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30 12:25:01     211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1.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背景技术:2.近年来,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变换器正朝着大功率、集成化、低成本、高功率密度以及高效率等方向发展。谐振变换器具备电气隔离、易于实现软开关控制、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并能通过并联组合实现多重模块化方案,已发展成为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航空航天、不间断电源、直流配电系统等场合的大功率并联开关电源的核心拓扑之一。在低压大电流场合,通过将多相谐振变换器并联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功率容量,降低功率管应力,因此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电路中,各模块的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等参数无法保证完全一致,会导致各模块的输出电流的不均衡,从而引发部分模块电流应力过高等严重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cn 212518795u提出了一种基于全耦合电感器的可自动均流的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然而耦合电感的加入会增加系统的成本和体积,降低功率密度。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期刊于2017年第32卷第9期论文《a passive current sharing method with common inductor multiphase llc resonant converter》提出了一种共电感无源均流方法,通过两相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感并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均流性能,但是谐振电容的参数差异导致了两相模块的均流误差仍然较大,另外该方法的显著缺点是并联谐振变换器的各模块谐振电流和二极管电流互相拉扯,负载特性非常差;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期刊于2018年第33卷第1期论文《common capacitor multiphase llc converterwithpassive current sharingability》提出了一种共电容的无源均流方法,主要思路是将两相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容并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均流度,但是谐振电感的参数差异仍然造成多相模块均流性能差。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器无源均流方法,能够消除因谐振参数差异对变换器均流性能的影响。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5.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三端与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四端与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五端与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六端外接负载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七端外接负载的反向输入端;6.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三端与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四端与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五端与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六端外接负载的正向输入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七端外接负载的反向输入端;7.外部电源输出输入电压信号至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二相谐振变器p2,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8.可选的,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包括:9.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包括:第一开关电路s1、第一谐振电容c1、第一谐振电感l1、第一谐振变压器t1、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第一整流电路r1;10.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一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三端连接经第一谐振电感l1分别与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np1的一端、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的一端连接,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np1的另一端、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ns1的一端与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ns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二端、外部负载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三端与外部负载的正向输入端连接;11.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包括:第二开关电路s2、第二谐振电容c2、第二谐振电感l2、第二谐振变压器t2、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第二整流电路r2;12.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三端连接经第二谐振电感l2分别与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p2的一端、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的一端连接,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p2的另一端、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s2的一端与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s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二端、外部负载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三端与外部负载的正向输入端连接;13.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二端;14.第一谐振电感l1和第二谐振电感l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感谐振参数;15.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容谐振参数;16.第一励磁电感lm1和第二励磁电感lm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励磁电感谐振参数;17.基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电感谐振、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电容谐振、第一励磁电感lm1的等效励磁电感谐振以及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频率确定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18.基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电感谐振、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电容谐振、第二励磁电感lm2的等效励磁电感谐振以及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频率确定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19.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与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相等,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实现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20.可选的,第一谐振电感l1和第二谐振电感l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感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21][0022]其中,lr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谐振电感,lr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谐振电感,l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谐振电感,l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谐振电感。[0023]可选的,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容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24][0025]其中,cr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谐振电容,cr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谐振电容,c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电容,c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谐振电容。[0026]可选的,第一励磁电感lm1和第二励磁电感lm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励磁电感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27][0028]其中,lmr1为第一励磁电感lm1的等效励磁电感,lmr2为第二励磁电感lm2的等效励磁电感,lm1为第一励磁电感lm1的励磁电感,lm2为第二励磁电感lm2的励磁电感。[0029]可选的,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的计算方法为:[0030][0031]其中,f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lr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谐振电感,cr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谐振电容。[0032]可选的,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的计算方法为:[0033][0034]其中,f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f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lr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谐振电感,cr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谐振电容。[0035]可选的,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的计算方法为:[0036][0037]其中,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fs1为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频率,f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vin为输入电压信号,vo为输出电压信号。[0038]可选的,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的计算方法为:[0039][0040]其中,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fs2为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频率,f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vin为输入电压信号,vo为输出电压信号。[004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004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外部电源输出输入电压信号至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二相谐振变器p2,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本发明能够通过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实现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相互耦合,进而消除因谐振参数差异对变换器均流性能的影响。附图说明[00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4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结构示意图;[004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一种电路示意图;[004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又一种电路示意图;[0047]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电路示意图;[004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0049]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0050]图7是本发明实施提供的整流后的传统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0051]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流后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0052]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0053]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0054]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0055]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三端与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四端与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五端与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一端连接,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六端外接负载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第七端外接负载的反向输入端。[0056]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三端与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四端与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五端与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六端外接负载的正向输入端,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第七端外接负载的反向输入端。[0057]外部电源输出输入电压信号至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二相谐振变器p2,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0058]参见图2,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包括:[0059]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包括:第一开关电路s1、第一谐振电容c1、第一谐振电感l1、第一谐振变压器t1、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第一整流电路r1。[0060]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一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一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三端连接经第一谐振电感l1分别与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np1的一端、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的一端连接,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电路s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np1的另一端、第一等效励磁电感lm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ns1的一端与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谐振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ns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二端、外部负载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电路r1的第三端与外部负载的正向输入端连接。[0061]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包括:第二开关电路s2、第二谐振电容c2、第二谐振电感l2、第二谐振变压器t2、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第二整流电路r2。[0062]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的正向输出端,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的反向输出端,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三端连接经第二谐振电感l2分别与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p2的一端、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的一端连接,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路s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p2的另一端、第二等效励磁电感lm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s2的一端与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ns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二端、外部负载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电路r2的第三端与外部负载的正向输入端连接。[0063]第一耦合连接线i1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耦合连接线i2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耦合连接线i3的另一端与第二谐振电容c2的第二端。[0064]第一谐振电感l1和第二谐振电感l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感谐振参数。[0065]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容谐振参数。[0066]第一励磁电感lm1和第二励磁电感lm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励磁电感谐振参数。[0067]基于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电感谐振、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电容谐振、第一励磁电感lm1的等效励磁电感谐振以及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频率确定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0068]基于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电感谐振、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电容谐振、第二励磁电感lm2的等效励磁电感谐振以及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频率确定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0069]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与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相等,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实现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0070]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s1和第二开关电路s2可以采用半桥电路、全桥电路。[0071]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整流电路r1和第二整流电路r2可以采用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全桥整流电路以及倍压整流电路。[0072]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整流电路r1采用半波整流电路或全波整流电路时,第一谐振变压器t1采用带有中心轴头的多绕组变压器。[0073]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整流电路r2采用半波整流电路或全波整流电路时,第一谐振变压器t1采用带有中心轴头的多绕组变压器。[0074]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谐振电感l1和第二谐振电感l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感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75][0076]其中,lr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谐振电感,lr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谐振电感,l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谐振电感,l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谐振电感。[0077]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感l1和第二谐振电感l2实现相互耦合,耦合后的lr1和lr2相等。[0078]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电容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79][0080]其中,cr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谐振电容,cr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谐振电容,c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电容,c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谐振电容。[0081]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实现相互耦合,耦合后的cr1和cr2相等。[0082]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励磁电感lm1和第二励磁电感lm2通过相互耦合的方式等效励磁电感谐振参数的计算方法为:[0083][0084]其中,lmr1为第一励磁电感lm1的等效励磁电感,lmr2为第二励磁电感lm2的等效励磁电感,lm1为第一励磁电感lm1的励磁电感,lm2为第二励磁电感lm2的励磁电感。[008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励磁电感lm1和第二励磁电感lm2相互耦合,耦合后的lmr1和lmr2相等。[0086]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的计算方法为:[0087][0088]其中,f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lr1为第一谐振电感l1的等效谐振电感,cr1为第一谐振电容c1的等效谐振电容。[0089]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的计算方法为:[0090][0091]其中,f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lr2为第二谐振电感l2的等效谐振电感,cr2为第二谐振电容c2的等效谐振电容。[0092]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的计算方法为:[0093][0094]其中,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等效负载,fs1为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频率,fr1为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的谐振频率,n为第一谐振变压器t1和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匝数比,vin为输入电压信号,vo为输出电压信号。[0095]可选的,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的计算方法为:[0096][0097]其中,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等效负载,fs2为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频率,fr2为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谐振频率,n为第一谐振变压器t1和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匝数比,vin为输入电压信号,vo为输出电压信号。[0098]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电压信号vin=400v,输出电压信号vo=24v,第一谐振变压器t1和第二谐振变压器t2的匝数比n=34:8,第一谐振电感l1的谐振电感l1=58μh,第二谐振电感l2的谐振电感l1=58μ8,第一励磁电感lm1的励磁电感lm1=0.571mh,第二励磁电感lm2的励磁电感lm2=0.571mh,第一谐振电容c1的谐振电容c1=47nf,第二谐振电容c2的谐振电容c2=47nf,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频率fs1=100khz,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频率fs2=100khz。[0099]参见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s1和第二开关电路s2采用半桥性开关电路,且第一开关电路s1的开关时序与第二开关电路s2的开关时序相同,同一时刻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电流方向相同。[0100]在本实施例中,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多相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如图5所示,传统的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示波电流ilr1和示波电流ilr2实验波形差别巨大,非常的不均衡,谐振电流误差为36.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示波电流ilr1和示波电流ilr2实验波形差别非常小,均流误差为0.4%。[0101]在本实施例中,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流后的传统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整流后的传统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整流波形电流id1,整流波形电流id2实验波形差别巨大,非常的不均衡,均压误差达到了90.1%。[0102]在本实施例中,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流后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波形图。整流后的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的第一整流电路r1的波形电流id1、第二整流电路r2的波形电流id2。差别非常小,均流误差为2.1%。[010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010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统一共电感共电容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无源均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外部电源输出输入电压信号至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第二相谐振变器p2,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自动均流得到输出电压信号。本发明能够通过第一耦合连接线i1、第二耦合连接线i2以及第三耦合连接线i3实现第一相谐振变换器p1和第二相谐振变换器p2的相互耦合,进而消除因谐振参数差异对变换器均流性能的影响。[010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