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提竿技巧(提竿的时机与方法)

作者:admin      2023-04-01 21:24:53     0



提竿技巧(提竿的时机与方法)钓友来信问:鱼咬钩时是见漂动马上提竿,还是稍微晚一点让鱼咬牢了再提竿?他说在钓鱼时经常有人给他“指点”,有的说他提早了,可也有人说他提晚了,尤其是提竿后跑了鱼,更会招来一阵让他不知所措的埋怨和指责。所以他特别想知道鱼咬钩时提竿到底是早提好还是晚一点好。对一个初学垂钓的人来说,提竿的迟早的确是一大难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操作方法,用“早”或“晚”这样简单的回答,显然是解决不了这个复杂的问题,这里所提的“复杂”,倒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只是提竿的早晚要根据垂钓时的具体情况,如各种鱼摄食习惯不同,还有垂钓方法及用饵的不同,鱼的饱饿及气候水质等各种不同的情况,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提竿方法。下面谈一些在垂钓时的常规判断和操作方法,供参考。用软面饵垂钓时,提竿就要及时,见漂动,不论上升或下沉(台钓法为下沉),应立即提竿。这是因饵料软,提竿时钩尖易于透过饵团扎人鱼嘴。如果未能及时提竿,软饵经鱼碰吸,就会脱落,无饵之钩,鱼儿不再光顾。如果以颗粒为饵,或用较硬的面团, 鱼儿经过第一次吸吐,它还会回头再咬。鲫鲤胆小多疑, 见到钓饵,先嘬后吐,感到无问题,再正式吸入嘴中。往往见到漂子先点动两下,而后再上升或拉黑,漂子反应出鱼的这个摄食过程。当漂子点动时,也正好给钓手一个预告:有鱼碰钩,马上做好提竿准备钓友就在不慌不忙中钓上鱼来。有些新钓手见到漂子点动,就立即提竿,可能大多数是空竿。以上是在正常情况下应对的一些方法。如果气压低水中缺氧,鱼儿摄食不积极,这时就应盯紧漂子,以早提竿为宜。还有在钓深水时,水线很长,鱼咬钩后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其信号才能在漂子上反应出来,所以当钓手见到漂动之前,鱼儿早在咬钩,钓深水也是以早提竿为宜。当然,钓深水尚有许多配套的技术,如水深钓饵下沉的时间长,为避免饵团散开,用较硬的钓饵为好。水深还要配重坠大漂,加快钓饵下沉的速度,既能节省时间,又可避免钓饵在下沉过程中遭小杂鱼半路劫食。夏天用蚱蜢、青草钓草鱼时,提竿一定要晚,因为虫饵和草叶伸展较大,草鱼咬食时往往先叼住伸展在钩外的部分,再慢慢吸入带钩的主体,所以见到漂动,甚至拉黑漂,不必急忙提竿,真正让它咬上钩子,提必中钩。钓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草鱼拉黑漂之后,数“一、二、三!”再提竿。当然这种说法过于机械,但提竿宜晚,这是要点。在低水温条件下用手竿 配松散的香甜饵钓鲢鳙时,一定要在低水温条件下用手竿 配松散的香甜饵钓精神专注,看牢漂子,见漂上下轻微跳动时,要立即提竿,这时的鲢鳙见到钓饵,它会张着大嘴吸吐,它不会自行中钩,也不会将漂拉黑,所以这时钓鲢与夏天用海竿配硬饵飞钩钓鲢有很大区别,夏天是鱼先中钩,拉黑漂拖倒竿,这时晚一点提竿也不会跑鱼,因为中钩的鱼它负痛逃跑时,散在体外的钩在鱼儿挣扎晃动中,还可能扎在鱼体外面,形成外搭钩,钩得更牢,所以这时钓鲢提竿晚不会有问题。从鱼的方面看,它有积极摄食、勉强摄食和不爱摄食三种表现,如水温适宜,水中含氧充足,鱼又处于饥饿状态,这时它们非常兴奋,会积极拿食。有时它们在钓饵旁快速游动,形成较大的水流,如果漂子调得特别灵敏,钓饵在这种水流的冲击下,上面的浮漂会有反应,这时提竿,当然是空钩。所以钓手要稳住劲,多加分析,就能较准确地判断出哪是鱼咬钩,哪是虚假信号。如果水温低,或水中含氧不足、水太肥、鱼儿不饿等,遇上这些情况在操作上与前者应有区别,这时鱼儿表现懒洋洋的,见到钓饵,出于其本能,它会勉强叼一口,显得有气无力,反应到漂子上就只有轻微的动静,如果钓手不提竿,鱼儿就过去了,很难回头再咬钩。所以凡遇以上情况,见漂动就提竿,才不致贻误上鱼的机会。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垂钓方法,在观漂的反应时也应特殊对待:如在大风天用坠子沉底的“擦底坠”,或用沉底活坠以及钓半浮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钓手亲自去观察分析,从中选择最佳提竿时机。垂钓时由于气候、地域、鱼情、水情等等总是不同,而且它们随时都在变化。许多有效的垂钓技法都能派上用场,但它们又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呆板程式。所以说“变”,在垂钓中是永远的,钓手要练就一身应变的本事。老钓手的经验表现就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在任何情况下掌握提竿迟、早的火候,而且还能从漂态上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新钓手会在不断实践中充实自己的本领,钓鱼圈内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从不断的“上当”中学得本事。钓鱼是在和鱼斗智,在提高钓技的过程中,还会获得比钓上鱼更多的乐趣。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