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连续脱酸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27 21:55:25     760



物理化学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技术涉及脱酸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脱酸装置。背景技术:2.脱酸,是一个化学用语,意思是指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除去。粗油中含有约0.5%以上的游离脂肪酸,米糠油中高达10%。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可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除去游离脂肪酸,称为脱酸,又称为碱炼。3.针对中国专利公开号公开的“生物柴油预处理连续脱酸装置,主要由甲醇高位槽、油脂高位槽、硫酸高位槽、水高位槽、流量计、反应釜组成,甲醇高位槽、油脂高位槽分别通过流量计从同一管道和反应釜连接,硫酸高位槽通过流量计和反应釜直接管道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反应釜和油水分离槽之间设一sk静态混合器,sk静态混合器的进口和反应釜上部出口连接,在油水分离槽的后面还设一盐滤槽。所述的水高位槽,通过流量计和反应釜的出口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将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进行连续脱酸,且能将脱酸过程中的水分连续的去除,从而可以满足制备生物柴油的酯交换反应的原料的连续供应,提高生物柴油的产率”。4.上述文件确实可以通过反应釜内甲醇、硫酸和油脂的酯化反应,来对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进行去除,但酯化反应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而现有的生物柴油预处理连续脱酸装置无法对这些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造成能量的浪费,故无法满足现有技术所需。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现有脱酸装置无法对酯化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脱酸装置。6.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脱酸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7.一种连续脱酸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甲醇管、油脂管和硫酸管,所述反应釜内壁固定连接有换热器,所述反应釜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底端外壁自身而下依次固定连接有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位于反应釜内侧底部,所述转杆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转动设置有圆球,所述圆球底部与反应釜内壁底部配合抵接。8.可选的,所述转杆顶端转动连接在反应釜内壁顶部中心处,所述支撑板位于搅拌叶片下方。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釜可对转杆进行连接与限位,支撑板旋转后也能像搅拌叶片对反应釜内混合液进行搅拌。10.可选的,所述支撑板底部开设有套孔,所述圆球顶端转动连接在套孔内。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能通过套孔对圆球进行连接与限位。12.可选的,所述反应釜内壁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排料硬管,所述排料硬管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sk静态混合器。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釜能通过排料液管将酯化反应后的混合液导入sk静态混合器中。14.可选的,所述排料硬管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注水管,所述sk静态混合器和注水管均位于反应釜外部。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水管可将水通过排料硬管注入sk静态混合器内,sk静态混合器内脱酸后的混合液和水会混合,而将混合液中硫酸溶解在水中,从而达到连续脱酸的效果,16.可选的,所述排料硬管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阀门,所述第一电动阀门位于支撑板下方。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动阀门可控制排料硬管内的畅通或闭合。18.可选的,所述反应釜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阀门。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气管可对反应釜与外界空气进行连通,第二电动阀门可控制导气管内的畅通与闭合。20.可选的,所述导气管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除尘滤网,所述除尘滤网位于反应釜外部。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尘滤网可对进入导气管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对灰尘等异物进行阻挡。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23.1.通过换热器,可对反应釜内混合液进行酯化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便于人们对回收的热量进行利用,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电机配合搅拌叶片等部件,可对混合液进行搅拌和混合,提高了混合液酯化反应的速率,支撑板配合圆球可对转杆进行支撑,提高搅拌叶片旋转时的稳定性,圆球可通过旋转来降低自身与反应釜之间的磨损和阻力,整体方便实用,适宜大量生产。24.2.通过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搅拌叶片,可在不同高度对混合液进行搅拌,提高对混合液的搅拌速率,导气管便于反应釜与外界空气进行连通,防止油脂管等部件向反应釜内上料时,由于反应釜内空气无法排出而导致上料过慢,从而使得导气管可提高反应釜的上料和出料速率,间接缩短了装置连接脱酸的时间,加快了脱酸的进程。附图说明2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6.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内部示意图;27.图3是本技术的图2中a结构放大图;28.图4是本技术的图2中导气管结构放大图。29.附图标记说明:1、反应釜;11、甲醇管;12、油脂管;13、硫酸管;14、排料硬管;15、sk静态混合器;16、注水管;17、换热器;18、第一电动阀门;2、电机;21、转杆;22、搅拌叶片;23、支撑板;24、套孔;25、圆球;3、导气管;31、第二电动阀门;32、除尘滤网。具体实施方式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连续脱酸装置,参照图1-2,包括反应釜1,反应釜1为现有的反应釜,其内部结构均已公开,在此不过多赘述,反应釜1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甲醇管11、油脂管12和硫酸管13,便于甲醇管11、油脂管12和硫酸管13向反应釜1内注入一定比例的甲醇、油脂和硫酸,反应釜1内壁固定连接有换热器17,换热器17可对反应釜1内酯化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回收的热量可用于其它工厂设备的预热等再利用途径。32.参照图2-3,反应釜1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反应釜1可对电机2进行支撑与固定,电机2输出端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1,电机2运行后可带动转杆21进行旋转,转杆21顶端转动连接在反应釜1内壁顶部中心处,使得反应釜1可对转杆21进行连接与限位。33.参照图2-3,转杆21底端外壁自身而下依次固定连接有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搅拌叶片22,搅拌叶片22位于反应釜1内侧底部,转杆21运行后会带动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搅拌叶片22,从不同高度对反应釜1内混合液进行搅拌与混合。34.参照图3,转杆21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两个支撑板23,转杆21会带动支撑板23进行旋转,支撑板23位于搅拌叶片22下方,支撑板23旋转后也能像搅拌叶片22对反应釜1内混合液进行搅拌。35.参照图3,支撑板23底部开设有套孔24,支撑板23底端转动设置有圆球25,圆球25顶端转动连接在套孔24内,使得支撑板23能通过套孔24对圆球25进行连接与限位,支撑板23与圆球25的连接方式与现有球铰转动机构的连接方式相同。36.参照图2-3,圆球25底部与反应釜1内壁底部配合抵接,使得圆球25和支撑板23能对转杆21底端进行支撑,提高转杆21和搅拌叶片22旋转时的稳定性,使电机2不易产生晃动,从而可延长转杆21、搅拌叶片22和电机2的使用寿命。37.参照图2-3,反应釜1内壁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排料硬管14,排料硬管14底端外壁固定连接有sk静态混合器15,反应釜1能通过排料硬管14将酯化反应后的混合液导入sk静态混合器15中。38.参照图2,排料硬管14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注水管16,便于注水管16向排料硬管14内进行注水,反应釜1的釜体高度高于sk静态混合器15,使得排料硬管14内的水也会进入到sk静态混合器15中,sk静态混合器15和注水管16均位于反应釜1外部,sk静态混合器15内脱酸后的混合液和水充分混合,会将混合液中硫酸溶解在水中,从而达到连续脱酸的效果。39.参照图1-3,排料硬管14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阀门18,第一电动阀门18可控制排料硬管14内的畅通或闭合,第一电动阀门18位于支撑板23下方,便于支撑板23下方的混合液流入至第一电动阀门18所处的排料硬管14内。40.参照图2与图4,反应釜1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3,导气管3可对反应釜1与外界空气进行连通,导气管3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阀门31,第二电动阀门31可控制导气管3内的畅通与闭合,尽量减少反应釜1内硫酸等液体的气味通过导气管3飘散至外界空气中的几率。41.参照图2与图4,导气管3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除尘滤网32,导气管3可对除尘滤网32进行支撑与连接,除尘滤网32位于反应釜1外部,除尘滤网32可对进入导气管3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对灰尘等异物进行阻挡,防止这些异物进入反应釜1内而污染混合液,除尘滤网32可采用孔径小于灰尘粒径的过滤,比如hepa过滤网。42.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脱酸装置的实施原理为:43.使用时人们可通过甲醇管11、油脂管12和硫酸管13向反应釜1内注入一定比例的甲醇、油脂和硫酸,来进行上料,然后开启电机2,电机2运行后会带动多个搅拌叶片22和支撑板23进行旋转,搅拌叶片22和支撑板23旋转后能对甲醇、油脂和硫酸的混合液进行搅拌,搅拌后的混合液会进行酯化反应,来对游离脂肪酸进行去除,并产生大量的热量,其中换热器17会对反应釜1内混合液进行酯化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便于人们对回收的热量进行利用。44.反应后控制第一电动阀门18,使排料硬管14畅通,此时反应釜1内酯化反应后的混合液会进入到sk静态混合器15,从而完成反应釜1内混合液的出料,接着通过注水管16向排料硬管14内注水,排料硬管14内水会进入到sk静态混合器15中,sk静态混合器15内脱酸后的混合液和水充分混合,会将混合液中硫酸溶解在水中,从而达到连续脱酸的效果。45.在反应釜1上料和出料时,人们可控制第二电动阀门31使导气管3内保持畅通,使反应釜1内空气能与外界空气进行连通,防止由于气体无法排出或进入而而导致上料和出料过慢。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