳光发电膜)7、功能性膜片(例如红外线反射膜)8、功能性膜片(例如调光膜)9、功能性膜片(例如图形屏幕膜)10统称为“功能性膜片7、8、9、10”。在利用窗框体2的嵌接部5进行嵌合固定时,成为各功能性膜片7、8、9、10被夹持在绝缘间隔部4之间并被强力地固定的构造。72.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各功能性膜片7、8、9、10分别为具有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等功能性的功能性膜片,除此之外,也可以具有兼具特殊用途的可视屏幕功能等。各功能性膜片根据用途和需要选择即可。73.绝缘间隔部4各自的端部具有内部导电端子部5,例如在功能性膜片为需要导电性的膜片的情况下,借助该内部导电端子部5在外部连接导电功能。在窗框体2的内部借助导电端子、导电性粘接剂具有电路,但在图1中省略图示。绝缘间隔部4也可以利用导电性树脂或导电性粘接剂贴合。74.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体2的外周侧牢固地安装有例如硅垫圈6,成为窗框体2借助硅垫圈6嵌合固定于窗附近的壁或梁(日文:ハリ)的构造。75.在图1中,以剖视图示出了窗框体2的局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体2既可以是以四边形覆盖窗整体的轮廓的构造,也可以在窗的上侧和下侧为横长条棒状。还可以在窗的右侧和左侧为纵长条棒状。除此之外,也可以是窗的外周框一边。76.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功能性膜7、8、9、10的特征在于,分别被固定为无松弛且张力较强地伸展。77.图2是以纵剖面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为位于窗11的室内侧且是固定于窗11的外周的壁12等的形态。不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并不排除设于窗11的室外侧的情况,该情况也包含在技术思想中。78.如图2所示,作为一例,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在窗11的上部附近和下部附近具有窗框体2且在窗框体2之间覆盖窗11地设置功能性膜7、8、9等的形态。窗框体2的硅垫圈6为用于固定于壁12等的连结治具。由于是基于硅垫圈的嵌合方式,因此,也可以不需要锚固件。窗和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之间的空气层成为封闭空间,因此能够产生绝热、防止结露、隔音等效果。79.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覆盖玻璃窗11(以虚线表示),功能性膜和面板发挥其功能。复合功能是指,作为膜片或面板被选择的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可视屏幕功能等。在图3中示出了膜片7、8、9、10这4种,但其数量、种类、大小、厚度等不受限定,根据需要选择即可。80.在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体2设于窗的上部和下部这两个方向的形态。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下侧的窗框体2的重量将膜片向下方强力拉伸。如所述那样,窗框体2当然既可以是覆盖四个方向的窗框体2,也可以是覆盖一个方向的窗框体2。8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拐角部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拐角部为字母l形的窗框拐角部15的情况。82.如图4所示,与所连结的窗框体2的连结构造为利用凹部17和凸部16进行简单嵌合连结的构造。不过,在本发明中,窗框体2的连结部并不限于字母l形的窗框拐角部15。各种构造根据现有技术选择即可。这些构造也包含在本发明思想中。83.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构造图像的剖面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玻璃窗框系统的窗框体2能够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如剖视图所示,被分割成上部和下部,利用在前端部具有导电性端子部18的突起与各膜片7、8、9、10接触并将它们夹持。在图5中,省略了绝缘间隔部4的图示。84.如图5所示,窗框体2的上部和下部为利用凸凹嵌合部22牢固地连结嵌合的结构。另外,省略了存在于窗框体2的内部的导电电路的图示,但为了确保向外部通电的功能,显然存在导电电路。85.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卷取体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的窗框体2也可以是自动卷取体19。通过基于现有技术的例如利用弹簧力的自动卷取张力,功能性膜片7、8、9、10等在收纳时被自动卷取收纳。设置和拆下、以及移动设置较为简单。86.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整体图像的示意图。该图表示移动型20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如该图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中,通过将带脚轮21的支柱部设为窗框体2,能够简单地使之从窗向下一窗移动。并且能够容易从设置房间向下一房间的窗移动。能够提供一种可根据需要进行移动设置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87.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也可以是如下的形态,即,其窗框体2同时具有图6所示的自动卷取体19和图7所示的带脚轮的支柱这两者。88.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上下接收框的纵剖面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的纵剖面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即窗框体2的窗框体(上框)31的上部具有大致日文假名コ字形的上接收框33,使其与上壁43相连接。上接收框33和上壁43利用螺钉38等固定。不过,固定方法并不限于利用螺钉固定。89.如图8所示,同样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即窗框体2的窗框体(下框)32的下部具有大致日文假名コ字形的下接收框34,并使其与下壁44相连接。下接收框34和下壁44既可以利用螺钉等固定,或者也可以不进行螺纹等固定。90.如图8所示,作为弹簧构造体之一的板簧构造体35介于窗框体(上框)31与上接收框33之间,该板簧构造体35具有将窗框体(上框)31向下方按压并固定的功能(图8的板簧构造体35为示意图)。通过板簧构造体35将窗框体(上框)31向下方按压,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体2成为使上接收框33和下接收框34介于上壁43与下壁44之间而无间隙地紧贴的构造,并具有阻挡主体(窗框体)2的窗侧和室内14之间的空气流动的功能。同样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成为牢固地固定于上壁43与下壁44之间的构造。作为一例,图8所示的弹簧构造体使用了板簧,但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弹簧构造即可,本发明并不限于金属的弹簧,而是主张例如使用塑料材料的所有弹簧构造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中。91.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为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窗框,因此,为了发挥上述功能,具有阻挡主体(窗框体)的窗侧和室内14之间的空气流动的功能非常重要。本功能的说明以及设定于主体(窗框体)的左右两侧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的说明均见后述。92.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中,由于主体(窗框体)2以及上接收框33和下接收框34为图8所示的构造,因此,在实际安装于窗部的上壁43与下壁44之间时,先安装上接收框33和下接收框34,然后,将主体(窗框体)2向上侧的上接收框33压入,之后,将主体(窗框体)2向下侧的下接收框34压入并竖立,这样简单的安装方法也能够发挥较大的效果。93.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上接收框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上接收框33为以大致日文假名コ字形将窗框体2的窗框体(上框)31夹持并固定的构造。图8的板簧构造体35例如是图9所示那样的板簧36的形态,板簧36仅单侧利用螺钉38等固定于窗框体(上框)31,因此,板簧36被来自上方的上接收框33的压力向下压,如板簧移动方向箭头37那样变形移动(为了便于说明,图9的板簧36以实线而不是虚线示出)。本发明并不限定板簧36的具体的构造、数量、强度等,只要是能够有效发挥上述功能的构造,则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中。94.如图9所示,利用上述那样的上接收框33、板簧36、窗框体(上框)31以及上壁43(图8所示)的构造,使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框体(上框)31成为相对于上壁43紧贴的构造。上接收框33和上壁43利用螺钉等固定即可。另外,也可以利用磁铁、粘接剂、面连接件等固定。这在下接收框34和下壁44(图8所示)的固定方法中也相同。95.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从上方观察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主体(窗框体)2具有如下的形态:在设于左右的壁12之间的情况下,在主体(窗框体)2与左右的壁12之间,覆盖间隙地设置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39。96.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的图像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橡胶类密封件39也可以是如下的形态,即,具有例如橡胶类密封件固定部40,通过插入嵌合到设于主体(窗框体)2的上框的橡胶类密封件接收部41而固定。97.不过,本发明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形态。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橡胶类密封件的材质、大小、厚度、形状。本发明主张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的功能作为技术思想,对此的说明见后述。具有间隙密封功能的代表性的橡胶类密封件所应该发挥的材质功能只要是具有伸缩性、挠性、表面粘着性等对间隙进行密封(seal)的功能即可,在本发明中记载的间隙密封功能件当然也可以是例如硅类、氟类等合成树脂材。98.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例如是从上到下连续地覆盖主体(窗框体)2的窗框体(左右横框)30的较薄的长方形的板状体,以覆盖主体(窗框体)2的窗框体(左右横框)30和左右的壁12之间的间隙并紧贴的方式设置。99.如图10和图11所示,橡胶类密封件39从上到下连续地覆盖窗框体(左右横框)30与左右的壁12之间的间隙并紧贴,从而发挥阻挡空气经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11侧与室内14侧之间的间隙流动的效果。100.即,与在图8和图9的说明中已叙述的上壁43和窗框体(上框)31、上接收框33、板簧构造体35的紧贴固定的关系、以及下壁44和下接收框34、窗框体(下框)32的紧贴固定的关系完全同样地,橡胶类密封件39从上到下连续地覆盖窗框体(左右横框)30与左右的壁12之间的间隙并紧贴,从而阻挡空气经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的窗11侧与室内14侧之间的间隙流动。101.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为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窗框,因此,为了发挥上述功能,具有如下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即:将主体(窗框体)的里侧即窗侧与表侧即室内14侧之间的间隙封闭,阻挡空气的流动,最大限度发挥上述功能。而且,具有以此为目的的上述构造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之一。102.这样,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这些变更都是本技术思想的一部分。103.产业上的可利用性104.如上所述,根据本技术的发明,能够实现提供一种膜内窗,其能够确保主体窗的安全性,并且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功能性膜片的各种功能和用途,能够显著提高相对于窗进行设置的作业性以及经济效率,且具有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等功能性、以及兼具特殊用途的可视屏幕功能等复合功能。105.根据本技术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将被赋予了调光、隔热、绝热、紫外线uv屏蔽、发热、太阳光发电、电磁波屏蔽功能等的膜片和/或面板层叠保持为一体的内窗框即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能够保护并调整房间内的环境不受光、热、紫外线uv、电磁波等外部有害因素的影响,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106.另外,根据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在赋予窗功能性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够显著提高安全性和作业性并且也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率的复合功能膜内窗系统。107.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赋予建筑物的窗功能性,也能够应用于电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开口部、温室、塑料大棚等构筑物。而且还能够利用、应用于所有的材料、用途。因此,本技术能够给各种产业带来很大的益处。108.附图标记说明109.1、窗框剖视图;2、窗框体;3、嵌接部;4、绝缘间隔部;5、内部导电端子部;6、硅垫圈;7、功能性膜片(例如太阳光发电膜);8、功能性膜片(例如红外线反射膜);9、功能性膜片(例如调光膜);10、功能性膜片(例如图形屏幕膜);11、窗;12、壁;13、室外;14、室内;15、窗框拐角部;16、凸部;17、凹部;18、导电性端子部;19、自动卷取体;20、移动型;21、脚轮;22、凸凹嵌合部;30、窗框体(左右横框);31、窗框体(上框);32、窗框体(下框);33、上接收框;34、下接收框;35、板簧构造体;36、板簧;37、板簧移动方向箭头;38、螺钉;39、橡胶类密封件(作为间隙密封功能件的橡胶类密封件);40、橡胶类密封件固定部;41、橡胶类密封件接收部;42、中间部;43、上壁;44、下壁。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