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离谱!大批亚马逊卖家赶跟卖反被撤销品牌

作者:admin      2023-07-26 19:20:17     43



离谱!大批亚马逊卖家赶跟卖反被撤销品牌

“跟卖”是亚马逊上独有的一种功能,即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如果能提供和这个Listing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可以跟卖。但是,在品牌卖家的眼里,跟卖会被抢走销量,于是总会想方设法的去赶跟卖。

一直以来,亚马逊卖家都调侃,做跟卖有风险,容易被对方“暗杀”,如今,赶跟卖也充满了风险。近期,不少卖家表示,因为投诉了几个跟卖,导致自己品牌投诉功能被撤销,甚至还被判定品牌滥用,品牌也被移除,着实是令人匪夷所思。

01

投诉跟卖反而品牌被撤销

“真没想到做了这么多年亚马逊,竟然有一天注册了品牌还会担心被别人跟卖,品牌投诉成功了还会被亚马逊把品牌投诉功能撤销,这个月总共投诉两个跟卖,没想到最后就这样了。”资深亚马逊卖家“美刀”无奈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同样因为赶跟卖陷入困境的卖家不在少数,也都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此前,就有卖家坦言自己本来想赶走有TM标的跟卖,结果反过来被跟卖投诉导致账户被关。

“不要轻易赶跟卖了,否则品牌被撤销、滥用、店铺挂掉。”“最近最好不要赶跟卖了,品牌已经被撤销,账号也死了,正在申诉中。”“近期很多已经备案的品牌出现滥用问题,很可能是赶跟卖导致的。”

对于跟卖,亚马逊卖家可谓是深恶痛绝。卖家被跟卖产品,不仅会降低自己的销量,同时跟卖者大部分也不会严格把控质量,容易造成卖家被误伤的情况出现,对于被跟卖无疑是损失惨重。

但是,这种跟卖是被亚马逊允许的,原因很简单,亚马逊更看重的是产品本身,产品的出售,能给其带来流量和知名度。殊不知卖家为了解决跟卖带来的问题,煞费苦心。

一般而言,被跟卖的卖家应对跟卖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卖家可以联系跟卖者,给对方发送邮件,警告对方下架产品。第二种,如果警告邮件没有用,已经有做过品牌备案的卖家可以以商标持有人的身份向亚马逊投诉,要求亚马逊团队移除跟卖。

不过,显然如今第二种途径似乎也使不通了。一位卖家表示,近期许多卖家都陷入品牌滥用的危机,缘由就是在近期投诉了跟卖,跟卖者很可能进行反诉。卖家虽有品牌但是却被亚马逊认定是品牌滥用,甚至将卖家的品牌投诉功能给撤销,如果不尽快处理,很可能后续亚马逊会将卖家的品牌也撤销。

“这段时间,品牌滥用太多了,不敢轻易赶跟卖,如果多次利用品牌工具投诉其他卖家,投诉成功率比较低,而且即使和解撤诉也会计入投诉失败中。另外,卖家在发警告信时需要注意分寸,如果言辞过激、出现恐吓言语,跟卖反投诉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一位卖家向问答街说道。

02

服务商专门软件接反诉?

值得注意的是,赶跟卖反而被警告很可能与服务商也有关系。“很多卖家都是找服务商赶跟卖,如果找的服务商使用参加过零计划的品牌,把品牌词埋入到卖家的链接中秒删跟卖,这样做有风险,亚马逊很可能会秋后算账。”

还有一些服务商赶跟卖操作会不符合平台规定,例如下虚假订单,限制对手库存。也就是用自己的买家账号向跟卖下大量的pending订单,把跟卖的库存锁住,被亚马逊检测到了,自然也就违规了。如果卖家必须要找服务商赶跟卖,可以备注不要进行买空操作。

如今,还有服务商针对跟卖群体,有专门的软件进行反诉。“跟卖已经不是说赶就能赶走的了,听说现在还有专门的服务商有软件接这个反诉,成功机率还特别高。”一位卖家透露道。

该卖家表示:“现在许多专业玩跟卖的卖家,都会避开运营漏洞,在规则上也完全合理,很多都是TM标,就算投诉,别人也有专业的人才应对申诉,根本打不死。”

虽说有品牌备案的卖家可以自行赶跟卖,可是如今亚马逊对于用品牌投诉很严格,很容易被判定为品牌滥用,这也成为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无益操作。后面即使品牌申诉回来,也影响了后期的品牌备案。

目前来说,亚马逊的透明计划或许是预防跟卖最有效的方式。据了解,亚马逊透明计划是一项商品追踪服务,可帮助卖家保护自己的品牌。

卖家产品加入透明计划后,这个ASIN的每一个商品都会贴上一个唯一的二维码标签。商品入库时,亚马逊会进行代码验证,只有正确贴好标签的正品商品才可以顺利入库。如若有跟卖者想要跟卖加入透明计划产品的Listing,将会被要求提供代码验证,由于跟卖者无法得到代码,提供不了正确的代码,就无法进行跟卖。

跟卖难缠,近期赶跟卖反陷入危机的卖家不在少数,卖家还是做多加谨慎,稍有不慎反而陷入反击危机中。确实需要赶跟卖,最好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做好万全准备。(文/问答街 江小玲封面/图虫创意)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