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27 20:45:08     384



电气元件制品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申请涉及电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背景技术:2.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现有的电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多热量不易散去,长时间高温容易损坏电感器,降低其使用寿命。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以改善上述问题。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电感器,所述内腔内部相对于电感器外部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外部的一侧安装有侧水箱,且侧水箱与固定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外壳上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顶壳,所述固定顶壳内部下端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水盒,且循环水盒与侧水箱通过出水管和回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外部相对于循环水盒内部的一侧安装有水泵,所述循环水盒外部的上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下端安装有下导热板,且下导热板贯穿并延伸至循环水盒的内部。5.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上端安装有上导热板,且上导热板与半导体制冷器固定连接,所述上导热板的上端相对于固定顶壳内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6.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驱动电机外部相对于固定顶壳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7.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固定架与固定顶壳和驱动电机固定连接。8.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扇叶,且扇叶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9.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电感器的上端安装有连接端,且连接端贯穿并延伸至电感器的外部。10.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1.1、在使用电感器时,启动水泵与半导体制冷器,半导体制冷器的制冷端制冷通过下导热板对循环水盒的内部进行制冷,水泵的作用下使得循环水盒与侧水箱内部的水流循环流动,通过散热翅片使得热量进行传递,从而使得电感器产生的热量与散热翅片进行热量交换,以此对电感器进行降温,从而使得电感器的降温更加方便快捷;12.2、通过固定外壳起到对电感器的防水作用,在使用半导体制冷器时,启动驱动电机,其输出端的扇叶转动,扇叶的一侧为斜边而另一侧为直边,扇叶的转动使其不断切割空气,斜边一侧切割速度比直边快,从而产生气流,半导体制冷器制热端的热量通过上导热板传递后在气流的作用下排出,以此对半导体制冷器的制热端进行散热。附图说明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4.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整体结构立体图;15.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整体内部结构立体图;16.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固定顶壳内部结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17.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1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19.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20.作为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方式,包括固定外壳1,固定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内腔3,内腔3内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电感器6,内腔3内部相对于电感器6外部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翅片5,散热翅片5外部的一侧安装有侧水箱4,且侧水箱4与固定外壳1固定连接,固定外壳1上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顶壳2,固定顶壳2内部下端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水盒8,且循环水盒8与侧水箱4通过出水管15和回水管16连接,出水管15外部相对于循环水盒8内部的一侧安装有水泵17,循环水盒8外部的上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器9,半导体制冷器9的下端安装有下导热板14,且下导热板14贯穿并延伸至循环水盒8的内部,通过循环水盒8内部的水泵17使得水流循环,通过半导体制冷器9对水流进行降温,从而对电感器6进行散热,以此使得电感器6的热量排出更加方便快捷。21.进一步,半导体制冷器9的上端安装有上导热板10,且上导热板10与半导体制冷器9固定连接,上导热板10的上端相对于固定顶壳2内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11。22.进一步,驱动电机11外部相对于固定顶壳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13,固定架13使得驱动电机11的固定更加稳定。23.进一步,固定架13与固定顶壳2和驱动电机11固定连接。24.进一步,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安装有扇叶12,且扇叶12与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扇叶12转动产生气流,从而对半导体制冷器9的制热端进行散热。25.进一步,电感器6的上端安装有连接端7,且连接端7贯穿并延伸至电感器6的外部。26.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启动水泵17与半导体制冷器9,半导体制冷器9的制冷端制冷通过下导热板14对循环水盒8的内部进行制冷,水泵17的作用下使得循环水盒8与侧水箱4内部的水流循环流动,通过散热翅片5使得热量进行传递,从而使得电感器6产生的热量与散热翅片5进行热量交换,以此对电感器6进行降温,从而使得电感器6的降温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固定外壳1起到对电感器6的防水作用,在使用半导体制冷器9时,启动驱动电机11,其输出端的扇叶12转动,扇叶12的一侧为斜边而另一侧为直边,扇叶12的转动使其不断切割空气,斜边一侧切割速度比直边快,从而产生气流,半导体制冷器9制热端的热量通过上导热板10传递后在气流的作用下排出,以此对半导体制冷器9的制热端进行散热。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技术特征:1.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电感器,所述内腔内部相对于电感器外部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外部的一侧安装有侧水箱,且侧水箱与固定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外壳上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顶壳,所述固定顶壳内部下端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水盒,且循环水盒与侧水箱通过出水管和回水管连接,所述出水管外部相对于循环水盒内部的一侧安装有水泵,所述循环水盒外部的上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下端安装有下导热板,且下导热板贯穿并延伸至循环水盒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上端安装有上导热板,且上导热板与半导体制冷器固定连接,所述上导热板的上端相对于固定顶壳内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外部相对于固定顶壳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与固定顶壳和驱动电机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扇叶,且扇叶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的上端安装有连接端,且连接端贯穿并延伸至电感器的外部。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防水散热型电感器。所述固定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电感器,所述内腔内部相对于电感器外部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外部的一侧安装有侧水箱,所述固定外壳上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顶壳,所述固定顶壳内部下端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水盒,所述循环水盒外部的上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下端安装有下导热板。水泵的作用下使得循环水盒与侧水箱内部的水流循环流动,使得电感器产生的热量与散热翅片进行热量交换,以此对电感器进行散热降温。以此对电感器进行散热降温。以此对电感器进行散热降温。技术研发人员:颜景梅 陈敏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临沂东启达电子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2.04.26技术公布日:2022/9/26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