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30 20:55:30     675



水利;给水;排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1.本技术涉及溢洪道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背景技术:2.溢洪道是属于泄水建筑物的一种,用于宣泄水库中无法容纳的洪水,用以来保障坝体安全,溢洪道一般不经常工作,在却是水库枢纽中的重要建筑物,在建设溢洪道的过程中需要对溢洪道设置一些加固的结构,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溢洪道产生坍塌等。3.现有的溢洪道包括溢洪槽体以及挑流鼻坎,挑流鼻坎固定连接在溢洪槽体的最底端,连接在溢洪槽体的最底端的挑流鼻坎可以实现挑流消能的消能工。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使用时水流将直接对挑流鼻坎进行冲击,容易使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减少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7.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包括溢洪槽体以及挑流鼻坎,还包括设于挑流鼻坎上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板以及锁定件,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挑流鼻坎上对挑流鼻坎进行防护,所述防护板通过锁定件可拆卸连接在挑流鼻坎上。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设置在挑流鼻坎上对挑流鼻坎进行防护,当防护板被水流长时间冲击出现损坏,可以将锁定件拆卸掉,对防护板进行更换,进而减少水流对挑流鼻坎的冲击,提高溢洪道挑流鼻坎结构稳固性,减少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9.可选的,所述防护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抵接在挑流鼻坎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抵接挑流鼻坎远离溢洪槽体一侧的侧面。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的第一连接板对挑流鼻坎的上端面起到防护作用,第二连接板对挑流鼻坎的侧面起到防护作用,进而减少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1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面为阶梯状设置。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的上端面为阶梯状设置,可以延长水流的路径,实现对水流的缓冲作用,减小水流冲击力,实现对挑流鼻坎的防护。13.可选的,所述溢洪槽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缓冲水流的缓冲板。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板可以对水流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小水流的冲击力。15.可选的,所述缓冲板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设置在溢洪槽体的侧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以及固定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卡块、弹簧,所述溢洪槽体的内壁靠近缓冲板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缓冲板靠近溢洪槽体的内壁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弹簧设置在滑槽内,所述弹簧固定连接在溢洪槽体的内壁与卡块之间,所述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卡块卡在缓冲板的卡槽内,所述固定件将缓冲板与卡块固定连接。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件使卡块与缓冲板固定,通过弹簧起到缓冲作用,使缓冲板可以对水流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小水流的冲击力。17.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膨胀螺栓,所述膨胀螺栓竖直固定在缓冲板内,且所述膨胀螺栓的一端贯穿卡块。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膨胀螺栓可以实现卡块与缓冲板的固定,实现缓冲板对水流的缓冲作用,当需要拆卸、更换时,也非常方便快捷。19.可选的,所述卡块与溢洪槽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定位杆以及定位块,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卡块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溢洪槽体外侧,且所述定位块设置在定位杆延伸出溢洪槽体外侧的一端,所述定位块与溢洪槽体外侧抵接。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定位杆可以承载冲击力,减小弹簧所承载的水流冲击力,进而减少出现对缓冲板被冲跑的情况出现,延长缓冲板的使用寿命。21.可选的,所述缓冲板远离溢洪槽体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面。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弧形面可以使水流沿弧形面流动,进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并且弧形面上设有锯齿,使水流沿锯齿面进行流动,对水流的冲击力进行分散,进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23.可选的,所述弧形面上设有锯齿。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锯齿,使水流沿锯齿面进行流动,对水流的冲击力进行分散,进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26.1.设置的防护板,可拆卸设置在挑流鼻坎上的防护板可以对挑流鼻坎起到防护作用,使防护板承受水流向下的冲击力进而实现对挑流鼻坎的保护,减少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27.2.设置的缓冲板,可以对流入溢洪槽体的水流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继而减小水流冲力对挑流鼻坎的损坏,实现对挑流鼻坎的保护,减少挑流鼻坎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附图说明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9.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30.附图标记:1、溢洪槽体;10、滑槽;2、挑流鼻坎;3、防护板;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4、锁定件;5、缓冲板;50、卡槽;51、弧形面;52、锯齿;6、连接组件;61、卡块;62、弹簧;63、膨胀螺栓;64、定位杆;65、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参照图1,包括溢洪槽体1以及挑流鼻坎2,包括设于挑流鼻坎2上的防护组件,防护组件对挑流鼻坎2进行防护,减少出现挑流鼻坎2被水流冲击坏的情况,防护组件防护板3以及锁定件4,防护板3设置在挑流鼻坎2上对挑流鼻坎2进行防护,锁定件4将防护板3可拆卸连接在挑流鼻坎2上,当防护板3被水流长时间冲击出现损坏,可以将锁定件4拆卸掉,对防护板3进行更换,进而减少水流对挑流鼻坎2的冲击,提高溢洪道挑流鼻坎2结构稳固性,减少挑流鼻坎2两侧撑裂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出现。33.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防护板3包括第一连接板31以及第二连接板32,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相垂直设置,第一连接板31抵接在挑流鼻坎2的上表面,并且第一连接板31的上端面为阶梯状设置,当水流沿溢洪槽体1往下流时,第一连接板31呈阶梯状设置的上端面可以对水流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第二连接板32抵接挑流鼻坎2远离溢洪槽体1一侧的侧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4包括螺栓,通过螺栓将第二连接板32固定在挑流鼻坎2远离溢洪槽体1一侧的侧面,并且螺栓的一端稳固的插设在当长时间使用溢洪槽体1下端的混凝土地面上,出现水流将第防护板3冲刷坏之后,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实现对防护板3的拆卸与安装。34.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减小水流的冲击力,在本实施例中,溢洪槽体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缓冲水流的缓冲板5,缓冲板5远离溢洪槽体1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面51,设置的弧形面51可以使水流沿弧形面51流动,进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并且弧形面51上设有锯齿52,使水流沿锯齿52面进行流动,对水流的冲击力进行分散,进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并且,缓冲板5通过连接组件6可拆卸设置在溢洪槽体1的侧壁,当缓冲板5被冲坏之后,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实现对缓冲板5的更换。35.参照图2,连接组件6包括连接件以及固定件,连接件包括卡块61以及弹簧62,溢洪槽体1的内壁靠近缓冲板5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0,滑槽10沿水平方向设置,卡块61沿卡槽50的设置的方向滑动连接在滑槽10内,缓冲板5靠近溢洪槽体1的内壁一侧开设有卡槽50,弹簧62设置在滑槽10内,弹簧62固定连接在溢洪槽体1的内壁与卡块61之间,弹簧62的一端与滑槽10的内壁固定连接,弹簧62的另一端与卡块61固定连接,弹簧62处于初始状态时,卡块61卡在缓冲板5的卡槽50内;固定件包括膨胀螺栓63,膨胀螺栓63竖直固定在缓冲板5内,且膨胀螺栓63的一端贯穿卡块61,使卡块61与缓冲板5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缓冲板5对水流的缓冲,还可以减小水流对溢洪槽体1的内壁的冲击,继而实现对溢洪槽体1的内壁的保护。3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延长缓冲板5的使用寿命,参照图2,卡块61与溢洪槽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定位杆64以及定位块65,定位杆64的一端与卡块61固定连接,定位杆64的另一端延伸出溢洪槽体1外侧,且定位块65设置在定位杆64延伸出溢洪槽体1外侧的一端,定位块65与溢洪槽体1外侧抵接,可以使定位杆64对缓冲板5起到定位的作用,减小弹簧62所承载的水流冲击力,进而减少出现对缓冲板5被冲跑的情况出现,延长缓冲板5的使用寿命。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库溢洪道加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可拆卸设置在挑流鼻坎2上的防护板3可以对挑流鼻坎2起到防护作用,使防护板3承受水流向下的冲击力进而实现对挑流鼻坎2的保护;并且设置的缓冲板5可以对流入溢洪槽体1的水流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击力,继而减小水流冲力对挑流鼻坎2的损坏,实现对挑流鼻坎2的保护。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