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

作者:admin      2022-09-27 18:45:54     247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测试设备技术领域,涉及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背景技术:2.岩土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土大部分是非饱和土,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隧道、边坡支护等工程所遇到的土体多为非饱和土。非饱和土中含有固、液、气三相,目前关于非饱和土水力与力学性质的研究仍不完善,对较小的和极大的吸力尚难准确测定。土体中是否存在吸力是区别饱和土和非饱和土的标志,吸力的存在极大改变了土的强度、变形与渗透特性,因此研究非饱和土的工程特性,首先应该从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入手。目前,测定土-水特征曲线的试验方法主要有,轴平移法、张力计法、离心机法、压力薄膜法、盐溶液法和滤纸法等,存在费时、费力、费钱等方面的缺点。3.上述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膨润土、黏土、粉土等细颗粒土。对砂土等粗粒土来说,室内常规的非饱和土仪器存在试样尺寸小、制样困难、吸力测试的准确性难以评价等缺点。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通过记录逐级排水过程中读数管中水位高度,能够控制水位差,从而控制数据的精确度。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连接均处于竖直状态的支撑杆a、支撑杆b、读数管,支撑杆a上连接装样管,支撑杆b上连接烧杯,装样管底部分别通过管道连接烧杯底部和读数管底部,每个管道上均连接一个控制阀,读数管底部还连接用于排液的第三阀门。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7.支撑杆a通过第一升降器连接喉箍,喉箍内连接装样管。8.支撑杆b通过第二升降器连接铁环,铁环内连接烧杯。9.装样管上端连接顶帽,装样管下端连接底盖,顶帽上连接第二管道。10.底盖通过第一管道连接读数管,第一管道上依次连接第三管道、烧杯,第一管道靠近读数管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阀,第三管道靠近烧杯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阀。11.装样管与底盖之间连接密封垫,密封垫中部开设透水孔,密封垫的透水孔内连接透水石。12.底板与支撑杆a、支撑杆b均通过固定螺丝连接。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4.与现有测定基质吸力技术相比:针对粗颗粒土持水能力弱的特点,以包气带的概念为依据,设计了粗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定的试验装置,不仅能控制数据误差、精确度的问题,增加实验数据的数量使其更具有其说服力,而且还能较大的节约实验成本和时间。附图说明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16.图中,1.底板;2.第一管道;3.密封垫;4.底盖;5.第一升降器;6.装样管;7.喉箍;8.顶帽;9.第二管道;10.支撑杆a;11.支撑杆b;12.第二升降器;13.铁环;14.烧杯;15.第一控制阀;16.第三管道;17.读数管;18.第二控制阀;19.第三控制阀;20固定螺丝。具体实施方式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18.本实用新型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上连接均处于竖直状态的支撑杆a10、支撑杆b11、读数管17,支撑杆a10通过第一升降器5连接喉箍7,喉箍7内连接装样管6,支撑杆b11通过第二升降器12连接铁环13,铁环13内连接烧杯14,装样管6底部分别通过管道连接烧杯14底部和读数管17底部,每个管道上均连接一个控制阀,读数管17底部还连接用于排液的第三阀门19,通过移动烧杯14竖向位置,可调整试样管4中试样内水位,以使其达到饱和状态,并获取装样管4中注入水的体积,读数管17可与装样管6形成连通器,通过读数管17逐级排水,试样中水分将流入读数管17,待读数管17水位稳定后,读取包气带高度,计算试样包气带(非饱和区)的排水量,从而计算包气带的残余含水率。19.第一升降器5能够便于对装样管6的高度进行调节。20.第二升降器12能够便于对烧杯14的高度进行调节。21.装样管6上端连接顶帽8,装样管6下端连接底盖4,顶帽8上连接第二管道9,第二管道9顶部连接抽气装置,底盖4通过第一管道2连接读数管17,第一管道2上依次连接第三管道16、烧杯14,第一管道2靠近读数管17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阀18,第三管道16靠近烧杯14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阀15。22.装样管6与底盖4之间连接密封垫3,密封垫3中部开设透水孔,密封垫3的透水孔内连接透水石。23.底板1与支撑杆a10、支撑杆b11均通过固定螺丝20连接。24.本实用新型粗粒土土-水特征曲线测量装置,工作过程如下:25.根据试验要求的试样密度和试样体积称取所需粗颗土,组合该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关闭所有控制阀门;打开顶帽8,根据装样要求,把试样放入装样管6中,试样上部放入饱和的透水石,关闭顶帽8;用第一管道2、第三管道16使装样管6和烧杯14形成连通器;向烧杯14中倒入能使试样足够饱和的水,通过调节第一升降器5和第二升降器12,使烧杯14中自由液面水位和装样管6中试样最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打开第一控制阀15,关闭第二控制阀18,让试样先进行初步的毛细饱和,同时第二连接口9和外界真空泵连接,加快试样饱和部分达到稳定状态;当烧杯14中自由液面水位两小时内不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第二升降器12,适当的提高烧杯14的位置,对装样管6中试样进一步饱和;重复提高烧杯14的位置,烧杯14的位置,通过每次变化高程的影响,对装样管6中试样的饱和度有影响,变化高程越小,试样饱和度越高直到烧杯14中自由液面水位和装样管6中试样顶部同一水平面时,关闭第一控制阀15,试样达到饱和状态;开启第二控制阀18,使装样管6和读数管17形成连通器,在读数管17中加入水,使其自由液面与试样顶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关闭第二控制阀18,打开第三控制阀19,适当降低读数管17中水位,记录下降高度,然后关闭第三控制阀19,打开第二控制阀18,使装样管6中饱和试样中的水分流入读数管17内,待液面稳定后记录读数管17中自由液面的高度;重复降低读数管17中水位过程,通过每次下降高度对试验精度有影响,变化高度越小,采集数据越多,精度越高,直到读数管17中自由液面低于装样管6中试样最底部的高程,实验完成。26.通过上述记录的读数管17内水位高度变化,进行如下计算:27.1、自由液面上部包气带中土水势处处相等,则有:28.ψ(z)=h=z-s29.(ψ)为土水势(cm),(z)为包气带中任意一点高度(cm),(s)为土壤吸力(cm)。30.2、包气带水和饱和带水总和为:[0031][0032](h)为砂柱总高度(cm),(a)为砂柱净截面积(cm2),(θs)为饱和含水率(cm3/cm3)。[0033]3、逐级降低自由液面高度并稳定时,有:[0034][0035](化简后为:)[0036][0037](δv)为下降(δh)砂柱水分减少量,(θh-h)是吸力为s=z-h时的含水率。[0038]得出含水率与吸力一一对应关系后,对试验点进行平滑曲线连接,即可得出一条土水特征曲线。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