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开盒展示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03 13:58:44     356



包装,储藏,运输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一种开盒展示的包装盒。背景技术:2.包装盒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包装产品的盒子,可以按材料来分类比如:纸盒,铁盒,木盒,布盒,皮盒,亚克力盒,瓦楞包装盒、pvc盒等,也可以按产品的名称来分类比如:月饼盒、茶叶盒、枸杞盒、糖果盒、精美礼盒、土特产盒,酒盒,巧克力盒,食品药品保健品盒、食品包装盒,茶叶包装盒、文具盒等。包装盒功能:保证运输中产品的安全,提升产品的档次等。铁盒铁罐的主要材料:马口铁。3.包装盒通常包括盒体,盒体内设置有上端呈开口的盒腔,盒体上端设置有用于启闭盒腔的盒盖,使得需要包装的物品置入盒腔内,并通过盒盖进行封盖来实现全封闭包装,且在需要开启的情况下进行开启盒腔进行物品的取放。4.现有包装盒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的包装盒在开启时,包装物品静置于盒腔内,展示效果较差。5.因此,如何增强包装盒在开启状态下的展示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盒盖开启的过程中将装有包装物品的第一储物件倾斜抬升,从而增强包装盒内包装物品在开启状态下的展示效果的一种开盒展示的包装盒。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置有上端呈开口的盒腔,所述盒体上方设置有用于启闭盒腔的盒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左端与盒体铰接,所述盒腔内设置有第一储物件与滑移件,所述滑移件沿左右方向滑移安装于盒腔内,所述第一储物件铰接于滑移件左侧,所述盒体与盒盖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一端铰接盒体,所述第二铰接杆一端铰接盒盖,还包括用于铰接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的铰接件,所述第一储物件上设置有供铰接件滑移安装的联动导轨,所述联动导轨的轨道方向沿左右方向。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盒盖翻转开启盒腔的过程中,由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一储物件、滑移件的联动而实现第一储物件右端朝左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同步进行左端朝上翻转,使得第一储物件呈倾斜,因此,装于第一储物件内的包装物品可更加有效的进行展示,增强包装盒在开启状态下的展示效果。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位于滑移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延伸的滑移导轨,各所述滑移导轨沿前后方向贯穿盒体,所述滑移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滑移安装于对应滑移导轨内的滑移条,各所述滑移条位于对应的滑移导轨背离滑移件侧设置有防脱板,所述盒体位于各滑移导轨的前侧设置有供对应的防脱板穿过盒体而拆卸的拆卸槽。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导轨与滑移条的配合实现滑移件更加顺畅的滑移安装于盒体,而防脱板则对滑移件进行前后方向的限位,使得滑移件更加有效的安装于盒体,此外,拆卸槽的设置则在滑移件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将滑移条滑移至拆卸槽,使得防脱板可通过前后方向的运动而脱出拆卸槽完成拆卸。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前后两侧的滑移导轨数量均为至少2件,且前后同侧的各滑移导轨沿竖向排列设置,所述滑移条的数量与滑移导轨的数量呈对应设置。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件滑移导轨与滑移条的配合进一步的提高了滑移安装的顺畅性。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腔的左右间距为d1,所述第一储物件的左右间距为d2,所述滑移件的左右间距为d3,d1=(1~0.99)(d2+d3),所述盒腔包括位于滑移件下方的临时储物槽。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盒腔的左右间距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储物的左右间距与滑移件的左右间距之和,因此,在盒盖闭合盒腔的情况下,第一储物件与滑移件置于盒腔内时更加贴合,放置更加的稳定,防止第一储物件与滑移件在盒腔内振荡发生异响,此外,临时储物槽位于滑移件下方,因此,盒盖开启过程中,滑移件将会朝左移动而开启临时储物槽,使得可在临时储物槽内进行储物而实现便捷取出使用。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腔位于第一储物件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盒腔包括位于支撑板与盒体的底板之间的主储物槽,所述主储物槽右侧设置有与临时储物槽连通的操控开口,所述主储物槽内设置有第二储物件,所述第二储物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卡扣,所述盒体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供对应的固定卡扣卡接的固定卡槽,所述第二储物件的右侧设置有操控把手。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支撑板的设置使得第一储物件在置于盒腔内时起到支撑作用,提高第一储物件放置的稳定性;2.主储物槽的设置,使得可在第二储物件内进行储物,并置于主储物槽内进行放置而增加包装盒储物的多样性,其中,第二储物件采用固定卡槽与固定卡扣的配合可实现稳定置于主储物槽内,使得可在第二储物件内进行无需频繁取放物品的储存,从而防止对临时储物槽内的储物产生干扰,且在需要进行第二储物件内物品的取放时,通过先将滑移件进行拆卸,并取出临时储物槽内的物品,之后再将第二储物件从主储物槽内取出进行物品的取放。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储物件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一铰接孔,所述滑移件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一储物件与滑移件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杆,所述第三铰接杆分别穿设第一铰接孔与第二铰接孔,所述盒体位于滑移件的前后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定位插孔。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储物件与滑移件采用第三铰接杆穿设第一铰接孔与第二铰接孔而实现铰接,此外,定位插孔的设置,不但使得当盒盖开启后,通过一端的定位插孔驱动第三铰接杆穿入另一端的定位插孔,使得第一储物件、滑移件定位安装于盒体,实现稳定展示,而且可通过定位插孔完成取出第三铰接杆而实现第一储物件、滑移件的拆卸。1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铰接件沿前后方向朝向联动导轨侧设置有呈圆柱形的插柱,所述插柱的直径与联动导轨的竖向间距相适配。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件采用插柱插设于联动导轨实现与第一储物件的铰接,因此,可将第一储物件便捷的与铰接件分离而实现第一储物件的拆卸。21.综上,便可实现第一储物件、第二储物件、滑移件相对盒体的可拆卸,根据不同的包装需求实现功能的多样化。2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储物件的左侧设置有沿竖向朝下逐渐沿水平朝右倾斜的倾斜板。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板的设置使得第一储物件的左侧在翻转过程中防止与盒腔的内壁发生干扰,使得更加顺畅的运动。2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储物件上方设置有储物腔,所述储物腔内设置有由珍珠棉材质制成的保护件,所述保护件上设置有放置槽。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物腔内进行保护件的设置,使得需要放置的物品置于放置槽内,而通过珍珠棉的保护件起到更加安全的包装保护。附图说明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7.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a的放大图;图6为图3中b的放大图;图7为图2中c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29.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盒展示的包装盒,包括盒体1,所述盒体1内设置有上端呈开口的盒腔11,所述盒体1上方设置有用于启闭盒腔11的盒盖2,所述盒盖2左端与盒体1铰接,所述盒腔11内设置有第一储物件3与滑移件4,所述滑移件4沿左右方向滑移安装于盒腔11内,所述第一储物件3铰接于滑移件4左侧,所述盒体1与盒盖2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杆51与第二铰接杆52,所述第一铰接杆51一端铰接盒体1,所述第二铰接杆52一端铰接盒盖2,还包括用于铰接第一铰接杆51与第二铰接杆52的铰接件53,所述第一储物件3上设置有供铰接件53滑移安装的联动导轨31,所述联动导轨31的轨道方向沿左右方向。30.使得当盒盖2翻转开启盒腔11的过程中,由第一铰接杆51、第二铰接杆52、第一储物件3、滑移件4的联动而实现图1-图2的状态变化,第一储物件3右端朝左运动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左端朝上翻转,使得第一储物件3呈倾斜,因此,装于第一储物件3内的包装物品可更加有效的进行展示,增强包装盒在开启状态下的展示效果。31.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盒体1位于滑移件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延伸的滑移导轨12,各所述滑移导轨12沿前后方向贯穿盒体1,所述滑移件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滑移安装于对应滑移导轨12内的滑移条41,各所述滑移条41位于对应的滑移导轨12背离滑移件4侧设置有防脱板42,所述盒体1位于各滑移导轨12的前侧设置有供对应的防脱板42穿过盒体1而拆卸的拆卸槽13,使得滑移导轨12与滑移条41的配合实现滑移件4更加顺畅的滑移安装于盒体1,而防脱板42则对滑移件4进行前后方向的限位,使得滑移件4更加有效的安装于盒体1,此外,拆卸槽13的设置则在滑移件4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将滑移条41滑移至拆卸槽13,使得防脱板42可通过前后方向的运动而脱出拆卸槽13完成拆卸。32.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盒体1前后两侧的滑移导轨12数量均为至少2件,且前后同侧的各滑移导轨12沿竖向排列设置,所述滑移条41的数量与滑移导轨12的数量呈对应设置,使得多件滑移导轨12与滑移条41的配合进一步的提高了滑移安装的顺畅性。33.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盒腔11的左右间距为d1,所述第一储物件3的左右间距为d2,所述滑移件4的左右间距为d3,d1=(1~0.99)(d2+d3),此外,所述盒腔11包括位于滑移件4下方的临时储物槽14,使得盒腔11的左右间距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储物的左右间距与滑移件4的左右间距之和,因此,在盒盖2闭合盒腔11的情况下,第一储物件3与滑移件4置于盒腔11内时更加贴合,放置更加的稳定,防止第一储物件3与滑移件4在盒腔11内振荡发生异响,此外,临时储物槽14位于滑移件4下方,因此,盒盖2开启过程中,滑移件4将会朝左移动而开启临时储物槽14,使得可在临时储物槽14内进行储物而实现便捷取出使用。34.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盒腔11位于第一储物件3下方设置有支撑板15,所述盒腔11包括位于支撑板15与盒体1的底板之间的主储物槽16,所述主储物槽16右侧设置有与临时储物槽14连通的操控开口,所述主储物槽16内设置有第二储物件6,所述第二储物件6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卡扣61,所述盒体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供对应的固定卡扣61卡接的固定卡槽17,所述第二储物件6的右侧设置有操控把手62,因此,1.支撑板15的设置使得第一储物件3在置于盒腔11内时起到支撑作用,提高第一储物件3放置的稳定性;2.主储物槽16的设置,使得可在第二储物件6内进行储物,并置于主储物槽16内进行放置而增加包装盒储物的多样性,其中,第二储物件6采用固定卡槽17与固定卡扣61的配合可实现稳定置于主储物槽16内,使得可在第二储物件6内进行无需频繁取放物品的储存,从而防止对临时储物槽14内的储物产生干扰,且在需要进行第二储物件6内物品的取放时,通过先将滑移件4进行拆卸,并取出临时储物槽14内的物品,之后再将第二储物件6从主储物槽16内取出进行物品的取放。35.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储物件3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一铰接孔32,所述滑移件4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铰接孔43,所述第一储物件3与滑移件4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杆7,所述第三铰接杆7分别穿设第一铰接孔32与第二铰接孔43,所述盒体1位于滑移件4的前后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有定位插孔18,使得第一储物件3与滑移件4采用第三铰接杆7穿设第一铰接孔32与第二铰接孔43而实现铰接,此外,定位插孔18的设置,不但使得当盒盖2开启后,通过一端的定位插孔18驱动第三铰接杆7穿入另一端的定位插孔18,使得第一储物件3、滑移件4定位安装于盒体1,实现稳定展示,而且可通过定位插孔18完成取出第三铰接杆7而实现第一储物件3、滑移件4的拆卸。36.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的铰接件53沿前后方向朝向联动导轨31侧设置有呈圆柱形的插柱,所述插柱的直径与联动导轨31的竖向间距相适配,铰接件53采用插柱插设于联动导轨31实现与第一储物件3的铰接,因此,可将第一储物件3便捷的与铰接件53分离而实现第一储物件3的拆卸。37.综上,便可实现第一储物件3、第二储物件6、滑移件4相对盒体1的可拆卸,根据不同的包装需求实现功能的多样化。38.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储物件3的左侧设置有沿竖向朝下逐渐沿水平朝右倾斜的倾斜板33,使得第一储物件3的左侧在翻转过程中防止与盒腔11的内壁发生干扰,使得更加顺畅的运动。39.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储物件3上方设置有储物腔34,所述储物腔34内设置有由珍珠棉材质制成的保护件8,所述保护件8上设置有放置槽81,储物腔34内进行保护件8的设置,使得需要放置的物品置于放置槽81内,而通过珍珠棉的保护件8起到更加安全的包装保护。4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