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开睑器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8-31 11:03:52     280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睑器。背景技术:2.开睑器是一种眼部手术时用于撑开患者眼睑以便于手术的器具,其主要用途是用来撑开眼睑的,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眨眼,能有效提高医生手术的效率,有利于扩开术野,是眼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医疗器械。3.现有技术中,如cn216148117u所述的一种可吸水型的开睑器,包括开睑器支架和开睑器臂;所述开睑器臂为圆弧拱形结构,圆弧的外侧设置有吸管槽。4.上述开睑器开合角度固定,针对不同患者而言,若开合角度过大,则回钩对患者眼睑和眼眶过渡压迫,长时间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开合角度过小,则无法稳定的固定,同时也会减小医生的作业面积。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开睑器进行改进。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开睑器,可根据不同患者眼睛大小来调整开睑器的开合角度,既能稳定的固定于患者眼睛上,又不会产生较强的压迫感。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开睑器,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与眼睑配合的第一回钩和第二回钩,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回钩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从动端相连设置,所述第二回钩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从动端相连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二转动杆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二者相固定于至少两个不同交叉角度的锁定组件,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或第二转动杆上设置有用于显示二者交叉角度的角度显示件,所述第一回钩和/或第二回钩设置有使二者位于同一高度的弯折部。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第一回钩以及第二回钩二者之间角度的自由调节,医护人员直观的观察出当前角度。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角度显示件包括游尺、定尺和设置于所述游尺上的显示屏,所述定尺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游尺与所述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定尺穿设于所述游尺中,所述定尺以及游尺内分别设置有容栅传感器的定栅以及动栅。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第一回钩与第二回钩之间角度的显示。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轴杆、限位件以及收紧件,所述轴杆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一转动杆以及限位件设置有供所述轴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收紧件用于将所述限位件贴紧于所述轴杆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相锁定的目的。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轴杆、限位件以及收紧件,所述轴杆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二转动杆以及限位件设置有供所述轴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收紧件用于将所述限位件贴紧于所述轴杆上。通过这样的设计,收紧件将限位件贴紧于轴杆上,实现限位件与轴杆的抱刹,避免限位件与轴杆发生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相锁定的目的。11.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限位段包括若干个限位块,若干个所述限位块围设于所述轴杆的外周;所述收紧段包括广口端以及收口端,所述广口端至所述收口端均匀过渡设置,所述广口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段相邻设置。通过这样的设计,限位块与轴杆相抵接则实现抱刹,限位块与轴杆间隙配合则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可自由转动。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控制段以及第二控制段为相螺纹配合的螺纹段。通过螺纹的旋拧深度来实现限位块与轴杆是否相抵接的目的。13.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轴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的两端均相错位设置。通过这样的设计,轴杆设置于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的中段,便于医护人员的操作。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的主动端固定设置有便于操作者操作的手指穿孔。通过这样的设计,便于医护人员开合此开睑器。15.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回钩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回钩的转动轴轴向与所述轴杆的轴向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回钩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回钩的转动轴轴向与所述轴杆的轴向相平行设置。通过这样的设计,便于回钩与患者的眼眶贴合。16.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二转动杆之间连接有弹性拉绳,所述弹性拉绳设置于所述轴杆的一侧。通过这样的设计,省却医护人员张开开睑器的操作。17.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开睑器结构合理,通过将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自由转动设置并在二者之间设置锁定组件以及角度显示件,医护人员即可直观的观察当前回钩开合角度,针对不同患者调整合适的角度并锁定于当前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能稳定的固定于患者眼睛上,又不会产生较强的压迫感,在不影响医护人员操作的前提下提升患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18.图1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图1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图1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图3沿a-a的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图2的侧视图;图6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1图5沿的b-b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开睑器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转动杆;2、第二转动杆;21、通孔;3、第一回钩;31、弯折部;4、第二回钩;51、游尺;52、定尺;53、显示屏;61、轴杆;62、限位件;621、限位段;622、第一控制段;63、收紧件;631、收紧段;632、第二控制段;633、广口端;634、收口端;7、手指穿孔;8、转动轴;9、弹性拉绳。具体实施方式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2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21.实施例1如图1-6所示,实施例1的开睑器,包括第一转动杆1、第二转动杆2、与眼睑配合的第一回钩3和第二回钩4,所述第一转动杆1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回钩3与所述第一转动杆1的从动端相连设置,所述第二回钩4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的从动端相连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1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二者相固定于至少两个不同交叉角度的锁定组件,所述第一转动杆1和/或第二转动杆2上设置有用于显示二者交叉角度的角度显示件,所述第一回钩3和/或第二回钩4设置有使二者位于同一高度的弯折部31。22.所述角度显示件包括游尺51、定尺52和设置于所述游尺51上的显示屏53,所述定尺52与所述第一转动杆1固定连接,所述游尺51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固定连接,所述定尺52穿设于所述游尺51中,所述定尺52以及游尺51内分别设置有容栅传感器的定栅以及动栅。23.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轴杆61、限位件62以及收紧件63,所述轴杆6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2上,所述限位件62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杆1上,所述第二转动杆2以及限位件62设置有供所述轴杆61穿过的通孔21,所述收紧件63用于将所述限位件62贴紧于所述轴杆61上。24.所述限位件62包括形变的限位段621以及控制所述收紧件63是否与限位段621相抵接的第一控制段622,所述收紧件63包括与第一控制段622相配合的第二控制段632以及与所述限位段621相抵接的收紧段631。25.所述限位段621包括若干个限位块,若干个所述限位块围设于所述轴杆61的外周;所述收紧段631包括广口端633以及收口端634,所述广口端633至所述收口端634均匀过渡设置,所述广口端633与所述第二控制段632相邻设置。26.所述第一控制段622以及第二控制段632为相螺纹配合的螺纹段。27.所述轴杆61与所述第一转动杆1以及第二转动杆2的两端均相错位设置。28.所述第一转动杆1以及第二转动杆2的主动端固定设置有便于操作者操作的手指穿孔7。29.实施例1的使用方式为:操作人员旋松收紧件63,使限位件62与轴杆61间隙配合,第一转动杆1以及第二转动杆2呈自由转动状态,将第一回钩3以及第二回钩4塞入上下眼皮内,操作人员的手指穿入手指穿孔7中,转动第一转动杆1以及第二转动杆2,使其端部相互远离,将患者眼皮撑开;当第一回钩3以及第二回钩4与患者眼眶贴合后,观察显示屏53读数,略微回收5%的角度,使患者不会产生较强的压迫感;随后旋紧收紧件3,使限位段621与轴杆61相抵接,此时限位段621与轴杆61呈抱刹状态,将第一转动杆1与第二转动杆2固定于当前角度。30.实施例2如图7所示,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回钩3与所述第一转动杆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回钩3的转动轴8轴向与所述轴杆61的轴向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回钩4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回钩4的转动轴8轴向与所述轴杆61的轴向相平行设置。31.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使用区别为:当第一回钩3以及第二回钩4与患者眼眶贴合时,第一回钩3以及第二回钩4会自动配合转动,使第一回钩3与第二回钩4与患者眼眶相贴合,达到更优的固定效果。32.实施例3如图8所示,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1与所述第二转动杆2之间连接有弹性拉绳9,所述弹性拉绳9设置于所述轴杆61的一侧。3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使用区别为:弹性拉绳9可自动将开睑器撑开,即第一转动杆1以及第二转动杆2的端部相互远离,无需医护人员手动张开开睑器。3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