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鞋;帽,珠宝,饰品制造的工具及其制品制作技术1.本发明涉及鞋类物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吸震件及鞋底。背景技术:2.鞋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为了使鞋底在人体不同运动状态时更加舒适,通常会在鞋底上增加由非牛顿流体材料制成的鞋底吸震件。根据非牛顿流体材料,受力频率快慢影响其凝结状态的特性,当人体慢走时,鞋底的鞋底吸震件受到冲击力的频率较慢,鞋底较软舒适度更好;当人体跑步时鞋底的鞋底吸震件受到冲击力的频率较快,鞋底更加硬挺,支撑性能更好。3.现有的利用非牛顿流体材料制成的鞋底吸震件,其非牛顿流体材料通常是经过发泡处理的,发泡处理后的非牛顿流体材料的吸震效果不如液态的非牛顿流体材料;因此为了使鞋底吸震件的吸震效果更佳,对如何直接将液态的非牛顿流体材料直接运用于鞋底的鞋底吸震件上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容纳有液态非牛顿流体材料的鞋底吸震件,和设有该鞋底吸震件的鞋底。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6.一种鞋底吸震件,其用于夹设于鞋底中并露出于鞋底边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置囊和置于容置囊中的非牛顿流体。7.进一步地,所述容置囊包括彼此固接为一体的上囊体和下片体;述上囊体露出鞋底的边墙部分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下片体贴合固定;所述上囊体隐藏在所述鞋底内的边缘与所述下片体封边固定形成封边;所述封边设有注入部。8.进一步地,所述容置囊为u形结构。9.进一步地,所述上囊体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下片体延伸的第一凹陷部;所述下片体下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上囊体延伸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底部的上囊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底部的下片体的上表面贴合或连为一体。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凹陷部开口的第一凸柱;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凹陷部开口的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一凸柱相对应。11.进一步地,所述容置囊露出所述鞋底的部分设有若干向上弯曲的拱形结构。12.进一步地,所述容置囊中填充有95%的所述非牛顿流体和5%的氮气。13.一种鞋底,其包括上底、下底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吸震件;所述鞋底吸震件夹设于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且至少设于所述鞋底的后跟位置。14.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15.1、在鞋底的鞋底吸震件的容置囊中直接加入非牛顿流体,其吸震效果比经发泡处理后的非牛顿流体效果更好,且鞋底吸震件露出鞋底的边墙,能看到液体的流动,16.外观可视化更强。17.2、通过在上囊体露出鞋底的边墙部分设置向内弯折的弯折部与下片体贴合固定,不会产生毛边,不影响鞋底整体的美观性。上囊体与下片体的封边设有注入部,在生产时,用于将非牛顿流体注入到容置囊;之后对注入部进行封边处理,使容置囊的内腔形成封闭空间。18.3、在上囊体和下片体上分别设置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形成支撑柱,有助于分散足部对鞋底吸震件的压力,使鞋底吸震件的受力更加平衡,增强鞋底吸震件的支撑性能。19.4、在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底部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进一步增强了鞋底吸震件的支撑性能。20.5、在容置囊露出鞋底的部分设置若干向上弯曲的拱形结构,能够增强鞋底吸震件的的支撑性能和吸震性能。21.6、在容置囊内填充95%的非牛顿流体和5%的氮气使得非牛顿流体能在容置囊内流动。22.7、在鞋底的上底和下底之间夹设鞋底吸震件,使得鞋底的吸震性能更好,舒适度更高。附图说明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4.图1为本实施例中鞋底吸震件的俯视示意图;25.图2为本实施例中鞋底吸震件的左视示意图;26.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示意图;27.图4为图2中b-b的剖视示意图;28.图5为本实施例中鞋底的左视示意图;29.图6为图5中c-c的剖视示意图。3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31.鞋底吸震件1;上囊体11;第一凹陷部111;第一凸柱112;拱形结构113;下片体12;第二凹陷部121;第二凸柱122;注入部13;非牛顿流体14;32.鞋底2;上底21;下底22。具体实施方式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34.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35.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36.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37.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38.参见图1和图5,鞋底吸震件1包括容置囊和置于容置囊中的非牛顿流体14。鞋底吸震件1用于夹设于鞋底2中并露出于鞋底2边墙。容置囊内填充有95%的非牛顿流体14和5%的氮气,使得非牛顿流体14能在容置囊内流动。由于鞋底吸震件1在容置囊中直接加入非牛顿流体14,其吸震效果比经发泡处理后的非牛顿流体14效果更好,且鞋底吸震件1露出鞋底2的边墙,能看到液体的流动,外观可视化更强。39.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容置囊呈u形结构,其包括彼此固定为一体的上囊体11和下片体12。40.如图1至图5所示,上囊体11露出鞋底2的边墙部分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与下片体12贴合固定,不会产生毛边,不影响鞋底2整体的美观性。上囊体11隐藏在鞋底2内的边缘与下片体12封边固定形成封边,为了防止鞋底吸震件1受力过大时导致封边破裂,预留的压边可以比正常情况下多一些。封边设有注入部13,在生产时,用于将非牛顿流体14注入到容置囊;在将非牛顿流体14注入到容置囊之前,在注入部13的内侧壁上沿周向贴设离型纸,防止在非牛顿流体14注入容置囊的过程中注入口粘连;在注入完成之后对注入部13进行封边处理,使容置囊的内腔形成封闭空间。上囊体11的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下片体12延伸的第一凹陷部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111设置在上囊体11的中心位置,且沿上囊体11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凹陷部111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第一凹陷部111开口的第一凸柱112。41.如图2至图5所示,上囊体11露出鞋底2的部分设有若干向上弯曲的拱形结构113,以增强鞋底吸震件1的支撑性能和吸震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拱形结构113设置于上囊体11的外侧壁上,且沿上囊体11外侧壁的长度方向连续分布,各拱形结构113高于上囊体11的上表面。各拱形结构113与容置囊的内腔连通,以在鞋底吸震件1受压时,给非牛顿流体14提供流动空间。42.如图3和图4所示,下片体12的下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朝向上囊体11延伸的第二凹陷部121,第一凹陷部111底部的上囊体11的下表面与第二凹陷部121底部下片体12的上表面贴合或连为一体。第二凹陷部121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第二凹陷部121开口的第二凸柱122,第二凸柱122与第一凸柱112相对应。第一凹陷部111和第二凹陷部121形成支撑柱,有助于分散足部对鞋底吸震件1的压力,使鞋底吸震件1的受力更加平衡,增强鞋底2鞋底吸震件1的支撑性能。在第一凹陷部111和第二凹陷部121的底部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凸柱112和第二凸柱122,进一步增强了鞋底吸震件1的支撑性能。4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鞋底2,本实施例以一只鞋底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鞋底2包括上底21、下底22和上述的鞋底吸震件1,鞋底吸震件1夹设于上底21和下底22之间,且至少设于鞋底2的后跟位置,使得鞋底2的吸震性能更好,舒适度更高。应当理解,鞋底吸震件1可以根据需求夹设于鞋底2的任一位置上,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后跟位置。容置囊的形状设置成u形是为了与鞋底2的后跟位置适配,在实际使用时,容置囊的形状可以根据其夹设于鞋底2的位置和需求调整其具体的形状。44.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鞋底吸震件及鞋底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02 17:18:4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