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晚婚晚育产假多少天

     2023-01-26 19:00:25     776



晚婚晚育产假多少天 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迟于法定婚龄(女20岁,男22岁)三年以上结婚者,即为晚婚晚婚。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或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提倡晚婚晚育,鼓励大家优生优育。国家相关部门也出了一系列有关于晚生晚育的条例。其中最具保障作用的自然是晚生晚育的产假规定。关注妈妈网百科,了解晚婚晚育产假具体天数,产假能够提前或者延迟吗等相关信息。敬请关注。 晚婚晚育产假多少天

晚婚晚育现如今在社会主流的倡导下,已经越来越被广大人们所这接受。一般规定的产假是98天,具体情况还要根据每个人的生育年龄和生育状况来决定,例如难产、多胞胎生育等。但是过长时间的晚婚晚育则会导致生产的危险。因此,对于晚婚晚育来说,相关政策也有一定的侧重。那么晚婚晚育的产假究竟有多少天呢?

在2012年4月18日,我国正式通过并实施的新产假标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这个文件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的产假。另外特别规定晚婚晚育人士还将多延长30天的假期。因此,晚婚晚育至少有128天的假期。所以晚育人士可以安心生产,安心养胎,安心坐月子。

产假可以分开休吗

根据相关规定,一般人士的产假为98天,这个98天具体划分为产前休假15天,剩下的83天分别为生产期和产后月子和哺乳期。另外,视具体情况,还将不定期的追加假期。但是很多职业女性由于工作问题,希望根据自己的身体来自由调配假期,究竟产假是否可以分来休呢?

原则上产假是不能分开休的,必须要一次性休完。即使碰上什么特殊情况,例如有些人产假碰上过年放假。想先休98天的产假,然后过年后接着请30的晚育假。这种情况按道理来说是不可以的。事实上,晚育假本身是产假的特殊政策,产假的延伸30,只是晚育的员工的产假较一般员工长。

产假能够提前或者延迟吗

很多职业女性由于工作问题,希望根据自己的身体来自由调配假期,既然产假不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来进行调配,那么可以把产假提前或者延迟吗?

就产假提前或者延迟的问题,原则上规定产假只能在宝宝预产期的提前两周休,就是规定的产前休假15天。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过了预产期还没有出来,那之前多休的产假里面只能自己想办法换成年假或者病假之类的了。晚育假是要等产假休完了才能休晚育假的,因此自然是不能提前休晚育假的。如果真的想要提前休产假,则要凭借相关的检查证明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

怎么休产假比较合理

许多准妈妈对于怀孕是第一次,许多准妈妈对于产假这个概念也是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自然需要有经验的人来给他们一些建议。因此,妈妈网也为广大准妈妈讲述一下怎么休产假比较合理。

怎样休产假这个问题要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决定。基本原则下,都是产前休假15天,剩下的假期产后休完。一般准妈妈怀孕期间检查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都是从38周后开始休产假的。这样的产假休息比较合理,怀孕前期不太累的话都可以选择这种休假方式。产前假期休的短一点,产后休息坐月子的时候就可以长一点。

晚婚晚育的标准是什么

认识、恋爱、结婚。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大家都在跟着感觉走,跟着心走。即使自由恋爱的人很多,自由婚姻很美好,也正是因为对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憧憬,许多到了适婚年龄的年轻人们即使被家长不停地逼婚,还是依旧选择仔细考量后做出决定,当然也出现了许多晚婚晚育者,那么什么是晚婚晚育的标准呢?

晚婚晚育的标准目前基本上根据年龄来判断的。超过法律规定的适婚年龄,女生20周岁,男生22周岁结婚的人都算作晚婚。而24周岁以上或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晚婚晚育是值得社会提倡的,因为这有利于优生优育。但是太迟结婚也不利于生育,因为高龄产妇存在一定的危险。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