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脐带绕颈两周

     2023-01-21 06:00:44     57



脐带绕颈两周 脐带绕颈是胎儿分娩时常见的情况,当脐带过长、胎儿过小、羊水过多及胎动过频时易发生脐带绕颈。在产前检查中,总有孕妇会被告知自己的胎儿脐带绕颈,脐带绕颈其实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根据一项研究,在中国脐带缠绕胎宝宝颈部的发生率约为20%~25%,其中脐带绕颈一周发生率为89%,而脐带绕颈两周发生率为11%。 脐带绕颈两周是什么

脐带缠绕是脐带异常的一种,以缠绕胎宝宝颈部最为多见,是脐带异常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在产前检查中,总有孕妇会被告知自己的胎儿脐带绕颈,脐带绕颈其实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根据一项研究,在中国脐带缠绕胎宝宝颈部的发生率约为20%~25%,其中脐带绕颈一周发生率为89%,而脐带绕颈两周发生率为11%。

脐带绕颈两周分为很多种,比如说怀孕30周脐带绕颈两周、怀孕35周脐带绕颈两周等,脐带绕颈3周以上或缠绕胎儿躯干、肢体的则比较少见。脐带有补偿性伸展,缠绕松弛对胎儿影响不大,缠绕过紧及多圈可影响胎儿血供,有造成胎心改变、围产儿缺氧、窒息甚至死亡的风险。实际上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不在绕颈周数,而在除去绕颈所剩的脐带长度。如虽只绕1周但相对长度过短,仍可造成惨痛结局。因脐带相对缩短,临产后影响胎先露下降,出现脐疝、子宫内翻、胎盘早剥、脐带断裂并不少见。发生在单羊膜囊双胎时危险更大。

脐带绕颈两周怎么办

脐带绕颈是胎儿分娩时常见的情况,当脐带过长、胎儿过小、羊水过多及胎动过频时易发生脐带绕颈。当脐带缠绕胎体,随后胎儿又穿过脐带套环而成真结,极有可能导致供给胎儿的血液缺乏,导致缺血、缺氧。发现脐带绕颈后更需要勤听胎心,注意胎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具体地有:

1、学会数胎动,胎动过多或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2、羊水过多或过少,胎位不正的要做好产前检查;

3、通过胎心监测和超声检查等间接方法,判断脐带的情况;

4、不要因惧怕脐带意外而要求剖腹产;

5、要注意的就是减少震动,保持睡眠左侧位。

脐带绕颈两周能顺产吗

产前脐带绕颈两周能否顺产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果脐带绕颈松弛,不影响脐带血循环,不会危及胎儿,只要不过分拉扯脐带,不至于影响脐带的血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所以脐带绕颈不必惊慌,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顺产的。但是如果脐带绕颈过紧就可能造成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所以顺产还是剖腹产一定要慎重选择。

由于脐带绕颈非常多见,所以并非合并脐带绕颈就意味着高危妊娠,但需要警惕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合并产前、产时出现胎心减速者在分娩过程中其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可明显增加;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儿监护,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

脐带绕颈两周怎么纠正

胎儿当有不适感时他会主动运动摆脱窘境,有时准妈在腹部轻轻拍打胎儿时,胎儿会主动向另一侧运动,离开拍打部位。在B超下经常可以看到当B超探头稍用力压准妈妈腹部时,胎儿也会感到压力就会向旁边躲避。

所以当脐带缠绕胎儿,而且缠绕较紧、胎儿感到不适时,他会向周围运动,寻找舒适的位置,左动动、右动动,当胎儿转回来时,脐带缠绕自然就解除了,胎儿就会舒服地休息一会。当然,如果脐带绕颈圈数较多,胎儿自己运动出来的机会就会少一些。

脐带绕颈两周的注意事项

宝宝脐带绕颈两周可能后面会绕出来,也有可能直到临产还是绕颈两周,那么在平时孕妈要注意一些什么事项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1、脐带绕颈最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在宫内缺氧,所以孕妈平时要注意数胎动,如果胎动异于往常就要前往医院监测。

2、睡觉时宜用左侧卧位,宝宝会吸入更多氧气,还可以适当运动。

3、平时还需要注意见红,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孕妈不要太担心,后期宝宝是会往下为出生作准备的,如无异常是不会早产的。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