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炉灶;通风;干燥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消毒净化系统和消毒净化方法。背景技术:2.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臭氧产业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专家李泽琳教授主持了在国家p3实验室针对臭氧杀灭sars病毒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臭氧对sars病毒的综合灭活率高达99.22%,而且一些机构单位对臭氧杀灭新冠病毒的能力也进行了相关科学研究,如清华大学的郭云涛等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空气消毒技术综述》、北京大学的冀豪栋等发表了《臭氧消毒研究进展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启示》等论文。2020年5月14日,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的矢野寿一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在全球首次证实:臭氧能够灭活新冠病毒。2020年8月26日,日本藤田医科大学的村田贵之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在全球首次证实:0.05ppm和0.1ppm的低浓度臭氧能够灭活新冠病毒。当湿度为80%时,以日本的作业环境标准——0.1ppm的臭氧浓度进行处理,ct60(10小时后)的病毒感染性也降到了4.6%。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标准——0.05ppm的臭氧浓度进行处理时,病毒感染性降到5.7%。臭氧灭菌杀毒原理是其强大氧化作用破坏细菌和病毒的微生物结构,致使细菌和病毒的死亡。臭氧对细菌、病毒杀灭显著特点是具有广谱性、反应迅速、绿色环保无污染、无阻碍无死角遍布整个空间。3.中国专利201710358233.2公布了一种臭氧制氧一体机构、空气消毒净化器及空气净化系统,包括pem臭氧发生器、与pem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连接的臭氧分解罐。臭氧分解罐内设有加速臭氧分解为纯氧的催化剂。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开发出加速臭氧分解的混合物可将臭氧分解为氧气,使得臭氧制氧一体机构可产生臭氧除甲醛、除tvoc、灭菌和去异味等,产生纯氧增加室内氧气浓度,为室内提供氧吧模式。4.中国专利00265091.6公布了一种紫外线臭氧空气清新机,利用紫外线杀灭细菌和病毒,但是紫外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作用范围较小,大面积的空气消毒时需要大量的紫外灯管,功耗很大,而且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有一定伤害。5.中国专利202121472191.3一种基于臭氧催化-紫外协同-臭氧快速分解的空气净化除菌装置,杀菌灭毒方法是先采用臭氧再采用紫外线,臭氧杀菌能力是紫外线的1650倍,显然此处在有单独臭氧管能够制取高浓度臭氧情况下,再利用紫外线杀菌设计是功能冗余。6.但是,上述专利均没有考虑到空气流体动力学对提高臭氧制取、臭氧杀菌灭毒效率的影响。另外,上述空气净化器工作时,短时间内消除封闭空域内的气溶胶、病毒以及病菌能力非常有限,敞开空域内的灭菌杀毒能力更是不足,很难满足家庭、公司办公场所、实体店、学校食堂与教室等需要。一般而言,人们对灭菌杀毒设备的要求综合性的,不同场景采用不同功能,也就是要求设备同时具备快速杀毒与日常净化空气能力。技术实现要素:7.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空气消毒净化系统和消毒净化方法,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能够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并带来其他多项技术效果。8.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消毒净化系统,包括:9.气体吸入装置,具有第一螺旋叶片,配置为通过第一螺旋叶片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中;10.臭氧制取装置,包括外管和设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和内管内部分别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外管的表面涂覆金属镀层,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相连通,其中,所述金属镀层为高压电极,所述内管为接地电极,配置为通过电极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制备臭氧;11.其中,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均为锥形管,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外管内径尺寸大于背离所述气体吸入装置一端的出口端的外管内径尺寸,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内管内径尺寸大于背离所述气体吸入装置一端的出口端的内管内径尺寸。12.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消毒净化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3.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尾气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管体和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内的分解组件,所述第一管体的进风口与所述所述臭氧制取装置相连通,所述分解组件配置为对臭氧进行分解。14.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气体混合装置,其包括第二管体和可枢转设于所述第二管体内的第二螺旋叶片,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相连通,配置为将臭氧与空气进行混合。15.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分解组件包括:16.紫外灯管,沿着所述第一管体的延伸方向布置;17.臭氧分解催化网,布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出风口,且位于沿着气体流动方向背离所述紫外灯管的一侧。18.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气体吸入装置还包括:过滤器,19.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远离所述臭氧制取装置的一侧,配置为过滤空气中的微颗粒。20.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第二通道由气体吸入装置一侧至气体混合装置一侧为等间距设置。21.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臭氧制取装置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之间以及所述臭氧制取装置与所述气体混合装置之间均设有绝缘垫圈。22.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管体为锥形管,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逐渐增大。23.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控制器,24.其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的转速以控制吸入空气的量;25.其与所述臭氧制取装置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金属镀层与所述内管之间的电流大小以控制制取臭氧的量。26.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如上述所述的空气消毒净化系统的消毒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27.s10:由气体吸入装置将外部空气吸入,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进入第一通道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进入第二通道内的外部空气对第一通道进行风冷却并与臭氧在臭氧制取装置的出口端排出;28.s20:当用于空气消毒时,将上述臭氧制取装置产生的臭氧吹向消毒区域;当用于空气净化时,将上述臭氧制取装置排出的空气与臭氧的混合气体导入如上述所述空气消毒净化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中,由分解组件对臭氧进行分解净化并排出。29.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加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31.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32.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的控制原理图;33.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消毒净化方法的流程图。34.附图标记列表:35.消毒净化系统100;36.气体吸入装置110;37.第一螺旋叶片111;38.过滤器112;39.壳体113;40.臭氧制取装置120;41.外管121;42.内管122;43.第一通道123;44.第二通道124;45.金属镀层125;46.第一端盖126;47.第二端盖127;48.尾气处理装置130;49.第一管体131;50.分解组件132;51.紫外灯管1321;52.臭氧分解催化网1322;53.支架板1323;54.框架1324;55.气体混合装置140;56.第二管体141;57.第二螺旋叶片142;58.控制器150。具体实施方式59.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60.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61.需要说明的是,该发明利用臭氧消杀病毒与空气净化是两种不同的任务,臭氧消杀病毒是直接向空域传播臭氧,在密闭的空域中很多情况下是不允许人停留的;而空气净化包括臭氧灭菌杀毒,除甲醛与异味等功能,呼出的空气是清新的、无臭氧味道,人可以呆在净化的空域中的。6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63.气体吸入装置110,具有第一螺旋叶片111,配置为通过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110中;气体吸入装置110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壳体113,第一螺旋叶片111可枢转地设有所述壳体113内,安装在壳体113上的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螺旋叶片111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64.臭氧制取装置120,包括外管121和设于所述外管121内的内管122,在内管122与外管121之间和内管122内部分别形成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所述外管121的表面涂覆金属镀层125,所述第一通道123、第二通道124的一端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连通,其中,所述金属镀层125为高压电极,所述内管122为接地电极,配置为通过电极在所述外管121与所述内管122之间制备臭氧;65.其中,所述外管121与所述内管122均为锥形管,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外管121内径尺寸大于背离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一端的出口端的外管121内径尺寸,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内管122内径尺寸大于背离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一端的出口端的内管122内径尺寸。66.也就是说,所述外管121与所述内管122均为锥形管,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外管121内径尺寸大于与下文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相连通的出口外管121内径尺寸,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连通的入口端的内管122内径尺寸大于与下文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相连通的出口内管122内径尺寸;其中,由于空气是从第二通道124的内径较大的入口端流入、并从内径较小的出口端流出,根据流量相等原理v1s1=v2s2,v1、s1分别是内管122入口端的横截面积和空气速度,v2、s2分别是内管122出口端的横截面积和空气速度,得v2=v1s1/s2,可以得出在内管122轴线方向空气流速逐渐增大,增强臭氧制取装置120的风冷却效果,提高臭氧制取效率。67.从第二通道124口端流出的空气与从第一通道123流出的臭氧的存在较大的相对速度,由流体伯努利方程得到二者存在气体压力差,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与空气混合均匀,提高臭氧灭菌杀毒效果,减少臭氧灭菌杀毒时间。68.需要说明的是,臭氧制取装置120还包括设于内管122和外管121两端的第一端盖126和第二端盖127将内管122和外管121相连接,从而形成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在第一端盖126对应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在第二端盖127对应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第一端盖126与内管122和外管121均通过插接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例如,在第一端盖126上设有插接销,在内管122和外管121上设有插接孔,插接孔与插接销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同样第二端盖127与之类似;又例如,第一端盖126与内管122和外管121之间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69.在该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工作过程中,由气体吸入装置110的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空气装置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臭氧制取装置120产生的臭氧吹向消毒区域,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由内管122的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口端的内径,空气在内管122中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风速逐渐增大,大大提高冷却效果和臭氧制备效率,进入第二通道124内的外部空气与第一通道123内的臭氧在出口端存在气体压差,会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臭氧灭菌杀毒效率。70.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尾气处理装置130,其包括第一管体131和设于所述第一管体131内的分解组件132,所述第一管体131的进风口与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相连通,所述分解组件132配置为对臭氧进行分解,并经由第一管体131的出风口排出;71.也就是说,设置尾气处理装置130是为了实现空气净化的功能,将臭氧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导入尾气处理装置130中,从而将臭氧进行分解,以达到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72.在该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进行净化工作过程中,由气体吸入装置110的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空气装置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在涡流作用下初步混合,然后臭氧和空气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尾气处理装置130中,由尾气处理装置130将残余的臭氧进行分解,以达到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由内管122的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口端的内径,空气在内管122中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风速逐渐增大,大大提高冷却效果和臭氧制备效率,进入第二通道124内的外部空气与第一通道123内的臭氧在出口端存在气体压差,会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空气净化效率。73.需要说明的是,在净化空气处理中,第二管体141的作用就是将空气与臭氧进行充分混合,使得空气得到充分的杀菌灭毒,由于需要达到充分的杀菌的效果,故而可以将第二管体141的长度依据具体的杀菌时间和空气流动的速度进行设定。74.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气体混合装置140,其包括第二管体141和可枢转设于所述第二管体141内的第二螺旋叶片142,所述第二管体1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123、第二通道124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141的另一端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130相连通,配置为将臭氧与空气进行混合;气体混合装置140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螺旋叶片142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螺旋叶片142转动。通过设置气体混合装置140可以将臭氧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更加充分均匀的混合,增大空气灭菌杀毒的效果,减少臭氧灭菌杀毒的时间;作为优选地,气体混合装置140可以应该在净化空气处理中,当然也可以应用在杀毒灭菌处理中。75.例如,在该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进行净化工作过程中,由气体吸入装置110的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空气装置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在涡流作用下初步混合,然后臭氧和空气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气体混合装置140中,在第二螺旋叶片142转动下,臭氧和空气充分的混合,提高空气杀菌的效率,完成空气灭菌杀毒的功能,接着进入尾气处理装置130中,由尾气处理装置130将残余的臭氧进行分解,以达到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由内管122的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口端的内径,空气在内管122中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风速逐渐增大,大大提高冷却效果和臭氧制备效率,进入第二通道内的外部空气与第一通道123内的臭氧在出口端存在气体压差,会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空气净化效率。76.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分解组件132包括:77.紫外灯管1321,沿着所述第一管体131的延伸方向布置;例如,波长254nm紫外灯管1321。78.臭氧分解催化网1322,布置在所述第一管体131的出风口,且位于沿着气体流动方向背离所述紫外灯管1321的一侧;79.例如,紫外灯管1321通过设于第一管体131中的支架板1323固定在第一管体131中,作为优选地,紫外灯管1321布置在第一管体131的中轴线上;80.为方便臭氧分解催化网1322与第一管体131之间的连接,例如,臭氧分解催化网1322外部设有框架1324,与第一管体13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例如,在框架1324上设置内螺纹并与设于第一管体131上的外螺纹相配合。81.臭氧尾气进入臭氧尾气处理装置130后,由紫外灯管1321与臭氧分解催化网1322对臭氧尾气中的臭氧进行双重分解,使净化后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得到的清新空气确保人身安全健康。82.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气体吸入装置110还包括:过滤器112,83.所述过滤器112设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111远离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的一侧,配置为过滤空气中的微颗粒;84.过滤器112可以对空气中的微颗粒进行净化,降低空气中的pm2.5,从而使得空气的洁净度得以提高,同时高洁净度的空气也能提高臭氧的制取效率。85.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外管121与内管122之间的第二通道124由气体吸入装置110一侧至气体混合装置140一侧为等间距设置;86.例如,内管122与外管121均为同等壁厚的管体结构,在内管122与外观安装时,两者同轴设置,从而使得外管121与内管122之间是等间隙的,这样可以更加均匀地制取臭氧。87.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之间以及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与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之间均设有绝缘垫圈;88.由于在臭氧制取装置120中,外管121的金属镀层125和内管122分别作为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两者之间是通电的,通过在臭氧制取装置120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之间以及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与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之间均设有绝缘垫圈可以避免电流的外漏,保证其他装置不受电流影响,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9.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和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90.在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的两端配合有内螺纹或者外螺纹;91.在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和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上配置有与所述内螺纹或者外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或者内螺纹;92.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两端配置有外螺纹(例如,在第一端盖126、第二端盖127上设置外螺纹),在气体吸入装置110(壳体113)和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第二管体141)上配置有内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形成臭氧制取装置120与气体混合装置140之间的连接;当然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两个也可以配置有内螺纹,相应的在气体吸入装置110和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上配置有外螺纹。93.可以理解的是,尾气处理装置130与气体混合装置140之间亦可以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即在气体混合装置140的第二管体141上设有内螺纹,而在尾气处理装置130中的第一管体131上设置与之相配合的外螺纹。94.通过螺纹连接可以实现该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的快速拆装,而且可靠性高。95.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管体131为锥形管,其中,所述第一管体131的内径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逐渐增大;96.由流量相等原理,由于第一管体131的内径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逐渐增大使得气体由出风口速度逐渐减小,这样有利于臭氧气体的扩散,提高灭菌杀毒、除甲醛去异味效果;同时,净化的空气流速减小,有利于提高人的舒适度。97.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控制器150,98.其与所述气体吸入装置110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螺旋叶片111的转速以控制吸入空气的量;99.其与所述臭氧制取装置120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金属镀层125与所述内管122之间的电流大小以控制制取臭氧的量;100.其与所述气体混合装置140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螺旋叶片142的转速以控制臭氧与空气之间混合的均匀度;101.其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130相耦接,配置为控制所述分解组件132的启停动作;102.在该系统进行空气消毒操作时,需要先将尾气处理装置130拆卸掉,由控制器150控制气体吸入装置110的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110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由控制器150控制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混合在涡流作用下初步混合,然后臭氧和空气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气体混合装置140中,在第二螺旋叶片142转动下,臭氧和空气充分的混合,并排放至消毒区域;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由内管122的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口端的内径,空气在内管122中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风速逐渐增大,大大提高冷却效果和臭氧制备效率,进入第二通道124内的外部空气与第一通道123内的臭氧在出口端存在气体压差,会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臭氧灭菌杀毒效率。103.在该系统进行空气净化操作时,由控制器150控制气体吸入装置110的第一螺旋叶片111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110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控制器150控制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内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混合在涡流作用下初步混合,然后臭氧和空气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气体混合装置140中,在第二螺旋叶片142转动下,臭氧和空气充分的混合,并进入尾气处理装置130中,由控制器150控制尾气处理装置130将臭氧进行分解,以达到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在此过程中,由于空气由内管122的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口端的内径,空气在内管122中沿着气体流动方向风速逐渐增大,大大提高冷却效果和臭氧制备效率,进入第二通道124内的外部空气与第一通道123内的臭氧在出口端存在气体压差,会产生气体涡流,有利于臭氧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提高空气净化效率。104.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50还包括:控制面板,通过控制面板来操控执行相应的动作,控制面板可以是物理按键,也可以为触屏结构。105.该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通过将臭氧制取装置120中的外管121和内管122设计成锥形改变将流体力学设计实现了内管122的有效降温,由于内管122和外管121的存在气体压力差而产生气体涡流使得臭氧与空气的初次混合,通过在第二管体141中的第二螺旋叶片142旋转再次将臭氧与空气混合,通过扩散性第一管体131再次使得臭氧与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三次臭氧与空气的混合充分实现了臭氧除菌杀毒除异味的功能,最后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以及臭氧分解催化剂对剩余臭氧的两次分解,使散发出去的空气安全、清新,具有完美的体感舒适度,该装置设计功能实现充分,转换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能高。106.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种如上述所述的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的消毒净化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107.s10:由气体吸入装置110将外部空气吸入,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进入第二通道124内的外部空气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并与臭氧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108.s20:当用于空气消毒时,将上述臭氧制取装置120产生的臭氧吹向消毒区域;当用于空气净化时,将上述臭氧制取装置120排出的空气与臭氧的混合气体导入如上述所述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的尾气处理装置130中,由分解组件132对臭氧进行分解净化并排出;109.在该系统进行空气消毒操作使用时,需要先将尾气处理装置130拆卸掉,气体吸入装置110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110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然后臭氧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消毒区域进行杀毒灭菌;110.在该系统进行空气净化操作使用时,气体吸入装置110转动产生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气体吸入装置110中,外部空气经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入口端分别进入第一通道123和第二通道124,其中,进入第一通道123内的外部空气形成臭氧,利用第二通道124内的空气流动对第一通道123进行风冷却,臭氧和空气在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混合在涡流作用下初步混合,然后臭氧和空气由臭氧制取装置120的出口端排出后进入气体混合装置140中,在第二螺旋叶片142转动下,臭氧和空气充分的混合,提高空气杀菌的效率,完成空气灭菌杀毒的功能,并进入尾气处理装置130中,尾气处理装置130将臭氧进行分解,以达到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对空气进行有效地净化。111.该空气消毒净化方法通过将臭氧制取装置120中的外管121和内管122设计成锥形改变将流体力学设计实现了内管122的有效降温,由于内管122和外管121的存在气体压力差而产生气体涡流使得臭氧与空气的初次混合,通过在第二管体141中的第二螺旋叶片142旋转再次将臭氧与空气混合,通过扩散性第一管体131再次使得臭氧与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三次臭氧与空气的混合充分实现了臭氧除菌杀毒除异味的功能,最后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以及臭氧分解催化剂对剩余臭氧的两次分解,使散发出去的空气安全、清新,具有完美的体感舒适度,该方法设计功能实现充分,转换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能高。112.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所提出的空气消毒净化系统100和消毒净化方法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发明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空气消毒净化系统和消毒净化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6-28 16:34:52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