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细胞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1-02 06:26:51     541



有机化合物处理,合成应用技术细胞回收装置1.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2.本技术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20-036640号主张优先权,并通过引用纳入本技术说明书的记载中技术领域3.本发明涉及自动回收细胞的细胞回收装置。背景技术:4.近年来,对人体各部位的组织、细胞、受精卵等进行细胞培养,并将培养的细胞用于再生医疗等已投入实际应用。作为贴壁细胞的细胞培养有一种类型为静置培养(单层培养),即将细胞播种到培养皿、培养瓶等培养容器中,然后静置于培养箱内从而使细胞贴附于培养容器且以单层状态进行培养。贴壁细胞的继代是通过将培养基从培养容器取出后,利用pbs等对细胞表面进行清洗并通过酶(例如胰蛋白酶)等将细胞从培养容器剥离,然后将所需量的细胞转移到放入了培养基的新的培养容器来进行的。5.以往,细胞的继代作业是通过人的手工操作来进行的。尤其对于用于再生医疗等的细胞,因需要安全地培养优质的细胞,因此,需要细胞培养师来进行细胞的继代作业。但是,培训细胞培养师需要花费时间,另外,细胞培养师的操作负担也很大。6.另一方面,有一种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8-54690号公报中记载)其能够自动化地进行细胞培养。但是,这样的装置是将更换培养基以及继代操作作为一系列动作进行自动化的装置,因此,装置大型、其设置地点受限。7.另外,虽然希望能够在医院、诊所等进行细胞的培养并用于患者,但医院、诊所等因设置地点的限制,现实情况下很难导入自动化的装置。因此,希望开发一种能够设置在医院、诊所等的小型的继代装置。8.现有技术文献9.专利文献10.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54690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1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12.因此,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的细胞回收装置,该装置专门用于细胞继代的细胞回收。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14.本发明为细胞回收装置,具有:外构造部,在前面部具有通过上下移动而开闭的闸门部,且能够使内部成为清洁环境;机械手,设于所述外构造部的内部;培养容器置台,供培养细胞的培养容器放置;试剂容器置台,供放入有试剂的试剂容器放置,其中所述试剂用于从所述培养容器取出细胞;细胞回收容器置台,供细胞回收容器放置,其中所述细胞回收容器对从所述培养容器取出的细胞进行回收,各置台以所述机械手在所述机械手的移动范围内能够握持各容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构造部的内部,所述培养容器置台被设置在靠近所述外构造部的左右的中央且所述闸门部与所述机械手之间的位置,所述试剂容器置台及所述细胞回收容器置台设于所述培养容器置台的左右侧方且后方。15.另外,所述试剂容器置台还可以在所述外构造部的内部前后移动。16.另外,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外构造部的前方且所述闸门部的后方设有上方开口的前方吸气部,所述培养容器置台设于上下方向上具有通气性的前方面板,所述前方面板的一部分以从上方覆盖所述前方吸气部中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附图说明17.图1是概要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18.图2是用于概要地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结构中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了外构造部中的顶部图示并表示的俯视图。19.图3是用于概要地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结构中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了外构造部中的侧部的图示并表示的右视图。20.图4a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机械手中的手部(或握持部)的主视图。21.图4b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机械手中的手部(或握持部)的右视图。22.图4c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机械手中的手部(或握持部)的图4b的c-c向视图。23.图5a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主视及右侧面侧的立体图。24.图5b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主视图。25.图6a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后视图。26.图6b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俯视图。27.图7a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仰视图。28.图7b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右视图。29.图8a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左视图。30.图8b是表示所述手部(或握持部)中的左右单侧部分的背面及左侧面侧的立体图。31.图9a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与保持部的主视图。32.图9b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与保持部的、拆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33.图10a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用的保持部的主视图。34.图10b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用的保持部的俯视图。35.图10c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用的保持部的仰视图。36.图10d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容器用的保持部的左视图。37.图11a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细胞回收容器与保持部的主视图。38.图11b是所述保持部单体的俯视图。39.图12a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试剂容器与保持部的主视图。40.图12b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试剂容器与保持部的俯视图。41.图12c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试剂容器与保持部的后视图。42.图13a是同时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所使用的培养基回收容器与保持部的主视图。43.图13b是所述保持部单体的俯视图。44.图14a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机械手握持安装有保持部的培养容器的状态即第1状态。45.图14b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机械手握持安装有保持部的培养容器的状态即第2状态。46.图15是表示所述细胞回收装置的盖开闭装置中的、旋转握持部与盖(用实线表示大的盖的例子,用双点划线表示小的盖的例子)的关系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47.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关于方向的表示中,“上下”对应于图1所示的方向。另外,关于“前后”,将图2所示的下方(图3所示的闸门部102所在一侧)作为前方,将图2所示的上方(图3所示的闸门部102的相反侧)作为后方。另外,关于“左右”,与图1及图2所示的方向对应。48.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是仅用于回收培养的细胞的装置。因此,与进行一系列细胞培养的装置不同,基本上没有设想过回收大量培养的细胞。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排除对大量培养的细胞进行回收的情况。49.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如图1~图3所示那样构成,其主要具有:外构造部10、机械手11、培养容器置台121、试剂容器置台13、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另外,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盖开闭装置14、盖传感器15、盖置台16、倾斜台17、振动台18、移液管装置19、临时放置台20、操作面板21。在细胞回收装置1中,物理上活动的部分(机械手11、试剂容器置台13、盖开闭装置14、倾斜台17、振动台18、移液管装置19)的动作通过控制部(未图示)来控制。50.外构造部10为箱状,在内部具有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有细胞回收所需要的各种构造物。相对于外构造部10的内部中的、具有朝上且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状的平面的工作台部101,这些构造物的一部分设置在工作台部101上,其他部分被设置为从下方朝向上方贯穿工作台部101。各构造物与工作台部101的至少外表面由对用于消除污染的药剂(例如乙醇、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溶液)具有耐药品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不锈钢合金制。外构造部10的基本构造与市售的安全柜构造相同(因此,对于外构造部10,省略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外构造部10在前面部的下方区域具有通过上下移动而开闭的闸门部102,但即使开放闸门部102(具体来说,即使在使外构造部10的前面部的下方区域开放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外构造部10也构成为能够使内部成为清洁环境。清洁度被设定为例如pic/s gmp规定的等级a。闸门部102是由例如无色透明强化玻璃形成的平板状的部件,例如通过作业者的手来开闭。在闸门部102开放时,在闸门部102的下缘的下方形成开口部。因此,外构造部10中的前面部的下方区域开放。能够通过该开口部将资材(各容器51~54等)进行搬进、搬出。另外,在外构造部10的前部设有未图示的闸门开放传感器,若闸门部102开放到超过规定开度,则会通过向操作面板21进行显示等而发出报警。51.在外构造部10的前方且闸门部102的后方(正后)设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前方吸气部103,在作业者使闸门部102向上方移动而至少形成了开口部的情况下,前方吸气部103对在外构造部10的内部(工作台部101上方的空间)朝向下方的气流进行吸入。前方吸气部103通过多孔板或金属网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通气的方式被覆盖。本实施方式的前方吸气部103为带状,沿闸门部102的主视的宽度方向在左右连续设置。52.当作业者将资材搬入到外构造部10中时,即使打开闸门部102而使外构造部10中的前面部的下方区域开放并形成有开口部的情况下,通过前方吸气部103吸入气流,从而不会产生从内向外穿过开口部的气流。因此,能够保持外构造部10内部空间的清洁度。53.用于回收细胞所需要的构造物被设在外构造部10的前方吸气部103的后方(还包括一部分在前方吸气部103的上方重叠的情况)。54.培养容器置台121及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形成在前方面板12上。前方面板12由在上下方向具有通气性的材料例如多孔板形成,且被设置成浮于工作台部101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张多孔板上,培养容器51、细胞回收容器52、培养基回收容器54分别在被安装于保持部61、62、64的状态下通过安装有进行位置保持的块状止挡件而被区划,由此,培养容器置台121、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在一张前方面板12中,由于在同一平面上设有多个容器置台121~123,因此例如清扫作业很容易。前方面板12的一部分以从上方覆盖前方吸气部103中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工作台部101上。由于前方面板12由多孔板形成,因此,即使为覆盖前方吸气部103的位置关系,也难以妨碍前方吸气部103对气流的吸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面板12的多孔板的孔径形成得比前方吸气部103的多孔板的孔径大,确保了上下方向的通气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利用前方吸气部103上方的空间作为培养容器置台121及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55.机械手11设于外构造部10的内部。机械手11设在外构造部10的工作台部101中前后左右的中央附近。因此,能够将用于细胞回收所需的构造物均衡地配置在机械手11能够够得到的范围内,所以能够使细胞回收装置1作为整体更加紧凑化,能够对减小占有面积作出贡献。56.如图4a~图4c及图5~图8所示(此外,图4a~图4c与图5~图8,因图示的关系存在若干的形状差异),机械手11在前端具有能够握持各容器51~54的手部(或握持部)111。手部111具有接近·背离的一对握持片112、112。接近·背离时的移动是一对握持片112、112保持平行状态的直线移动。各握持片112形成为适于支承容器的形状。各握持片112中,在接近·背离方向上朝向手部111的内侧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凸部113~113。通过这样构成的手部111,不仅对各容器51~54(具体来说,安装在各容器51~54上的各保持部61~64)进行夹持,还能够以凹凸嵌合的状态进行握持,因此,即使为了对内容物进行搅拌、排出而使各容器51~54成为各种姿势(例如上下颠倒、横向),机械手11都能够可靠地对各容器51~54进行支承。57.设在各握持片112上的多个凸部113~113两个为一组,在为正交关系的两个方向上各设置一组。具体来说,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为两个凸部在纵向上并列的组与两个凸部在横向上并列的组。由此,以手部111为基准能够在纵向及横向上对各容器51~54进行支承。而且,在为纵向的情况下,能够上下颠倒地支承,在横向的情况下能够左右颠倒地进行支承。因此,在将液态的内容物转移到其他容器中时,能够在最容易转移的方向上对原容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转移作业。58.关于机械手11对安装了保持部61的培养容器51进行握持的状态,图14a为第1状态,图14b为第2状态。基本的握持状态为第1状态,在将内容物向其他容器转移时,在使机械手11握持的培养容器51的口部朝向下方倾倒的情况下,及在空中摇晃培养容器51的情况下,机械手11对培养容器51进行切换握持而成为第2状态。对于培养容器51以外的各容器52~54来说也是同样的。第1状态与第2状态的切换握持例如是通过将培养容器51或试剂容器53临时放置在临时放置台20上来进行的。59.另外,为了在异常发生时容易进行恢复作业,机械手11被控制为在各个动作中会都在原点位置(手部111朝向前方的位置)临时停止。60.在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中,例如手培养所使用的市售容器51~54在安装了保持部61~64后的状态下被使用。通过这样,其优点在于可以无需使用专用的特殊形状的容器。在各容器51~54中,在呈筒状突出形成的口部安装有螺旋式(旋转式)的盖。61.保持部61~64是用于使机械手11容易握持市售的容器51~54的部件。例如培养容器51用的保持部61形成为图10a~图10d所示的形状,被安装有容器后成为图9a、图9b所示的形状。关于其他的容器用的保持部62~64,图11a~图13b中示出了安装有各容器52~54后的状态或单体的状态。62.在各保持部61~64的侧面设有突出部611~641。各突出部611~641被机械手11的一对握持片112、112夹持。而且,在各突出部611~641形成有与设于机械手11的各握持片112的凸部113一致的凹部612~642。若机械手11直接握持各容器51~54,则存在各容器51~54的侧部挠曲、并从机械手11的手部111滑落的可能性。而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各保持部61~64,机械手11能够介由各保持部61~64可靠地握持各容器51~54。此外,如图12a~图12c所示,试剂容器53用的保持部63中的突出部631不是在保持部63的主体上突出的形态,而是在保持部63的主体的侧部直接形成凹部632。63.如图10c所示,在培养容器51用的保持部61的底部形成有底凹部613。其他的容器用的各保持部62~64也相同,在底部形成有底凹部623~643。形成于各保持部61~64的底凹部613~643形成在关于轴对称(180度)及旋转对称(90度、270度)为非对称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底凹部,各底凹部613~643的底部中的位置及/或大小按容器51~54的种类成为不同的组合。关于试剂容器53虽未图示,但对于清洗液(pbs)容器531与酶(胰蛋白酶)容器532来说,其各底凹部633在底部中的位置是不同的。64.另一方面,在各置台121、122、123、13上,通过例如固定在前方面板12上的销形成有与各保持部61~64的底凹部613~643对应的凸部,各容器51~54若被准确地安装于各置台121、122、123、13则凹凸相嵌合。通过该凹凸的组合,能够将各容器51~54定位在各置台121、122、123、13的准确的位置上。而且,能够防止误安装(同容器但安装方向错误及安装其他容器的情况)。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试剂容器53的清洗液(pbs)容器531与酶(胰蛋白酶)容器532为相同形状,供各容器531、532安装的保持部63除了底凹部633以外其外形也相同。不过,因底凹部633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向试剂容器置台13进行安装时能够将其相互区分。66.由环状的弹性体(硅橡胶等)构成的固定环71、73通过作业者的手预先(搬进细胞回收装置1前)被挂在培养容器51(如图9a、图9b所示)、及试剂容器53(如图12a~图12c所示)上。具体来说,在培养容器51用的保持部61中,以从厚度方向对置的一对面向各自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钩部614、614。在试剂容器53用的保持部63中,以从一个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钩部634。各钩部614、634形成为其前端的径尺寸扩大的形状。在培养容器51用的保持部61中,如图9a、图9b所示,固定环71以图示那样的环状或8字状挂在一对钩部614、614与培养容器51的口部(颈部)。在试剂容器53用的保持部63中,如图12a~图12c所示,固定环73以绕口部一周的方式被挂在1个钩部634与试剂容器53的口部(颈部)。培养容器51及试剂容器53通过固定环71、73被保持在各保持部61、63,因此,即使机械手11握持各保持部61、63上下颠倒地进行摇晃,各容器51、53也不会从各保持部61、63落下,能够使用机械手11从各容器51、53顺畅地排出内容物。67.培养容器置台121是供安装了保持部61的状态下的培养细胞的培养容器51进行载置的台。该培养容器置台121被设置在靠近外构造部10的左右的中央且闸门部102与机械手11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培养容器置台121被设置成与闸门部102的宽度中心大致一致。68.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51,使用市售的“hyperflasktm”(康宁国际公司制),如图9a、图9b所示,在安装有保持部61的状态下进行使用。培养容器51是底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内部在厚度方向上被区分成多层。该培养容器51的厚度方向上的口部的位置为非对称。培养容器置台121中放置各培养容器51的区划中设有对放置培养容器51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传感器使用通过遮蔽光线来进行检测的光学式传感器。传感器设于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底部,光线的照射方向朝向上方。此外,试剂容器置台13、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上也设有同样的传感器。69.在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置台121上能够纵向放置多个(具体来说为三个)培养容器51。此外,能够在培养容器置台121放置任意个数的培养容器51。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一个~三个的范围内任意个数的培养容器51放置于培养容器置台121。三个培养容器51~51在左右方向(直线方向)横向排列地配置于培养容器置台121。也就是说,培养容器置台121沿左右方向(直线方向)设置。因此,三个培养容器51~51距闸门部102的距离为等距离。因此,作业者将各培养容器51放置于培养容器置台121时的放置容易程度不会产生不均,因此,例如与不得不将一部分培养容器51放置于后方的结构相比,操作性优异。另外,由于能够将培养容器51迅速地放入细胞回收装置1并迅速地取出,因此,能够避免因培养容器51的取出放入而导致细胞回收装置1的内部的清洁度降低的情况。培养容器置台121中,各培养容器51以厚度方向沿前后、在厚度方向上呈非对称的口部位于前方的方式排列。70.因进行培养箱处理等理由,培养容器51在处理途中(第1工序结束后)由作业者临时向装置外取出,并在处理结束后(第2工序开始前)再次放入装置内。为了该取出、放入的方便,培养容器置台121被设置在细胞回收装置1的大致中央部且最前方。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不对细胞回收装置1的内部造成污染且容易地对培养容器51进行取出、放入。71.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是供安装了保持部62的状态下的细胞回收容器52载置的台,其中所述细胞回收容器52回收了从培养容器51取出的细胞。细胞回收容器52中除了细胞以外,还转移有酶(胰蛋白酶)及用于清洗培养容器51的内部的清洗液(pbs),其中所述酶是在培养容器51的内部为了从培养的细胞所粘接的表面(细胞贴附面)剥离细胞所添加的酶。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被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右后方(细胞回收装置1的俯视时的方向,以下相同)且机械手11的右前方(机械手11的俯视时的旋转中心基准,以下相同)。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与培养容器置台121和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共同设置在一张前方面板12上。72.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是供安装了保持部64状态下的培养基回收容器54载置的台,其中,所述培养基回收容器54回收了从培养容器51取出的培养基。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被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右后方(培养容器置台121与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之间)且机械手11的右前方。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与培养容器置台121和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共同设置在一张前方面板12上。73.试剂容器置台13是供安装了保持部63的状态下的试剂容器53载置的台,所述试剂容器53放置有用于从培养容器51取出细胞的试剂。此外,试剂容器53(尤其是清洗液容器531)还被用于将一度放置在培养容器51中的试剂(具体来说清洗液(pbs))取出并回收的用途。试剂容器置台13被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后方且机械手11的左前方。74.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置台13为两层式,上层部131是供放有清洗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bs)的清洗液容器531载置的台,下层部132是供放有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胰蛋白酶)的酶容器532载置的台。上层部131与下层部132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支承轴支承。上层部131与下层部132能够单独地以支承轴133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旋转范围为图2中实线与双点划线所示状态之间由图示箭头所表示的范围。实线表示的状态是机械手11握持试剂容器53时的位于后方位置的状态。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是作业者搬入试剂容器53并将试剂容器53放置在上层部131或下层部132时的位于前方位置的状态。通过旋转,能够将试剂容器置台13的上层部131、下层部132移动到前方位置,因此,作业者容易放置试剂容器53,并且机械手11容易握持试剂容器53。75.在试剂容器置台13(上层部131及下层部132)上设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背面板134。在背面板134的上端缘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被切缺的切缺部135。该切缺部135中夹持有保持部63的前端的径尺寸扩大的钩部634,该保持部63安装于试剂容器53。由此,试剂容器53以即使上层部131或下层部132旋转也不会掉落的方式得到支承。7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试剂容器53中,清洗液容器531的数量及酶容器532的数量被设定为与培养容器51的数量(为任意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个~3个)一致。因此,由于统一了细胞回收所需要的试剂容器53的数量,故作业者容易掌握试剂容器53的数量,能够抑制放置在试剂容器置台13上的试剂容器53的数量出错的情况。77.盖开闭装置14对各容器51~54的盖进行开闭。盖开闭装置14设于机械手11的左后方。盖开闭装置14具有旋转握持部141,该旋转握持部141在从径外方向夹持盖的状态下围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由此,使盖相对于各容器51~54的主体旋转。旋转握持部141组合有下侧扩开或收窄的多个扩开片,并相对于放置在设于盖开闭装置14的下部的容器置台142上的各容器51~54上下动。通过该旋转握持部141,能够使用安装有螺旋盖的市售的容器,因此,可以不用准备具备易于开闭的特殊构造的盖的特殊的容器。如图15所示,旋转握持部141由上下两层构成,上部握持部1411的内径较小,下部握持部1412的内径较大。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各容器51~54使用外径不同的两种盖。外径相对小的盖c1被用于培养容器51与试剂容器53,外径相对大的盖c2被用于细胞回收容器52与培养基回收容器54。因此,外径相对小的盖c1被旋转握持部141中的上部握持部1411夹持,外径相对大的盖c2被下部握持部1412夹持。在容器置台142上设有容器挟持装置1421。一部分容器在被容器挟持装置1421沿水平方向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旋转握持部141进行盖的开闭。由此,能够稳定地对盖进行开闭。78.盖传感器15是用于检测各容器51~54上有无盖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线的照射方向被设定为下方的光学传感器。盖开闭装置14被设在机械手11的右后方。在通过盖开闭装置14进行了开闭操作后,各容器51~54必须被移动到盖传感器15的位置。由此,能够可靠地检测出各容器51~54有无盖,能够确认各容器51~54的开闭的实际情况。79.盖置台16是用于临时放置从各容器51~54上取下的盖的台。盖置台16被设于机械手11的右后方且被设于盖传感器15的前方。盖置台16具有:在工作台部101的上方不动的固定台161;相对于固定台161能够装拆的移动台162。从各容器51~54上被取下的盖被载置于移动台162。移动台162设有与各保持部61~64的突出部611~641同样的部分,该部分通过被机械手11的手部111握持,而能够在盖置台16与盖开闭装置14之间移动。80.倾斜台17能够使其上表面171成为水平状态和使上表面171朝向斜前方倾斜的状态。图1表示倾斜的状态。倾斜台17设于机械手11的右侧方。通过使放置在倾斜台17的上表面171的各容器(具体来说为培养容器51、试剂容器53、培养基回收容器54)倾斜,能够不使机械手11所握持的其他容器的液态内容物洒落地有效地将其转移到该各容器51、53、54。81.振动台18是相对于工作台部101在左右往复动(摆动)的台。振动台18被设在机械手11的右前方、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的后方且靠右。培养容器51以其厚度方向为上下的方式横倒地载置于振动台18上。在载置有培养容器51的状态下通过使振动台18在左右往复动,能够对培养容器51施加冲击。通过该冲击,在放入有清洗液(pbs)、酶(胰蛋白酶)的任意方或放入有双方的状态的培养容器51的内部,能够使细胞从培养的细胞所粘接的表面(细胞粘接面)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第2工序中,使放入有清洗液的培养容器51在振动台18上振动。82.移液管装置19用于使细胞回收容器52中含有细胞的内容物悬浊。移液管装置19设在振动台18的右侧方。移液管装置19主要具有:移液管部191、连结管192、液压缸部193、滴漏盘194。移液管部191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具体来说为圆筒状)且为下端收紧的形状。移液管部191通过支承有其上端的旋回臂195进行旋转及上下动,而相对于旋转中心俯视旋转、且上下动。此外,移液管部191每进行一次细胞回收作业更换一次。连结管192以能够通气的方式连结移液管部191的上端与液压缸部193。液压缸部193构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内部设有往复动的液压缸,伴随液压缸部193的往复动,介由移液管部191的下端向移液管部191的内部空间吸引液体、或从移液管部191的内部空间排出液体。滴漏盘194被设置在移液管部191的旋转范围中不与前方面板12重叠的部分(前方面板12的右侧),承接从移液管部191滴落的漏液。83.临时放置台20主要是在机械手11替换握持各容器51~54时供各容器51~54临时放置的、上表面为平面的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放置台20被设置在比工作台部101高的位置。84.操作面板21为触屏面板,显示实时的运转状态,作业者能够对各动作的内容进行设定。另外,在发生异常时进行报警显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中,除此以外还设有维护时等用于操作机械手11的有线控制器22。85.在细胞回收作业时所使用的、被设于外构造部10的内部的各构造物(包括各置台121、122、123、13)被设置为,在机械手11的移动范围(机械手11能够到达的范围)内能够对各容器51~54进行握持,并能够对各容器51~54进行处理。机械手11的移动范围为圆弧状的范围。尤其,各置台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各载置台被配置在距机械手11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与握持对象物位于分散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使用机械手11的作业更容易。86.另外,尤其试剂容器置台13及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被设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右侧方(左右任一者的侧方)且后方。具体来说,试剂容器置台13被设于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侧方,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被设于右侧方。这里,细胞回收容器52、试剂容器53、培养基回收容器54在细胞回收作业开始前被搬入,在细胞回收作业结束后被搬出。因此,基于与在细胞回收作业途中存在搬入搬出情况的培养容器51(优选位于最前位置)之间的关系,试剂容器置台13及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被设在远离细胞回收装置1的中央部的位置,而且,被设于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后方。87.作业者放置各容器51~54的各置台121~123、13被设在高度方向上靠近工作台部101的位置。因此,即使作业者的身高较矮也可以毫不费力地伸手够到,不会妨碍将各容器51~54放置到各置台121~123、13的作业。88.接下来,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进行细胞回收作业(第1工序、第2工序)的一系列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在第1工序中,将经培养而在内部放入有细胞的培养容器51(三个)、试剂容器53(三个清洗液(pbs)容器531、三个酶(胰蛋白酶)容器532)、培养基回收容器54(一个)搬入到装置内,并对放置于各置台121、123、13后的状态以后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工序中,将经过第1工序的培养容器51(三个)、试剂容器53(三个清洗液(pbs)容器531)、细胞回收容器52(一个)搬入到装置内,并对将它们放置于各置台121、122、13后的状态以后的情况进行说明。各工序的以下的说明按照时间经过顺序进行。89.此外,各容器51~54及盖在细胞回收装置1内的移动全部通过机械手11来进行。另外,各容器51~54所具有的盖的开闭是通过各容器51~54相对于盖开闭装置14移动来进行的。盖在盖开闭装置14与盖置台16之间的移动是通过机械手使盖置台16中的移动台162移动来进行的。另外,通过盖开闭装置14对盖进行开闭后,各容器51~54的口部通过机械手11被遮蔽于盖传感器15的下方,来检测盖的开闭状况。另外,在以下的动作说明中虽被省略,但在机械手11替换握持各容器51~54时,各容器51~54被临时放置在临时放置台20上。90.首先对第1工序进行说明。最先将培养基回收容器54的盖取下。被取下盖的状态的培养基回收容器54被载置于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使被取下的盖移动到盖置台16。接下来,取下清洗液(pbs)容器531的盖,并将其放置到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上层部131的规定位置(移动前被放置的位置,以下相同)。使被取下的盖移动到盖置台16。然后,取下酶(胰蛋白酶)容器532的盖,并将其放置到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下层部132的规定位置。使被取下的盖移动到盖置台16。然后,取下培养容器51的盖,并将培养容器51放置在临时放置台20。被取下的盖保持被盖开闭装置14保持的状态不变。91.接下来,使培养基回收容器54移动至倾斜台17上,使倾斜台17以培养基回收容器54的口部朝向斜前方的方式倾斜。机械手11握持培养容器51并使培养容器51倾斜,由此,将培养容器51内的一半左右的培养基转移到培养基回收容器54中。机械手11替换握持培养容器51,将培养容器51内的剩余培养基转移到培养基回收容器54。然后将培养容器51放置在临时放置台20。接下来,将倾斜台17恢复成水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将培养基回收容器54移动至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23。92.此外,在将各容器51~54的内容物转移至其他的容器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检测内容物的移动本身,控制部以确保进行移动内容物的动作的时间为恒定的时间的方式进行控制,93.接下来,将培养容器51移动到倾斜台17,使倾斜台17以培养容器51的口部朝向斜前方的方式倾斜。机械手11握持清洗液(pbs)容器531,并将清洗液(pbs)转移到培养容器51。将清洗液容器531放置到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上层部131的规定位置。然后,将倾斜台17恢复到水平状态,并关闭培养容器51的盖。接下来,机械手11握持培养容器51并在空中摇晃。随后,打开培养容器51的盖,并放置到培养容器置台121的规定位置。然后,将空的清洗液容器531放置到倾斜台17(不过不使其倾斜)。接下来,将培养容器51内的清洗液转移到清洗液容器531。通过该动作,被转移到培养容器51的清洗液又回到原先的清洗液容器531。将培养容器51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规定位置。将清洗液容器531放置在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上层部131的规定位置。94.接下来,将培养容器51移动到倾斜台17,并使倾斜台17以培养容器51的口部朝向斜前方的方式倾斜。机械手11握持酶(胰蛋白酶)容器532,并将酶(胰蛋白酶)转移到培养容器51。将酶容器532放置到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下层部132的规定位置。然后,将倾斜台17恢复至水平状态,并关闭培养容器51的盖。接下来,机械手11握持培养容器51,并在空中晃动。然后将培养容器51放置到培养容器置台121的规定位置。接着,作业者打开闸门部102将培养容器51取出,并随后关闭闸门部102。从细胞回收装置1被临时取出的培养容器51被作业者移动到另外设置的培养箱进行处理。95.接下来,按培养基回收容器54、清洗液容器531、空的酶容器532的顺序关闭盖。在关闭盖时,使移动台162与盖一起从盖置台16移动到盖开闭装置14中的旋转握持部141,使各容器51~54移动到盖开闭装置14的容器置台142。然后,将旋转握持部141握持的盖安装在各容器51~54。至此结束第1工序。96.下面对第2工序进行说明。在第2工序开始前,作业者打开闸门部102,将在培养箱中被处理过的培养容器51放置到培养容器置台121的规定位置(第1工序中所放置的位置),然后关闭闸门部102。在第2工序中,首先,取下细胞回收容器52的盖。并使取下的盖向盖置台16移动。接下来,取下清洗液(pbs)容器531的盖,并放置到试剂容器置台13中的上层部131的规定位置。使取下的盖向盖置台16移动。然后,在空中晃动培养容器51,随后放置到振动台18并使振动台18动作(撞击tapping)。然后,再次将培养容器51在空中晃动。然后,取下培养容器51的盖,将内容物转移到细胞回收容器52。被取下的盖由盖开闭装置14保持不变。97.接下来,使培养容器51移动到倾斜台17,并使倾斜台17以培养容器51的口部朝向斜前方的方式倾斜。接下来,机械手11握持清洗液(pbs)容器531,并将清洗液(pbs)转移到培养容器51。关闭培养容器51的盖。接下来,将培养容器51在空中晃动,然后将其放置于振动台18并使振动台18动作(撞击)。接下来,再次将培养容器51在空中晃动。然后,取下培养容器51的盖,将内容物转移到细胞回收容器52。关闭培养容器51的盖,并使其向培养容器置台121移动。然后,将移液管装置19的移液管部191插入到细胞回收容器52的内容物中,使液压缸部193动作从而进行内容物的吸引和排出,由此使其分散(移液)。然后,将移液管部191的前端从细胞回收容器52的内容物中提起并使液压缸部193动作(空转(空打ちを行う)),由此,使移液管部191内部的残存物(残液)滴落至细胞回收容器52中。接下来,关闭细胞回收容器52的盖,并关闭清洗液容器531的盖。细胞回收装置1的一系列动作至此结束。98.作业者打开闸门部102,并将细胞回收容器52与其他容器从细胞回收装置1取出后,从培养容器51的细胞回收作业结束。此外,在从多个(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培养容器51进行细胞回收的情况下,首先,打开全部试剂容器53的盖,然后以与所述一系列的动作相同的方式重复进行各个培养容器51的处理。在全部的培养容器51的处理结束后,关闭其他全部细胞回收容器52及试剂容器53的盖。99.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培养容器置台121被设置在靠近外构造部10的左右的中央且闸门部102与机械手11之间的位置,由此,作业者将培养容器51相对于培养容器置台121进行放置、拿取比较容易,由于试剂容器置台13及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右侧方且后方,因此,能够将至少各置台121、122、13紧凑地配置在外构造部10的内部。因此,作业者只要进行各容器51~54的拿取、放入即可,用于细胞回收的动作被自动化,而且能够成为紧凑的细胞回收装置1。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中,试剂容器置台13在外构造部10的内部能够前后移动。因此,作业者容易放置试剂容器53,并且机械手11容易握持试剂容器53。101.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即使为没有明示的形态,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102.关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及作用,总结记载如下。所述实施方式的细胞回收装置1具有:外构造部10,在其前面部具有通过上下移动进行开闭的闸门部102、且能够使内部成为清洁环境;机械手11,设于所述外构造部10的内部;培养容器置台121,供培养细胞的培养容器51放置;试剂容器置台131、132,供试剂容器53放置,其中试剂容器53放入有用于从所述培养容器51取出细胞的试剂;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供对从所述培养容器51取出的细胞进行回收的细胞回收容器52放置,各置台以所述机械手11在所述机械手11的移动范围内能够握持各容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构造部10的内部,所述培养容器置台121被设置在靠近所述外构造部10的左右的中央且所述闸门部102与所述机械手11之间的位置,所述试剂容器置台131、132及所述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设在所述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右侧方且后方。103.由此,通过将培养容器置台121设置在靠近外构造部10的左右的中央且闸门部102与机械手11之间的位置,作业者容易将培养容器51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或从培养容器置台121拿取,通过将试剂容器置台131、132及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2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的左右侧方且后方,能够将各置台紧凑地配置在外构造部10的内部。104.另外,所述试剂容器置台131、132在所述外构造部10的内部还可以前后移动。105.由此,通过使试剂容器置台131、132前后移动,作业者能够容易放置试剂容器53,且机械手11能够容易握持试剂容器53。106.另外,在所述外构造部10的前方,且在所述闸门部102的后方,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前方吸气部103,所述培养容器置台121设于上下方向具有通气性的前方面板12,所述前方面板12的一部分还可以从上方覆盖所述前方吸气部103的一部分。107.由此,即使为前方面板12覆盖前方吸气部103的位置关系,也很难妨碍前方吸气部103处的气流吸入。而且,能够将前方吸气部103上方的空间至少作为培养容器置台121加以有效利用。108.以上,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作业者容易将培养容器51放置在培养容器置台121或从培养容器置台121拿取,并且能够将各置台紧凑地配置在外构造部10的内部。因此,能够提供作业者只要进行容器的拿出、放入操作即可、用于细胞回收的动作自动化且紧凑的细胞回收装置1。109.附图标记说明110.1:细胞回收装置,10:外构造部,11:机械手,12:前方面板,13:试剂容器置台,14:盖开闭装置,15:盖传感器,16:盖置台,17:倾斜台,18:振动台,19:移液管装置,20:临时放置台,21:操作面板,22:有线控制器,51:培养容器,52:细胞回收容器,53:试剂容器,54:培养基回收容器,61:培养容器用保持部,62:细胞回收容器用保持部,63:试剂容器用保持部,64:培养基回收容器用保持部,71:固定环(培养容器),73:固定环(试剂容器),101:工作台部,102:闸门部,103:前方吸气部,111:手部,112:握持片,113:凸部,121:培养容器置台,122:细胞回收容器置台,123:培养基回收容器置台,131:上层部(试剂容器置台),132:下层部(试剂容器置台),133:支承轴,134:背面板,135:切缺部,141:旋转握持部,142:容器置台,161:固定台(盖置台),162:移动台(盖置台),171:倾斜台的上表面,191:移液管部,192:连结管,193:液压缸部,194:滴漏盘,195:旋回臂,531:清洗液(pbs)容器,532:酶(胰蛋白酶)容器,613:底凹部(培养容器),623:底凹部(细胞回收容器),633:底凹部(试剂容器),643:底凹部(培养基回收容器),614:钩部(培养容器),634:钩部(试剂容器),1411:上部握持部,1412:下部握持部,1421:容器挟持装置。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