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窗开口的保护装置,其:具有在线性导引的情况下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位的车窗玻璃,其中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车窗玻璃封闭车窗开口,并且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车窗开口打开;具有至少一个遮蔽构型件(beschattungsgebilde),所述遮蔽构型件在线性导引的情况下能够在遮蔽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遮蔽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遮蔽车窗开口,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释放车窗开口;并且具有绳索驱动系统,所述绳索驱动系统被设置用于受驱动地移位车窗玻璃和/或遮蔽构型件并且具有驱动装置以及能借助该驱动装置来运动的并且沿着敷设路径来敷设的绳索线束(seilstrang)。背景技术:2.这样的保护装置由de 10 2006 037 594 a1 已知并且被设置用于轿车的侧窗开口。已知的保护装置具有可运动的车窗玻璃以用于打开且封闭侧窗开口。此外,已知的保护装置具有呈以能卷起且能展开的方式被保持在卷轴上的卷幅形式的遮蔽构型件。在从卷轴上展开的遮蔽位置中,所述卷幅遮蔽侧窗开口。在被卷在卷轴上的释放位置中,所述卷幅释放侧窗开口。此外,已知的保护装置具有带驱动装置和能借助该驱动装置来运动的绳索线束的绳索驱动系统。所述绳索驱动系统形成车窗升降器,该车窗升降器用于移位车窗玻璃并且因此用于打开和关闭侧窗开口。对于所述已知的保护装置来说,原则上设置有所述卷幅在遮蔽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的手动移位。此外,从遮蔽位置到释放位置的半自动的移位是可能的。所述卷幅的这种半自动的移位通过被连接到绳索驱动系统的驱动装置上的驱动元件来实现,该驱动元件与绳索线束分开并且被构造为一种鲍登牵引件。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实现车窗玻璃的和遮蔽构型件的容易且可靠的驱动运动。4.该任务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设置有如下机械的耦合组件,该机械的耦合组件能够根据车窗玻璃的位置、遮蔽构型件的位置和绳索线束的运动在第一耦合状态与第二耦合状态之间转换,其中在所述第一耦合状态中所述遮蔽构型件为了进行受驱动的移位而被耦合到绳索线束上并且所述车窗玻璃与绳索线束解耦,并且在所述第二耦合状态中所述遮蔽构型件与绳索线束解耦并且所述车窗玻璃为了进行受驱动的移位而被耦合到绳索线束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所述遮蔽构型件的、在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全自动地”受驱动的运动并且同时实现或者无论如何保持绳索驱动系统的尽可能简单的构造。对于所述遮蔽构型件的全自动地受驱动的运动来说,尤其不需要另一驱动装置、另一绳索线束或类似物。换而言之,所述绳索驱动系统用作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两者的共同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车窗玻璃逐个时段地并且所述遮蔽构型件逐个时段地被耦合到绳索线束上并且/或者逐个时段地分别与绳索线束解耦。换言之,所述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交替地与绳索线束可松开地连接并且从该绳索线束上松开。为了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存在机械的耦合组件。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能够在第一耦合状态和第二耦合状态之间转换。在第一耦合状态中,所述绳索驱动系统优选仅仅驱动车窗玻璃。在第二耦合状态中,所述绳索驱动系统优选仅仅驱动遮蔽构型件。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优选被设置用于使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分别与绳索线束可松开地传力锁合地和/或形状锁合地耦合。第一和第二耦合状态之间的转换也能够被理解为切换过程或耦合过程。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在第一和第二耦合状态之间的转换根据车窗玻璃是占据其关闭位置还是占据其打开位置、遮蔽构型件是占据其遮蔽位置还是占据其释放位置并且根据绳索线束的运动、尤其运动方向来进行。所述转换自动地和/或机械地受控制地进行。所述绳索线束能够借助驱动装置来运动,其中所述运动优选能够沿着第一驱动方向并且沿着相反的第二驱动方向分别沿着敷设路径来进行。优选地,沿着第一驱动方向的运动引起车窗开口的关闭和/或遮蔽,并且沿着相反的第二驱动方向的运动引起车窗开口的释放和/或打开。优选为了对所述车窗玻璃和/或遮蔽构型件进行线性导引而存在导轨组件。所述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的线性导引优选沿着平行的导引方向来进行。所述遮蔽构型件优选被构造为柔性的平面构型件、例如被构造为卷幅或聚束门(raffstore)或者被构造为形状稳定的遮光片(lichtschutzscheibe)。此外优选如此设计所述耦合组件,从而在所述遮蔽构型件在其遮蔽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位时占据所述第一耦合状态并且在所述绳索线束超出释放位置运动以用于将车窗玻璃移位到打开位置中时取消所述第一耦合状态,并且在所述车窗玻璃在其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时占据所述第二耦合状态并且在所述绳索线束超出关闭位置运动以用于将遮蔽构型件移位到遮蔽位置中时取消所述第二耦合状态。5.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耦合组件具有与遮蔽构型件相连接的第一耦合装置和与车窗玻璃相连接的第二耦合装置,它们分别在导轨组件处得到线性导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在相应的耦合状态中以传递力和传递运动的可松开的方式形状锁合地与至少一个带动元件(mitnehmerelement)配合作用,所述带动元件与绳索线束相连接。由此实现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的特别简单和牢固的构造。所述第一耦合装置与遮蔽构型件的连接独立于相应的耦合状态。相应的情况按意义适用于第二耦合装置与车窗玻璃之间的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带动元件与绳索线束之间的连接。在第一耦合状态中,至少一个用于进行力传递和运动传递的带动元件与第一耦合装置配合作用。在第二耦合状态中,至少一个带动元件与此相应地与第二耦合装置配合作用。至少一个带动元件能够就此而言交替地与第一或第二耦合装置配合作用。优选地,另一带动元件与绳索线束连接,从而能够说是第一和第二带动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带动元件能够配属于第一耦合装置并且所述第二带动元件能够配属于第二耦合装置。在这种设计方案中能够规定,在从第一耦合状态转换为第二耦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带动元件与第一耦合装置脱离嵌合,并且所述第二带动元件与第二耦合装置嵌合。相应的情况按意义相反地在从第二耦合状态转换为第一耦合状态时适用。6.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绳索线束的敷设路径具有至少一个借助第一转向辊来构成的第一折返部(kehre)和一个借助第二转向辊来构成的第二折返部,其中在第一折返部的区域中进行所述第一耦合装置的耦合和解耦,并且其中在第二折返部的区域中进行所述第二耦合装置的耦合和解耦。在相应的折返部的区域中,所述绳索线束的敷设路径具有大于90°、优选在130°和180°之间、特别优选180°的方向转向。如果所述带动元件由于绳索线束的驱动运动而在两个折返部之一的区域中运动,则所述带动元件经历与之相应的方向转向。这种方向反转或转向允许相应的耦合装置的特别容易且牢固的耦合和解耦。7.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第一耦合装置和/或第二耦合装置分别具有在导轨组件上得到线性导引的、拥有带动成型部的滑座单元(schlitteneinheit),所述带动成型部被设置用于可松开地形状锁合地与至少一个带动元件配合作用。所述滑座单元优选能滑动运动地在导轨组件上得到线性导引。在已就绪安装的状态中,所述导轨组件优选被集成到机动车的车门模块中并且布置在车窗开口的窗腰(brüstung)下方。如果两个耦合装置具有一个滑座单元,那也能够说是第一滑座单元和第二滑座单元。所述导轨组件优选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和/或沿着车窗开口的高度方向纵向延伸。在耦合状态下,所述带动成型部与至少一个带动元件配合作用。所述带动成型部优选构造为缝隙、槽、接片或者类似结构。此外优选地,所述导轨组件具有配属于第一耦合装置的第一导轨和配属于第二耦合装置的第二导轨。优选地,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彼此平行地纵向延伸。此外优选地,关闭位置、打开位置、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与相应的耦合装置和/或滑座单元的不同的终端位置在相应的导轨的下部的和/或上部的端部的区域中相对应。8.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带动成型部被构造为单侧敞开的带动缝隙,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为了进行耦合而进入所述带动缝隙中并且形状锁合地被保持,并且所述带动元件为了进行解耦而从所述带动缝隙中退出。这一方面确保了容易且牢固的耦合和解耦。同时,防止了不期望的解耦。如果根据前述设计方案之一所述耦合和解耦在敷设路径的折返部的区域中进行,那么所述单侧敞开的带动缝隙就优选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折返部来纵向延伸。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带动缝隙优选至少部分地是纵向弯曲的、折弯的、弯曲的等等。所述带动缝隙单侧敞开并且就此而言具有入口,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为了进行耦合而朝所述入口中进入到带动缝隙中。在解耦时,所述带动元件通过入口离开所述带动缝隙。9.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第一耦合装置和/或第二耦合装置分别具有如下锁定单元,借助所述锁定单元使得相应的耦合装置在带动元件的控制作用下能够形状锁合地和/或传力锁合地可松开地锁定在导轨组件上。所述锁定单元防止第一耦合装置的不期望的移位并且因此反作用于遮蔽构型件和/或第二耦合装置以及因此车窗玻璃。只要两个耦合装置分别具有一个锁定单元,那也能够说是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带动元件具有特别有利的多重功能。一方面,至少一个带动元件用于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的交替的耦合和/或带动。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带动元件同时用作控制元件,以用于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锁定单元。在锁定状态下,相应的耦合装置借助相应的锁定单元被锁定在导轨组件上并且因此不可运动。在释放状态下,所述锁定单元释放相应的耦合装置的沿着导轨组件的可运动性。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如此控制锁定状态,使得车窗玻璃能够可松开地锁定在关闭和/或打开位置中并且使得所述遮蔽构型件能够可松开地锁定在其遮蔽位置和/或释放位置中。10.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锁定单元具有能够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移位的、带有控制成型部的锁定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与所述控制成型部配合作用,以用于使锁定元件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移位。所述锁定元件为了锁定的目的而与导轨组件配合作用。优选地,所述锁定元件能够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可线性运动地、可枢转运动地和/或可旋转运动地移位。所述移位运动在此优选相对于相应的耦合装置、尤其是其滑座单元来进行(如果存在这样的耦合装置的话)。为了与至少一个带动元件配合作用,所述锁定元件具有如下控制成型部,所述控制成型部尤其能够被设计为缝隙、槽、接片或类似结构。11.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锁定元件是围绕着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尤其被支承在相应的滑座单元上的、带有锁定成型部的旋转轮,所述锁定成型部为了进行锁定而可松开地形状锁合地与导轨组件的端部配合作用。所述旋转轴线优选垂直于相应的耦合装置的沿着导轨组件延伸的导引方向来定向。所述旋转轮能够相对于其余的构件和/或相应的耦合装置的区段、特别是其滑座单元可旋转运动地移位。为了进行形状锁合的锁定,所述旋转轮的锁定成型部与导轨组件的端部配合作用。所述锁定成型部优选被构造在旋转轮的在径向处于外部的边缘区域上。所述锁定成型部尤其能够被构造为槽、缝隙、接片或类似结构。优选地,所述导轨组件的端部具有与锁定成型部互补的成型部。12.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控制成型部被构造为锁定元件上的单侧敞开的控制缝隙,并且/或者所述控制成型部和所述带动成型部在构造用于控制锁定元件的运动的滑槽组件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地布置。为了控制锁定元件在锁定状态与释放状态之间的移位运动,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进入单侧敞开的控制缝隙中。换言之,所述单侧敞开的控制缝隙优选用作用于控制锁定单元的控制滑槽。通过控制成型部和带动成型部的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的布置来构造的滑槽组件尤其实现对于锁定单元的、在锁定状态与释放状态之间的得到改进的且特别精确的控制。13.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存在至少一个另外的遮蔽构型件并且其与绳索驱动系统的另一绳索线束连接,其中所述另外的遮蔽构型件配属于车窗开口的副区段,并且其中所述另一绳索线束与第一耦合装置连接,由此根据遮蔽构型件的移位运动实现所述另外的遮蔽构型件的被牵引的强制运动。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中,所述遮蔽构型件也能够被称为遮蔽主构型件,并且所述另一遮蔽构型件也能够被称为遮蔽副构型件。所述另一遮蔽构型件用于对车窗开口的副区段、例如在机动车的c柱的区域中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三角形的区段进行遮蔽。与所述绳索线束不同,所述另一绳索线束不能直接用驱动装置来驱动。取而代之,所述另一绳索线束与第一耦合装置连接以用于进行被牵引的强制运动。通过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车窗开口的尽可能全面的遮蔽且同时实现两个为此所需的遮蔽构型件的尽可能简单地构造的“全自动的”驱动。所述另一遮蔽构型件在线性导引的情况下能够在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遮蔽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遮蔽车窗开口的副区段,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另一遮蔽构型件释放车窗开口的副区段。优选地,所述遮蔽副构型件在导轨组件上得到线性导引。所述导轨组件优选具有配属于另一遮蔽构型件的导轨,该导轨沿着另一导引方向纵向延伸。所述遮蔽副构型件的另一导引方向优选倾斜于配属于遮蔽主构型件的导引方向来定向。14.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遮蔽构型件是形状稳定的遮光片,其比车窗玻璃相对更不透光和/或至少主要地、特别优选完全地不透光。发明人已经认识到,所述遮蔽构型件作为形状稳定的遮光片的设计方案伴随着大量优点。作为这样的优点,特别是要提到得到改进的防止损坏的保护和在结构上简单的与有待遮蔽的车窗开口的轮廓的可匹配性。这尤其与呈柔性的平面构型件、像比如卷幅的形式的遮蔽构型件相比而言。所述形状稳定的遮光片优选具有如下的外轮廓,所述外轮廓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相应于车窗玻璃的外轮廓。所述形状稳定的遮光片能够由玻璃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其具有分别与所追求的遮蔽和/或遮光协调的不透光特性。15.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根据前述说明的保护装置的耦合组件,其具有至少一个耦合装置,所述耦合装置具有滑座单元和/或具有锁定单元,其中所述滑座单元被设置用于在导轨组件上进行可滑动运动的线性导引并且具有用于与绳索驱动系统的带动元件进行可松开地形状锁合的配合作用的带动成型部,并且其中借助所述锁定单元使得所述耦合装置在带动元件的控制作用下能够可松开地形状锁合地和/或传力锁合地锁定在导轨组件上。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机械的耦合组件及其各设计方案的特征能够是根据本发明的耦合组件的特征并且/或者反之亦然。关于与根据本发明的耦合组件相关联的优点,为了避免重复而参考以上说明。16.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根据前述说明的保护装置的机动车车门。所述保护装置优选布置在机动车车门的车窗开口的窗腰下方。优选地,所述机动车车门具有朝向机动车的内部空间的内护板和朝向环境的车门外板,该车门外板形成机动车的车身的一个区段。所述保护装置被安装在构造在车门外板与内护板之间的结构空间中。附图说明17.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所作的描述来得出,所述实施例借助附图来示出。18.图1示出了用于轿车的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车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机动车车门设有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保护装置的示意性的外部视图,图3在图中隐没(ausblendung)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的情况下并且在图中勾画出保护装置的导轨组件的情况下示出了根据图1和2的保护装置的透视的外部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图1至3的保护装置的示意性的内部视图,图5在图中隐没车窗玻璃和遮蔽构型件的情况下并且在图中勾画出导轨组件的情况下示出了根据图1至4的保护装置的透视的内部视图,图6以透视的分解图示出了根据图1至5的保护装置的、在配属于车窗玻璃的耦合装置的区域中的细节,图7、8、9示出了所述保护装置的借助图6示出的部分区域在不同状态下的示意性的外部视图,图10以与图2相对应的图示方式示出了根据图1至9的保护装置的一种变型方案,该变型方案具有另一遮蔽构型件,图11在图中隐没车窗玻璃、遮蔽构型件和另一遮蔽构型件的情况下示出了根据图10的保护装置,图12以与图4相对应的图示方式示出了根据图10和11的保护装置,并且图13以与图12相对应的内部视图并且在图中隐没车窗玻璃、遮蔽构型件和另一遮蔽构型件的情况下示出了根据图10至12的保护装置。具体实施方式19.根据图1,呈后侧门的形式的机动车车门1被设置用于未详细示出的轿车并且配备有保护装置2。所述保护装置2可以详细地借助图2至9来看出并且配属于机动车车门1的车窗开口3、4。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窗开口3、4具有主开口3和副开口4。所述机动车门1具有承载结构t,该承载结构形成轿车车身的组成部分。该承载结构t具有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原则上已知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因而不需要有关于此的详细阐述。20.保护装置2具有车窗玻璃5、遮蔽构型件6、绳索驱动系统7和机械的耦合组件8。21.所述车窗玻璃5也能够被称为侧窗、更准确地说被称为后侧窗并且能够借助绳索驱动系统7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受驱动地移位。在关闭位置中,所述车窗玻璃5封闭车窗开口3、4、更准确地说封闭车窗开口3、4的主开口3。在打开位置中,所述车窗玻璃5在主开口3的区域中释放车窗开口3、4。所述副开口4 也能够被称为三角窗,其通常由未详细示出的固化玻璃部(festverglasung)来关闭,所述固化玻璃部不能被打开。根据图1、2以及4示出了所述关闭位置。在打开位置中,所述车窗玻璃5以原则上已知的方式沿着车辆高度方向z向下降低,使得所述车窗玻璃5的未详细标明的上棱边大致布置在车窗开口3、4的窗腰的区域中。打开位置在此未在图中详细示出。此外,所述车窗玻璃5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由透明的玻璃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22.所述遮蔽构型件6借助绳索驱动系统7受驱动地可在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在释放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在其主开口3的区域中释放用车窗玻璃5来封闭的车窗开口3、4。所述释放位置在此根据图1、2以及4在图中示出。在释放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沿着车辆高度方向z布置在车窗开口3、4的窗腰下方。在遮蔽位置中,用车窗玻璃5来封闭的车窗开口3、4在其主开口3的区域中借助遮蔽构型件6被遮蔽。在遮蔽位置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沿着车辆高度方向z向上移位并且与车窗玻璃5大致表面覆盖地定位。所述遮蔽位置在此在图中未详细示出。23.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是形状稳定的遮光片l。所述形状稳定的遮光片l相对于车窗玻璃5透光性相对较小。所述遮光片l在此至少主要地、特别优选完全地是不透光的。由此能够实现对于轿车的内部空间的尽可能最大程度上的遮蔽或甚至遮光。所述形状稳定的遮光片l例如能够由染色的玻璃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片l的未详细标明的外轮廓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相应于车窗玻璃5的未详细标明的外轮廓,所述外轮廓又与车窗开口3、4的主开口3的未详细标明的内轮廓相匹配。24.所述绳索驱动系统7用于使车窗玻璃5和遮蔽构型件6在所提到的位置之间受驱动地移位并且具有驱动装置9以及至少一个绳索线束10。所述驱动装置9和绳索线束10本身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来设计。所述驱动装置9就此而言具有未详细标明的电动的马达单元以及传动单元,借助所述传动单元使得所述马达单元以传递力和运动的方式作用到绳索线束10上。所述绳索线束10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为绕行的绳索线束并且一端进入驱动装置9中而另一端从该驱动装置中出来。在此,所述绳索线束10沿着敷设路径v敷设在机动车车门1之内和车窗开口3、4的窗腰之下。此外,所述绳索线束10以未详细示出的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以拉力被预张紧。在此,所述敷设路径v借助还要详细标明的转向辊和至少部分地将绳索线束包裹的抗拉且抗压的护套来构成。所述绳索线束10能够借助驱动装置9沿着敷设路径v来运动并且能够通过对于驱动装置9的相应的操控来选择性地沿着敷设路径v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就此而言,也能够说是第一运动方向r1(逆时针)和第二运动方向r2(顺时针)(图2)。25.所述耦合组件8用于使绳索驱动系统7与车窗玻璃5并且与遮蔽构型件6以交替的传递力并且传递运动的方式相耦合。通过这种交替的耦合,能够省去一方面用于车窗玻璃5并且另一方面用于遮蔽构型件6的分开的绳索驱动系统。换言之,根据本发明,所述绳索驱动系统7一方面起到车窗升降器的作用并且另一方面起到用于遮蔽构型件6的驱动装置的作用。为了能够利用同一个驱动装置实现车窗玻璃5和遮蔽构型件6的符合功能的移位,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能够在第一耦合状态和第二耦合状态之间转换。在第一耦合状态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为了进行受驱动的移位而被耦合到绳索线束10上以并且所述车窗玻璃5与绳索线束10解耦。在第二耦合状态中,所述遮蔽构型件6与绳索线束10解耦并且所述车窗玻璃5为了进行受驱动的移位而被耦合到绳索线束10上。这种耦合和解耦根据车窗玻璃5的位置、遮蔽构型件6的位置和绳索线束10的运动以机械控制的方式来进行。26.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如此设计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8,从而在遮蔽构型件6在其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时占据所述第一耦合状态。在绳索线束10超出释放位置运动时,所述绳索线束10与遮蔽构型件6的耦合被取消。所述绳索线束10的进一步移位于是不引起遮蔽构型件6的进一步移位。此外,在此如此设计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8,从而在车窗玻璃5在其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时占据所述第二耦合状态。在绳索线束超出关闭位置运动时,所述第二耦合状态被取消,从而所述绳索线束10的进一步运动不引起车窗玻璃5的进一步运动。27.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绳索线束10的沿着第一运动方向r1的被驱动的运动引起车窗玻璃5的提升和/或遮蔽构型件6的提升,以用于封闭或遮蔽车窗开口3、4。相反地,沿着第二运动方向r2的移位则引起车窗玻璃5和/或遮蔽构型件6的下降,以用于打开或释放车窗开口3、4。28.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8具有与遮蔽构型件6相连接的第一耦合装置11和与车窗玻璃5相连接的第二耦合装置12。此外,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绳索线束10相连接的带动元件13、14。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13、14配属于机械的耦合装置8和/或绳索驱动系统7。所述至少一个带动元件13、14在绳索线束10沿着敷设路径v运动时与其共同运动并且以这种方式为了进行力传递和运动传递的目的而可松开地形状锁合地与第一耦合装置11和/或第二耦合装置12配合作用。29.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存在两个带动元件13、14,它们也能够被称为第一带动元件13和第二带动元件14。这种具有两个带动元件的设计是有利的,但并不重要。在一种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与此相应地仅仅存在唯一一个带动元件。30.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z布置在遮蔽构型件6的下棱边之下并且借助对此合适的接合连接与遮蔽构型件6或者与固定地与遮蔽构型件6相连接的构件接合在一起。相应的情况按意义适用于第二耦合装置12与车窗玻璃5的连接。所述带动元件13、14以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已知的方式与绳索线束10固定地连接。31.所述车窗玻璃5和遮蔽构型件6在所提到的位置之间的移位在线性导引的情况下进行。为了实现或无论如何支持符合要求的线性导引,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和第二耦合装置12在此在借助图3和5示意性勾画出的导轨组件15、16上得到线性导引。另外,能够存在构造在承载结构t的区域中的并且被设置用于导引车窗玻璃5和/或遮蔽构型件6的线性导引机构。32.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组件15、16具有配属于第一耦合装置11的第一导轨15和配属于第二耦合装置12的第二导轨16。所述第一和第二导轨15、16在其各自的主延伸方向上沿着车辆高度方向z并且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导轨组件15、16以不能详细看出的方式在车窗开口3、4的窗腰下方被固定在承载结构t上。33.在遮蔽构型件6的释放位置中,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占据相对于第一导轨15的纵向延伸范围处于下面的终端位置。在遮蔽位置中,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占据上面的终端位置。在车窗玻璃5的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占据相对于第二导轨16的纵向延伸范围处于上面的终端位置。在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占据下面的终端位置。在此,借助机械的耦合装置8来实现的耦合和解耦在此如此进行,从而当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在其下面的与上面的终端位置之间移位时,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也保持在其上面的终端位置中。相反地,只有当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占据其上面的终端位置并且所述车窗开口3、4封闭时,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才能在其下面的与上面的终端位置之间移位。由此,尤其能够防止由轿车的行车风引起的遮蔽构型件6的损坏。换言之,如此设计所述耦合组件8的机械控制,使得所述车窗开口3、4仅仅在其借助车窗玻璃5封闭的状态下能够被遮蔽。34.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敷设路径v的方向借助多个转向辊17至23多次转向。下面将转向辊22称为第一转向辊并且将转向辊18称为第二转向辊。35.所述第一转向辊22在第一耦合装置11的下面的终端位置的区域中布置在第一导轨15处的端部侧。所述敷设路径v具有借助第一转向辊22来构成的第一折返部c1。在折返部c1的区域中,所述敷设路径v在此折弯180°。所述敷设路径v通过第一转向辊22被分成第一路径区段v1和第二路径区段v2。所述路径区段v1、v2反平行地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在绳索线束10上的耦合和解耦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折返部c1的区域内进行、更准确地说在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和第一耦合装置11被定位在第一折返部c1的区域中时进行。36.在第二转向辊18的区域中,所述敷设路径v构成第二折返部c2。所述绳索线束10在第二折返部c2的区域内在此转向了180°。所述折返部c2和/或第二转向辊18将敷设路径v分成第三路径区段v3和第四路径区段v4。所述第三和第四路径区段v3、v4反平行地纵向延伸。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的耦合和解耦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折返部c2的区域中进行、更准确地说在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和第二带动元件14被定位在第二折返部c2的区域中时进行。37.在探讨第一和第二耦合装置11、12的作用原理和设计的进一步细节之前,首先以尤其在图1至5中所示出的配置为出发点来描述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8的原则上的作用原理。38.在所示出的配置中,所述保护装置2的不同的构件和/或区段占据以下位置:车窗玻璃5处于关闭位置中;第二耦合装置12处于上面的终端位置中;第二带动元件14处于第四路径区段v4的区域中;遮蔽构型件6处于释放位置中;第一耦合装置11处于下面的终端位置中;第一带动元件13处于第一路径区段v1的区域中。此外,在这种配置中,在第二带动元件14与第二耦合装置之间不存在传递力和运动的作用连接。相应的情况适用于第一带动元件13和第一耦合装置11。结果,所述机械的耦合组件8在所示出的配置中占据一种过渡位置,在该过渡位置中不仅所述车窗玻璃5而且所述遮蔽构型件6都与绳索线束10解耦。39.以所提到的配置为出发点,所述绳索线束10借助驱动装置9沿着第一运动方向r1移位。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由此沿着第四路径区段v4向下移位。在此,完全不与第二耦合装置12配合作用。该第二耦合装置保持在其上面的终端位置中。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经过第一折返部c1并且在此与第一耦合装置11进行传递力和运动的作用连接。在绳索线束10沿着第一运动方向r1进一步运动时,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从其下面的终端位置出发沿着导轨组件15、16向上移位。换言之,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连同遮蔽构型件6借助第一带动元件13被向上牵引。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在此沿着第二路径区段v2向上运动。由此,所述遮蔽构型件6能够一直移位到其遮蔽位置中。为了取消遮蔽而使所述绳索线束10沿着第二运动方向r2移位。由此,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连同所耦合的第一耦合装置11以及遮蔽构型件6沿着第二路径区段v2或导轨组件15、16向下移位。在到达第一耦合装置11的下面的终端位置(图2)之后,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经过第一折返部c1。在经过第一折返部c1之后,所述第一带动元件13与第一耦合装置11之间的形状锁合的和/或传力锁合的作用连接被取消,所述遮蔽构型件6与绳索线束10解耦。在绳索线束10沿着第二运动方向r2进一步移位时,所述遮蔽构型件6也保留在释放位置中。从借助附图所示出的配置出发,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然后到达第二折返部c2的区域并且由此与第二耦合装置12进行形状锁合的和/或传力锁合的嵌合。由此,所述车窗玻璃5被耦合到绳索线束10上。在经过第二折返部c2之后,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沿着第三路径区段v3向下运动。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在此连同车窗玻璃5沿着导轨组件15、16向下被朝其下面的终端位置的方向牵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所述车窗玻璃5移位到其打开位置中。通过绳索线束10的运动的重新的方向反转,能够使所述车窗玻璃5移位到其关闭位置中。所述绳索线束10的超出关闭位置的移位引起第二耦合装置12与第二带动元件14脱离嵌合的结果。同时,所述第一带动元件与第一耦合装置11进行嵌合,从而能够在车窗开口3、4此时关闭的情况下将所述遮蔽构型件6移位到其遮蔽位置中。40.下面借助图6至9来阐述所述耦合装置11、12的更详细的设计和作用原理。这首先参考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关于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所作的描述按意义相应地适用于第一耦合装置11。就此而言,不详细阐述所述第一耦合装置的构造。取而代之的是,明确地参照关于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所作的描述。41.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具有在导轨组件15、16上、更准确地说在第二导轨16上得到线性导引的、带有带动成型部25的滑座单元24。所述带动成型部25被设置用于与第二带动元件14进行可松开的形状锁合的配合作用。此外,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具有如下锁定单元26,借助该锁定单元使得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在第二带动元件14的控制作用下能够形状锁合地和/或传力锁合地以能松开的方式锁定在第二导轨16上。42.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座单元24具有如下滑座本体241,该滑座本体直接与第二导轨16可滑动运动地配合作用。为此目的,所述滑座本体241具有沿着该滑座本体241的横向方向对置布置的、向内敞开的以及平行于第二导轨16的纵向延伸方向来纵向延伸的导引缝隙242。在已准备就绪地安装的状态中,所述滑座本体241安放在第二导轨16之上或之处,其中所述第二导轨16的侧面的导引接片161嵌合到导引缝隙242中。当然也能够考虑一种具有仅仅一条导引缝隙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沿着第二导轨16滑动运动并且沿着其余的方向形状锁合地被保持在该第二导轨上。43.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带动成型部25直接被构造在滑座本体241上。此外,所述带动成型部25被构造为单侧敞开的带动缝隙s1。为了使第二耦合装置12耦合,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在一端进入到带动缝隙s1中。为了进行解耦,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从带动缝隙s1中退出。所述带动缝隙s1具有进入区段251、纵向区段252和横向区段253。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具有被构造成圆柱状的带动突起141。所述带动缝隙s1在尺寸上与带动突起141协调一致。纵向区段252平行于第二导轨16的纵向延伸方向来定向。相应的情况适用于绳索线束10的在第二折返部c2的区域中构成的、拥有路径区段v3、v4的敷设路径。所述横向区段253垂直于纵向区段252来定向。所述纵向区段252和横向区段253借助未详细标明的弯曲区段来相互连接。44.所述第二转向辊18布置在第二导轨16的上端部162上并且借助轴元件181可转动地被固定在该第二导轨上,所述轴元件181嵌入到第二导轨16的轴接纳部163中。45.为了使第二耦合装置12耦合,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沿着第三路径区段v3从下向上运动进入到进入区段251中、沿着纵向区段252运动并且随着经过第二折返部c2而运动到横向区段253中。在经过第二折返部c2之后,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从上向下沿着第四路径区段v4运动,其中所述带动突起141沿着第二导轨16的纵向方向形状锁合地被保持在横向区段253中。由此,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被耦合到绳索线束10上并且在第二带动元件14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导轨16被向下牵引。所述第二耦合装置的脱耦以运动学上相反的方式进行。46.所述锁定单元26用于将第二耦合装置12可松开地锁定在上面的终端位置中。由此,所述车窗玻璃5能够在与绳索线束10解耦之后可靠地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中。所述锁定单元26在第二带动元件14的作用下能够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在锁定状态中,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被锁定在第二导轨16上。在释放状态下,这种锁定被释放并且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与此相应地能够沿着第二导轨16可线性运动地移位。47.为了在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所述锁定单元26具有可相对运动的锁定元件261。所述锁定元件261一方面与第二带动元件14配合作用并且另一方面在锁定状态中与端部区域162配合作用。48.为了与第二带动元件14配合作用,所述锁定元件261具有控制成型部262。该控制成型部在此被设计为单侧敞开的控制缝隙s2。49.为了与端部区域162配合作用,所述锁定元件261具有锁定成型部263。在锁定状态中,该锁定成型部形状锁合地与第二导轨16的锁定接片164配合作用。所述锁定接片164从第二导轨的纵向延伸范围出发弯曲了大约90°并且形成第二导轨16的上末端。50.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元件261以能围绕着在图6中以虚线标出的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滑座单元24上、更准确地说被支承在其滑座本体241上。在此,所述锁定元件261被构造为旋转轮264并且具有基本上圆盘形的基本形状。所述旋转轮264在已准备就绪地安装的状态中被装到滑座本体241的未详细标明的接纳凹部中,该接纳凹部沿着横向方向布置在两条导引缝隙242之间。所述旋转轮264借助轮轴265以能围绕着旋转轴线d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滑座本体241上。为此,所述轮轴265嵌合到滑座本体241的未详细标明的接纳孔中。51.单侧敞开的控制缝隙s2形成旋转轮264的径向穿孔(ausklinkung)并且具有进入区段266和沿着控制缝隙262的纵向方向紧挨着与进入区段266毗连的端部区段267。所述锁定成型部263在旋转轮264的边缘侧构成。在此,所述锁定成型部263是径向向内敞开的、底切的槽n,该槽沿着旋转轮264的圆周方向纵向延伸。所述槽n在此在大约150°的范围内延伸。在锁定状态中,所述旋转轮264的未详细标明的设有槽n的边缘区域搭接着(übergreifen)端部162。在此,所述锁定接片164沿着第二导轨16的纵向方向形状锁合地嵌合到槽n中。在此,所述锁定接片164以与所述槽的半径相协调的方式弯曲地纵向延伸。52.图9示出了第二耦合装置12的解耦的和锁定的状态。为了解除锁定并且为了使第二耦合装置12耦合,将所述第二带动元件14沿着第一运动方向r1在第三路径区段v3之内移位。在此,这些缝隙s1、s2形成滑槽组件。在此,带动突起141首先进入到所述带动缝隙s1的进入区段251中。在经过纵向区段252之后,所述带动突起141嵌合到旋转轮264的控制缝隙s2中。通过进一步移位,所述带动突起141沿着带动缝隙s1的弯曲区段运动,由此所述旋转轮264围绕着旋转轴线d逆时针旋转(图8)。在此,所述旋转轮264的边缘区域释放上端部162。所述槽n与锁定接片164脱离嵌合。在经过第二折返部c2之后,所述带动突起141处于横向区段253中。沿着第四路径区段v4的进一步移位使得所述第二耦合装置12被耦合并且在第二带动元件14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导轨16被向下牵引。解耦和锁定以运动学上相反的方式来进行。53.借助图11至13示出了保护装置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被构造为根据图1至9的保护装置2的变型方案。所述保护装置2'基本上具有与保护装置2相同的构造。下面仅仅探讨主要的区别。54.与保护装置2不同,所述保护装置2'具有另一遮蔽构型件30和另一绳索线束50。另一遮蔽构型件30配属于车窗开口3、4的副开口4并且能在与之相应的遮蔽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另一绳索线束借助连接装置40以传递力和运动的方式与另一遮蔽构型件30相连接。所述连接装置40在线性导引的情况下能够在图中未详细示出的导轨上运动。与绳索线束10不同,另一绳索线束30不是直接借助驱动装置9来驱动。更确切地说,另一绳索线束30与第一耦合装置11'相连接。由此,根据遮蔽构型件6的移位运动实现另一遮蔽构型件30的被牵引的强制运动。为了与另一绳索线束30相连接,所述第一耦合装置11'具有连接区段111。所述连接区段111以传递力和运动的方式与另一绳索线束30相连接。55.在借助图10至13看出的配置中,另一遮蔽构型件30占据其释放位置。所述连接装置40在此相对于其移位方向和未详细示出的导轨占据下面的终端位置。在第一耦合装置11'从其下面的终端位置出发朝上面的终端位置的方向移位时,所述连接装置40连同与其连接的另一遮蔽构型件30在受到强制导引的情况下被牵引。在此,所述强制运动朝两个方向进行。56.此外,与遮蔽构型件6相对应,另一遮蔽构型件30被设计为形状稳定的遮光片。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用于机动车的车窗开口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1-01 23:06:16
340
关键词: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