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信用卡“积分换礼”背后的不利

作者:admin      2022-04-20 17:58:18     254



“沙发靠垫?”“用积分换的。”“瑞士军刀?”“积分换的。”时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的逐渐转变,使用信用卡消费已经日益普及,尤其对于年轻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拿出两张或者更多的信用卡。对于刷卡一族,除了透支消费外,通过累计消费积分兑换各种礼物,也成为其养成刷卡消费习惯的一个原因。专家提醒消费者,积分换礼看起来很美,却存在消费误区,不加注意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换礼”欲望致过度消费  据悉,目前消费者使用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基本都有消费积分兑换礼品的优惠,积分礼品价值的计算一般是按照刷卡额的0.25%-0.3%制定的。礼品形式包罗万象,有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名表首饰,有的还可以兑换航空里程。而且随着信用卡形式更加个性化,兑换的礼物也愈加丰富。不仅如此,发卡机构还与多个行业的商家联合,除了消费打折,还可以多倍积分。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刺激着用户的消费欲。  由于这些诱人的礼品不需要花钱购买,只是用平时刷卡消费积累的积分兑换,让很多习惯刷卡消费的人乐此不疲,同时也出现一些消费者为了凑够积分而疯狂刷卡消费。时尚白领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自己使用信用卡有三年的时间,最初知道刷卡消费还可以兑换礼品,就觉得很优惠,因为平时总要消费,如果都用信用卡的话,自己还可以额外得到一些用品。所以累积了一定积分之后自己也兑换了一些礼物,尝到甜头之后,自己就越来越热衷于兑换礼物了,而且非常关注当月可以兑换的礼物内容。一次因为喜欢一个会唱歌的可爱玩偶,在当月又花了几百元买东西,就为了能换到这个玩具。结果,第二个月还款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花超了,还得省回来。后来想想,其实那礼物也不是很贵,喜欢的话也可以花钱去买的。她还告诉记者,近来她发现可能是用户越来越多了,现在兑换的礼物也不像最初那么实惠,同样的积分现在兑换的礼物就不如以前的贵。  积分过期作废消费者受损失  目前,随着信用卡使用率的提高,消费者关于积分换礼的投诉也日益增多,其中相对比较集中的是关于积分有效期的投诉。李女士说,有一段时间自己工作非常忙,只是按月还款,没有注意积分问题。结果当自己想起来的时候,有三万多元的积分作废了,一方面觉得非常可惜,另一方面又觉得很不合理,因为每一分的积分都是自己实际消费积累的,没有道理就被清除了。而采访中,很多信用卡使用者表示,自己并不知道积分到期还会作废。  各家银行规定的积分有效期不尽相同,有的银行规定积分的有效期为1年,有的则规定最长为2年,还有的规定信用卡积分在信用卡有效期内有效,过了期限后就会清零然后重新计算。  专家建议  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对于信用卡积分换礼要谨慎对待,既不要盲目追求积分也不要因不了解而忽略积分。  首先要了解发卡银行的有关规定。比如大部分银行规定每消费1元人民币积1分。也有的银行规定每消费20元人民币或2美元累计1分。如果持卡人的信用卡是以20元累计的,就需要盘算一下有多少消费因不满20元而被“白白浪费”。除了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更要留意积分期限,并及时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兑换,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另外,在刷卡消费前最好咨询商家或者银行客服,该笔消费是否能累计积分,做到心中有数。  专家同时建议,疯狂追逐积分换礼不可取,积分换礼是信用卡常用的促销手段,越高档的礼品,对应的积分门槛就越高。持卡人最好抱这样的心态:正常需要时才去刷卡,当积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去选礼品。这样既有效地发挥了信用卡的便利功能,更得到了实惠的礼品,切勿陷入为了礼品而积分消费的“怪圈”。  关于积分的诸多优惠,往往是诱惑消费的手段,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消费者留心,比如她就曾接到过消费者关于承诺多倍积分却未履行的投诉。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