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1.本技术涉及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背景技术:2.目前的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包括设置于地面的发射模块和设置于汽车上的接收模块,汽车驶入充电区域时,发射模块向接收模块发射电磁波,接收模块接收电磁波并转换形成电能。3.目前的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具有较大的充电间距,为满足法规和标准要求,需要增加异物检测和活体检测等功能,系统体积庞大,成本高,且由于充电间距较大导致充电的效率较低。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汽车无线充电系统。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用于设置在地面,且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在竖直方向上可弹性形变,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底盘,所述汽车进行充电时,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抵持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处于压缩状态。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包括接触件和变形件,所述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变形件远离地面的一侧;所述接触件包括圆滑连接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充电面,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充电面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接触面自所述第一充电面向地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汽车需进行充电时,所述汽车移动并先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抵持,所述变形件被压缩,使得所述接触件朝向地面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与所述第一充电面接触后,所述汽车停止移动以进行充电。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件还包括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充电面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相背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充电面圆滑连接,且所述第二接触面自所述第一充电面向地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汽车移动使得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超过所述第一充电面时,所述汽车反向移动并先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抵持,所述变形件被压缩,使得所述接触件朝向地面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与所述第一充电面接触后,所述汽车停止移动以进行充电。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包括相背的安装面和第二充电面,所述安装面用于与所述汽车连接,所述第二充电面与所述第一充电面接触以进行充电。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磁芯上,所述第一磁芯包括所述第一充电面;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包括第二磁芯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二磁芯上,所述第二磁芯包括所述第二充电面;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正对并接触时,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相对所述第一充电面对称。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芯呈直线型,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磁芯的中部,所述第一充电面为所述第一线圈两侧的所述第一磁芯的朝向所述第二磁芯的表面;12.或者,13.所述第一磁芯呈“u”型,所述第一线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磁芯的两端,所述第一充电面为所述第一磁芯的两个端面。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包括壳体和压紧件,所述第一磁芯的侧面设有台阶面,所述压紧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压紧件的另一端压紧所述台阶面。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凸出于所述底板的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一磁芯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纳腔,且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压紧件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一磁芯的所述第一充电面为背向所述底板的表面,所述第一充电面凸出于所述侧板。1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紧件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底板接触;17.或者,18.所述压紧件为刚性材质,所述第一磁芯通过缓冲件与所述底板连接。1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和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地面电能发射平台电连接,所述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汽车上,所述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电连接。20.通过设置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将地面电能发射平台设置在地面,车载电能接收平台设置在汽车的底盘,在汽车进行充电时,车载电能接收平台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紧密接触,地面电能发射平台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持抵持的状态,从而使得两者之间无间距,不需要进行异物检测和活体检测,系统简单,体积小而紧凑,且能提升充电的效率。附图说明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2.图1为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23.图2为汽车即将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24.图3a-图3c为汽车进入车位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25.图4a-图4d为汽车从行驶状态进入充电状态的过程的示意图;26.图4e-图4h为汽车行驶过位需要进行调整充电位置的过程的示意图;27.图5a-图5b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的示意图;28.图6a-图6b为车载电能接收平台的示意图;29.图7a-图7b为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30.图8a-图8d为第一磁芯的安装方式示意图。31.附图标记说明:32.100-车位,101-支架,102-行驶指示箭头标志,105-地面,106-车轮定位墩,108-道路;33.200-汽车;34.11-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1-变形件,112-接触件,113/113’-第一充电面,114-第一接触面,115-第二接触面,116-延伸板,118/118’-第一磁芯,119/119’-第一线圈,12-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3-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1-安装面,132/132’-第二充电面,133-主体部分,134-配合部,135-先导件,136-连接板,137-接口,138/138’-第二磁芯,139/139’-第二线圈,14-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6-壳体,161-底板,162-侧板,163-锁紧件,17/18-压紧件,19-缓冲件,1111-侧面,1112-缺口,1113-台阶面。具体实施方式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3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39.请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用于设置在地面105,且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在竖直方向上可弹性形变。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用于设置在汽车200的底盘。汽车200进行充电时,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抵持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处于压缩状态。40.具体的,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设置在汽车200停车的车位100上,并相对于车位100的表面突出,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在车位100的各个位置。41.如图2和图3a所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设置在车位100的靠近前方的位置,对应的,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设置在汽车200的靠近车头的底盘处,汽车200正向开进车位100,即车头先进入车位100,最后车尾再进入车位100的停车方式,汽车200整体停稳在车位100内时,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正好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对位。42.如图3b所示,与图3a所示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设置在汽车200的靠近车尾的底盘处,汽车200倒向开进车位100,即车尾先进入车位100,最后车体再进入车位100的停车方式,同样的,汽车200整体停稳在车位100内时,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正好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对位。43.如图3c所示,与图3a和图3b所示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车位100相较于道路108倾斜布局,而图3a和图3b的车位100与道路108垂直布局,图3c示出了车位100相对于道路108倾斜较大角度,且车头先进入车位100的实施例。在相类似的实施例中,车位100还可相对于道路108具有各种倾斜角度,包括车位100与道路108平行的情况,侧方停车的方式,以及正向停车和倒向停车的方式,均可布置本技术的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以进行无线充电。44.如图2及图3a至图3c中,可在车位100设置行驶指示箭头标志102、车轮定位墩106等,以辅助驾驶员将汽车200停在指定位置,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在该指定位置时处于对位的状态。45.如图3a至图3c示出了明确标示出车位100的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在自家车库、在农村地区等未标示出车位100的情况时,同样也可布置本技术的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以进行无线充电。46.图4a-图4d示出了汽车200从行驶状态进入充电状态的过程。如图4a所示,汽车200驶入车位100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跟随汽车200移动并逐渐靠近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如图4b所示,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开始与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接触,在汽车200的压力作用下,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开始在竖直方向上被压缩;如图4c所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被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压缩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收缩,并保持该压缩的状态;如图4d所示,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对位后,汽车200停止移动,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紧密接触,且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保持被压缩的状态,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保持抵持。47.图4e-图4h示出了汽车200行驶过位需要进行调整充电位置的过程。如图4e所示,汽车200过位后,需要反向行驶,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跟随汽车200移动并逐渐靠近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如图4f所示,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开始与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接触,在汽车200的压力作用下,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开始在竖直方向上被压缩;如图4g所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被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压缩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收缩,并保持该压缩的状态;如图4h所示,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对位后,汽车200停止移动,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紧密接触,且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保持被压缩的状态,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保持抵持。48.本技术通过设置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将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设置在地面105,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设置在汽车200的底盘,在汽车200进行充电时,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和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紧密接触,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持抵持的状态,从而使得两者之间无间距,不需要进行异物检测和活体检测,系统简单,体积小而紧凑,且能提升充电的效率。49.在传统的具有发射端和接收端具有间距的方案中,充电效率最多只能达到90%-92%,而本技术中的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紧密接触,能使得充电效率最多可达到95%-96%水平,相比于传统的方案显著的提升了充电的效率。50.继续参考图1和图2,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2和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4。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2可设置在地面105上或地面105的支架101上,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2与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可通过导线电连接,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4设置在汽车200上,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4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亦可通过导线电连接。其中,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2用于控制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发射电磁波而形成磁场,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4用于控制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接收电磁波,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在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磁场中被磁化,进而根据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该感应电流可流到蓄电池处而进行充电。51.本技术对地面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2和车载电力电子控制单元14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不作过多限定,两个控制单元的内部的电路等元器件也不作具体限定,可参考任意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设置。52.请参考图4a至图4d,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包括接触件112和变形件111,接触件112设置在变形件111远离地面105的一侧。接触件112包括圆滑连接的第一接触面114和第一充电面113,第一接触面114设置在第一充电面113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接触面114自第一充电面113向地面105的方向延伸。53.请参考图4a和图4b,汽车200需进行充电时,汽车200自车位100外向车位100内移动并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与第一接触面114抵持。请参考图4b和图4c,随着汽车200的移动,在汽车200的压力下,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逐渐给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接触件112压力,使得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接触件112将压力传导到变形件111,变形件111被压缩,使得接触件112朝向地面105的方向移动。请参考图4c和图4d,直至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与第一充电面113接触后,汽车200停止移动以进行充电。54.具体的,请结合图4a至图4d,以及图5a和图5b,第一充电面113大致与地面105平行,亦可理解为第一充电面113大致为水平面,第一充电面113大致位于接触件112的中部,第一接触面114大致位于接触件112的边缘。在汽车200从车位100外进入车位100内时,第一接触面114位于第一充电面113朝向汽车200的一侧。第一接触面114的一端与第一充电面113连接,另一端朝向地面105方向延伸。第一充电面113大致为平面,第一接触面114的主体部分可为平面或弧面,与第一充电面113连接的边缘可做圆滑处理,从而与第一充电面113圆滑过渡,从而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能够顺滑的在第一接触面114上滑动,并圆滑的滑到第一充电面113上。55.可选的,请参考图4a至图4d和图5a及图5b,可在第一接触面114上设置一延伸板116,该延伸板116大致与第一接触面114齐平,该延伸板116的一端与第一接触面114连接,另一端悬空并朝向地面105的方向延伸。延伸板116的设置,可延伸第一接触面114的面积,使得底盘更低的汽车200在移动时,可先与延伸板116接触,并逐渐滑到第一接触面114及第一充电面113。如此设置,一方面可适应于各种类型的汽车200的充电,另一方面,也可使得第一接触面114的面积可做的小一些,通过延伸板116来扩展第一接触面114的面积,故可缩小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体积。56.请参考图4e至图4h以及图5a和图5b,接触件112还包括第二接触面115,第二接触面115设置在第一充电面113的与第一接触面114相背的一侧,第二接触面115与第一充电面113圆滑连接,且第二接触面115自第一充电面113向地面105的方向延伸。请参考图4e和图4f,汽车200从车位100外进入车位100内,且移动过位导致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超过第一充电面113时,汽车200停车并反向移动,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先与第二接触面115抵持。请参考图4f和图4g,随着汽车200的移动,在汽车200的压力下,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逐渐给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接触件112压力,使得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接触件112将压力传导到变形件111,变形件111被压缩,使得接触件112朝向地面105的方向移动。请参考图4g和图4h,直至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与第一充电面113接触后,汽车200停止移动以进行充电。57.具体的,请结合图4a至图4d,以及图5a和图5b,第二接触面115大致位于接触件112的边缘。第二接触面115的一端与第一充电面113连接,另一端朝向地面105延伸。第二接触面115的主体部分可为平面或弧面,与第一充电面113接触的边缘可做圆滑处理,从而与第一充电面113圆滑过渡,从而使得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能够顺滑的在第二接触面115上滑动,并圆滑的滑到第一充电面113上。58.请参考图4a至图4h,以及图6a和图6b,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包括相背的安装面131和第二充电面132,安装面131用于与汽车200连接,第二充电面132与第一充电面113接触以进行充电。59.具体的,与第一充电面113对应的,第二充电面132亦可大致为平面,且也大致与地面105平行,可理解为第二充电面132为水平面。安装面131可大致与第二充电面132平行,也可不平行,而是根据汽车200的底盘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设置。60.可选的,请参考图6a和图6b,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还可包括连接板136和先导件135,第二充电面132位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主体部分133,先导件135通过多个连接板136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主体部分133连接固定,先导件135大致与第一充电面113齐平。请结合图4a至图4d,在汽车200从车位100外进入车位100内进行充电时,先导件135先与第一接触面114和第一充电面113接触,以去除第一接触面114和第一充电面113上的异物。随车汽车200的移动,当第一充电面113和第二充电面132接触并进行充电时,先导件135位于第一充电面113的一侧。61.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上还可设有用于与汽车200安装固定的配合部134,以及用于与车载电子电能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接口137等。关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具体结构不作过多限定。62.请参考图7a和图7b,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包括第一磁芯118和第一线圈119,第一线圈119绕设在第一磁芯118上,第一磁芯118包括第一充电面113。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包括第二磁芯138和第二线圈139,第二线圈139绕设在第二磁芯138上,第二磁芯138包括第二充电面132;第一磁芯118和第二磁芯138正对并接触时,第一磁芯118和第二磁芯138相对第一充电面113对称。63.充电过程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的第一线圈119通电,激励第一磁芯118产生磁场,第二磁芯138在第一磁芯118的磁场中被磁化,第二磁性的磁场又激励第二线圈139产生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提供的电流转移到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第二线圈139的电流再给汽车200的蓄电池充电,从而完成充电过程。图7a中的箭头示出了磁路的路径,可知磁路从第一磁芯118激发并传到第二磁芯138,后再回到第一磁芯118,完成闭环回路。64.设置第一磁芯118和第二磁芯138相对第一充电面113对称,使得整体结构简单,第一充电面113和第二充电面132的面积相同,使得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结构都较为紧凑,可缩小系统的体积。65.可选的,请参考图7a,第一磁芯118呈直线型,第一线圈119设置在第一磁芯118的中部,第一充电面113为第一线圈119两侧的第一磁芯118的朝向第二磁芯138的表面。66.具体的,第一磁芯118可包括延伸方向为一直线的中部区域和两侧区域,中部区域绕设有第一线圈119,两侧区域为第一区域(118)和第二区域(118’),第一区域具有一充电面(113),第二区域具有另一充电面(113’),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两个充电面构成第一充电面113,两个充电面齐平共面。第二磁芯138的结构与第一磁芯118对称,使得第二磁芯138亦包括中部区域和位于中部区域的第三区域(138)和第四区域(138’),第三区域具有一充电面(131),第四区域具有另一充电面(131’),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的两个充电面构成第二充电面132。设置一直线型的第一磁芯118结构简单,形成的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可设置的较小。第一充电面113由两个面构成,在第一磁芯118上磁路沿直线延伸,第二充电面132也由两个面构成,在第二磁芯138上磁路沿直线延伸,在相对的两个充电面(113/132)处磁路由第一磁芯118指向第二磁芯138,以及,在另一侧的两个充电面(113’/132’)处磁路由第二磁芯138’指向第一磁芯118’,能够形成闭环磁路,能更好的根据电磁感应效应而完成无线充电。67.可选的,请参考图7b,与图7a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一磁芯118呈“u”型,第一线圈11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线圈119分别设置在第一磁芯118的两端,第一充电面113为第一磁芯118的两个端面。68.具体的,两个第一线圈119可分别为线圈一(119)和线圈二(119’),线圈一和线圈二可为独立的线圈,也可为通过导线连接形成一整体的线圈。对应的,第二线圈139亦可包括线圈三(139)和线圈四(139’)。本实施例同样具有由两个面(113/113’)构成的第一充电面113,在第一磁芯118和第二磁芯138上磁路沿“u”形路径延伸,能够形成闭环磁路,也能根据电磁感应效应完成无线充电。69.请参考图8a至图8d,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包括壳体16和压紧件(17/18),第一磁芯118的侧面1111设有台阶面1113,压紧件(17/18)的一端与壳体16连接,压紧件(17/18)的另一端压紧台阶面1113。70.结合图5a和图5b,壳体16可为接触件112的部分结构,也可为变形件111的部分结构,亦可为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内部的结构。71.请参考图8a至图8d,第一磁芯118包括朝向第二磁芯138的第一充电面113,以及位于第一充电面113四周的侧面1111。在侧面1111设台阶面1113的方式可以通过开设缺口1112实现,具体的,请参考图8a和图8c,在相背的两个侧面1111均可开设缺口1112,该缺口1112形成在侧面1111且不与第一充电面113连通,从而形成台阶面1113;请参考图8b和图8d,在相背的两个侧面1111均可开设缺口1112,该缺口1112形成在侧面1111且与第一充电面113连通,亦可形成台阶面1113。72.压紧件与壳体16连接,并压紧在台阶面1113上,一方面方便安装第一磁芯118,另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磁芯118不至于被固定死,而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能在地面电能发射平台11和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相接触而碰撞时有一定缓冲作用。73.继续参考图8a至图8d,壳体16包括底板161和凸出于底板161的多个侧板162,多个侧板162与底板161围合形成容纳腔。第一磁芯118的部分容置于容纳腔,且第一磁芯118与底板161连接,压紧件与侧板162连接,第一磁芯118的第一充电面113为背向底板161的表面,第一充电面113突出于侧板162。74.底板161和侧板162均可为平板状结构,侧板162上远离底板161的端部可设有如螺孔等结构,可通过如螺母等锁紧件163将压紧件固定在侧板162上。75.第一充电面113突出于侧板162,可使得充电时,侧板162不会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产生干涉,保证第一充电面113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保持紧密接触。76.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a和图8b,压紧件17为弹性材质,第一磁芯118与底板161接触。77.具体的,压紧件17可为金属弹片,在第一磁芯118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接触时,压紧件17可根据需要产生弹性变形,以使第一磁芯118能够适应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接触和碰撞,并且,能够保证第一充电面113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保持紧密接触。78.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c和图8d,压紧件18为刚性材质,第一磁芯118通过缓冲件19与底板161连接。79.具体的,压紧件18的材质为非金属压板,具体可为电木、玻纤板、亚克力板等。缓冲件19的材质可为泡棉、硅胶、橡胶等。缓冲件19可进行弹性形变,在第一磁芯118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接触时,缓冲件19可根据需要产生弹性变形,以使第一磁芯118能够适应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的接触和碰撞,并且,能够保证第一充电面113与车载电能接收平台13保持紧密接触。80.图8a-图8d示出的第一磁芯118的安装方式,同样可适用于第二磁芯138的安装,再此不再赘述。81.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29 19:39:49
687
关键词: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