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双钩的距离多少为好(双钩距离是3cm还是2cm)

作者:admin      2023-03-31 17:30:26     0



双钩的距离多少为好(双钩距离是3cm还是2cm)台钓用双钩,双钩的钩距,是个很有意思的环节,不起眼,但是对渔获的影响非常明显,钩距太小,钩饵容易黏连,影响鱼吞食钩饵地适口性,钩距太大,线组容易缠绕不说,钓组的灵钝,还很难把控。其实,用子线双钩钓组,关于钩距的大圩爱,基本上要遵循三个原则,目标鱼的体积原则、鱼口的快慢原则、钓法原则。目标鱼的体积原则,即根据目标鱼的体型大小,来选择钩距的大小。鱼口的快慢不同,钩距大小不同。钓法不同,钩距的原则也不同。那么,什么是钩距呢?钩距,意指子线双钩,上下钩之间的间距,严格来说,并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甚至市面上的子线尺,设定的额钩距参照,也仅仅是约成定俗而已。但是,在实战中,却必须考虑到钩距的影响,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什么是钩距选择三原则了。原则一、目标鱼的体积,决定了钩距的大小用一句话概括,目标鱼体积越大,钩距越大,目标鱼体积越小,钩距越小。之所以是这样,是基于两点来考虑,一是调钓,二是钩饵的适口性。鱼大,鱼唇必然会比较大,所以钩距不能太小,以免吞食钩饵的时候,相邻的钩饵,会影响进窝鱼吞噬钩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将钩距放大一些,至少拉开1.5个钩距。而调钓时,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目标鱼体积越大,在水域中存量就越小,就越需要长时间的守钓,所以一钩触底、一钩躺底,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果钩距太小,就很难在野外水域中,做出一钩触底、一钩躺底的状态。同理,如果目标鱼的体型比较小,这两个问题也需要这样考虑,所以目标鱼体型小,钩距就要放小一些,比如钓鲫鱼用的3~4号袖钩,钩长不到1厘米,钩距超过1..5,且不说调钓上的问题,仅仅是抛钓时,容易导致子线缠绕,就非常麻烦。原则二、鱼口越快,钩距越大,鱼口越慢,钩距越小这个原则,主要是在黑坑和竞技钓中应用的,鱼口快、猛,说明进窝的鱼,密度比较大,需要将钩距放大,增加进窝鱼吞食钩饵的机会,钩距大,则双钩中鱼率比较高,调钓偏灵也无所谓。如果鱼口慢、迟,则需要缩小钩距,这样做的优势则在于,调钓比较精准,方便钓手精准的找鱼层。原则三、钓法不同、钩距不同台钓的特征有两个,悬坠和子线双钩,但是基于这两个特征,钓法并不呆板,比较常见的钩距,是1~2个钩距之间都有可能。在打快鱼,使用抽频率、打行程等钓法时,为了保证饵料的雾化、溶散效果,会采用较大的钩距,延长钩饵落底的形成。打滑鱼、守慢口的时候,则建议用较小的钩距,比如在用蘸麻团糗鱼的时候,甚至会缩小到0.5个钩距左右。如果使用大间距子线钓全水层的时候,子线的间距甚至会拉到0.5~2米左右,所以,不同的垂钓思路,不同的钓法,都决定了钩距的大小不同。在实战时,如果不能确定钩距的具体范围,可以用两种方法来确定钩距,第一种,以子线尺标注的数字为参照,即一个钩距约为1厘米。第二种,则是以使用的鱼钩,钩柄到钩底的长度为一个钩距,确定好一个钩距的具体长度,然后根据目标鱼的体型、鱼口的快慢、钓法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钩距。1、目标鱼体重大于3~5斤,钩距设为2~3个钩距。2、目标鱼体重小于3斤,钩距设为1~2个钩距。3、鱼口快而猛,钩距设为2~4厘米都可以。4、钓慢口、糗鱼、滑口、轻口鱼,钩距1~2厘米效果最好。5、钓混养鱼,钩距设为1~1.5个钩距比较适宜。6、打快鱼、打频率、打行程等钓法,钩距设为2~3个钩长效果比较好。7、用分层钓法时,根据双钩钓不同水层的深度,钩距从0.3~2米之间灵活设置。最后,钓无定法,体现在钓鱼领域的方方面面,双钩钩距的设定,严格来说,讲究是有不少,但是并没什么什么严格的规范,更多的,是钓鱼人自己的总结,而钩距的设定,是钓鱼诸多环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所以多琢磨一二,虽然不能让渔获翻倍,但适宜的钩距,一定对渔获有所增益。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