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带急停多相手控阀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27 20:45:19     985



流体压力执行机构;一般液压技术和气动零部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控制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带急停多相手控阀。背景技术:2.在单轨吊车使用过程中,为了确保单轨吊车上各个气动部件的协调工作,常需要采用气动多相手控阀门来对单轨吊车上的气动部件进行控制。3.然而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使用时主要是依靠人工手动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的通断,导致阀门在按压使用后仍需要人工手动上抬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关闭,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气动多相手控阀门控制的灵敏度,同时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上的各个气路的控制部件均是独立的,导致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遇到外部气动部件异常工作时,需要逐个关闭各个气路来实现阀门整体的关闭,从而使得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紧急情况下的闭合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带急停多相手控阀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带急停多相手控阀,解决了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使用时主要是依靠人工手动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的通断,导致阀门在按压使用后仍需要人工手动上抬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关闭,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气动多相手控阀门控制的灵敏度,同时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上的各个气路的控制部件均是独立的,导致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遇到外部气动部件异常工作时,需要逐个关闭各个气路来实现阀门整体的关闭,从而使得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紧急情况下的闭合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6.(二)技术方案7.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带急停多相手控阀,包括阀体、小阀杆、推力簧和急停阀杆,所述阀体上端中部安装有所述急停阀杆,所述急停阀杆顶端连接有手柄,所述阀体内位于所述急停阀杆一侧安装有钢珠,所述钢珠背对所述急停阀杆一侧连接有弹簧,所述阀体上端位于所述急停阀杆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所述小阀杆,所述阀体上位于所述小阀杆一侧连接有压板,所述阀体内位于所述小阀杆下方安装有所述推力簧,所述阀体一侧壁上正对所述急停阀杆处开设有进气口,所述阀体上位于所述进气口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出气口。8.进一步的,所述手柄与所述急停阀杆插接,所述阀体上正对所述急停阀杆处均开设有气道。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阀体内正对所述急停阀杆处的气道为该控制阀的主气道,因而当主气道关闭后便可实现整个阀门的关闭。10.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内位于所述弹簧处采用内凹结构,所述弹簧与所述钢珠以及所述阀体均接触,且所述弹簧压力可调。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急停阀杆外壁上正对所述钢珠处采用内凹结构,通过在所述急停阀杆在下压时使所述钢珠在所述弹簧作用下卡在所述急停阀杆的内凹部位,从而实现所述急停阀杆在下压后的自动限位,且该限位可通过施加外力而解除,以确保所述急停阀杆在正常使用时的上移限位。12.进一步的,所述压板与所述阀体转动连接,所述阀体上正对所述小阀杆处均开设有气道。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动所述压板能够实现所述小阀杆的下移,所述小阀杆下移后便可使所述进气口与相应的出气口接通,以实现相应气动部件动作。14.进一步的,所述推力簧顶端与所述小阀杆底端接触,所述推力簧与所述阀体内通过卡压的方式相连。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推力簧能够在所述压板处外力撤去后实现所述小阀杆的自动上移,从而实现该控制阀上相应气路的快速关闭,提高该控制阀控制的灵敏度。16.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上正对所述急停阀杆处的气道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阀体上正对所述小阀杆处的气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阀体内的气道之间相互连通。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确保所述小阀杆以及所述急停阀杆在动作时能够实现该控制阀内相应的气路的接通。18.(三)有益效果19.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20.为解决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使用时主要是依靠人工手动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的通断,导致阀门在按压使用后仍需要人工手动上抬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关闭,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气动多相手控阀门控制的灵敏度,同时目前单轨吊车上用的气动多相手控阀门上的各个气路的控制部件均是独立的,导致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遇到外部气动部件异常工作时,需要逐个关闭各个气路来实现阀门整体的关闭,从而使得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紧急情况下的闭合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压板、小阀杆、推力簧、手柄、急停阀杆、弹簧以及钢珠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在该气动多相手控阀门使用时通过推力簧来实现压板在压动使用后的自动上移复位,以实现相应气路的快速关闭,避免了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按压使用后人工手动上抬来实现阀门上相应气路关闭的繁琐操作,大大提高了气动多相手控阀门控制的灵敏度,另一方面通过将手柄以及急停阀杆下压,并使急停阀杆在弹簧以及钢珠作用下快速限位,能够在外部气动部件异常工作时实现该气动多相手控阀门紧急关闭,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气动多相手控阀门在紧急情况下的闭合效率。附图说明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急停多相手控阀上a-a向的主剖视图;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急停多相手控阀上b-b向的主剖视图;23.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急停多相手控阀的右视图;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急停多相手控阀的俯视图。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6.1、阀体;2、急停阀杆;3、钢珠;4、弹簧;5、手柄;6、压板;7、小阀杆;8、推力簧;9、出气口;10、进气口。具体实施方式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28.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带急停多相手控阀,包括阀体1、小阀杆7、推力簧8和急停阀杆2,阀体1上端中部安装有急停阀杆2,急停阀杆2顶端连接有手柄5,阀体1内位于急停阀杆2一侧安装有钢珠3,钢珠3背对急停阀杆2一侧连接有弹簧4,急停阀杆2外壁上正对钢珠3处采用内凹结构,通过在急停阀杆2在下压时使钢珠3在弹簧4作用下卡在急停阀杆2的内凹部位,从而实现急停阀杆2在下压后的自动限位,且该限位可通过施加外力而解除,以确保急停阀杆2在正常使用时的上移限位,阀体1上端位于急停阀杆2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小阀杆7,阀体1上位于小阀杆7一侧连接有压板6,压动压板6能够实现小阀杆7的下移,小阀杆7下移后便可使进气口10与相应的出气口9接通,以实现相应气动部件动作,阀体1内位于小阀杆7下方安装有推力簧8,推力簧8能够在压板6处外力撤去后实现小阀杆7的自动上移,从而实现该手控阀上相应气路的快速关闭,提高该手控阀控制的灵敏度,阀体1一侧壁上正对急停阀杆2处开设有进气口10,阀体1上位于进气口10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出气口9。29.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手柄5与急停阀杆2插接,阀体1上正对急停阀杆2处均开设有气道,阀体1内正对急停阀杆2处的气道为该手控阀的主气道,因而当主气道关闭后便可实现整个阀门的关闭,阀体1内位于弹簧4处采用内凹结构,弹簧4与钢珠3以及阀体1均接触,且弹簧4压力可调。30.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压板6与阀体1转动连接,阀体1上正对小阀杆7处均开设有气道,推力簧8顶端与小阀杆7底端接触,推力簧8与阀体1内通过卡压的方式相连,阀体1上正对急停阀杆2处的气道与进气口10连通,阀体1上正对小阀杆7处的气道与出气口9连通,阀体1内的气道之间相互连通,能够确保小阀杆7以及急停阀杆2在动作时能够实现该手控阀内相应的气路的接通。31.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首先将进气口10以及出气口9分别与相应的气动控制管道相连,然后便可使得该手控阀投入使用,其中在使用过程中,当遇到外部气动部件异常工作时,可通过手柄5将急停阀杆2下压来实现该手控阀整体的紧急关闭,从而使相应的气动部件停止动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当需要使外部气动部件正常工作时,只需压动相应的压板6来实现相应的小阀杆7的下压,以实现相应气动部件的气路接通,便可实现相应的气动部件的正常工作,当气动部件工作后,只需松开压板6便可在推力簧8作用下实现小阀杆7的快速上移,以便实现相应气路的快速关闭,大大提高了手控阀控制的灵敏度。3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